郭晶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哪一个好?”在商品极度丰富的今天,或许我们都会成为选择障碍综合症的天秤座。经济全球化促使地区与国家之间的产品转移没有局限,可能有你想不到的,但是没有你买不到的:不同国家地区的产品、不同的产品细分种类,不同的价格,当然也少不了不同的包装设计。
在包装设计中,有一个0.5秒的概念!那是消费者在卖场扫视商品的时间,在这短短的0.5秒中,一件合适的、设计良好的包装设计,有可能将也许乏善可陈的商品提升到卓越的境地,也能使消费者渴望拥有这件商品,这就是包装设计的魅力所在。随着生活状态的改变,今天的消费者看待和选择包装设计的角度更趋向多样化,要求也更高。那么,什么才是上述提到的“合适”的包装设计呢?小孩子看到有多彩卡通图案的包装,生动好玩便是合适的;主妇们看到操作便捷的包装,省时方便便是合适的;环保主义者看到环保材料的包装,循环利用便是合适的;而视觉至上者看到漂亮的包装,美轮美奂便是合适的……包装设计想要制造0.5秒效应,就要关注不同时期受众的需求变化,实现包装设计的差异化。因此,包装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一味循规蹈矩!
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中,讲授内容主要以视觉营造与造型结构为主,缺少让学生针对于包装设计创意方面的思考。而从长远看,伴随着现代商业和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包装行业的需求将稳步增长,受众对于包装设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创意包装设计将成为主流。基于这个原因,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引入创造性思维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用突破性的思维模式去处理和解决设计问题,让学生的包装设计过程充满挑战与无限的乐趣。
创造性思维是当我们面对问题时,能跳脱一般性常规性思考,而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去寻找答案。而这些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结构性也正是我和学生们在包装设计课程探讨中所说的,给包装加入的“料”。在常规包装设计思路基础之上,加入这些“料”,常常使我们对包装解决方案具备了新的见解、有了新的发现与突破,从而使包装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开拓性。
我们从不否认,设计的学习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积淀与理论方法的指导。但对于大学本科艺术生而言,她们的关注热情则更多的倾向于具体的操作实践。因此,理论部分的学习,需要灵活多样。我将这一阶段命名为——思维热身。
想要有良好的训练与设计结果,必须先做好思维热身。在这个过程中,我将传统的单方面的理论讲授,演绎为学生半自主的探求、讨论,在讲解基本理论后,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加深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 图1 学生PPT设计-1
> 图2 学生PPT设计-2
> 图3 学生作品《彩铅包装》
> 图4 学生作品《瑞士糖包装》
> 图5 学生作品《好多鱼包装》
案例一:鸡蛋的思考。(图1)
案例中,我提取了学生在该阶段的部分PPT内容进行展示。不难看到,学生将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活化为图形解释,简洁清晰。而对于鸡蛋的思考,除了分别从结构、材料入手去对比鸡蛋包装的创新性之外,还由鸡蛋元素发散思维到其他产品(巧克力)的包装上。体现了思维的跳跃性与灵活性的特点,达到了思维热身的目的。
案例二:蜂蜜包装。(图2)
在该案例中,我们看到学生在搜集分析作品之前,较好的对作品搜集的路径进行了梳理。从与蜂蜜相关的点开始发散思路,按照不同的角度去列举作品,并对典型性的创意包装做出重点分析。
在思维热身阶段,通过让学生搜集不同品类的创意包装,进行与普通包装的对比分析,总结其包装的创造性与多种可能性,我们得到了不错的结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点;学生对创意包装有所认知、视野开阔;学生在分析对比的过程中思考方式逐渐放开。当然,让学生对创意包装开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是最重要的。
课程中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其重点在于克服习惯性思维对设计的惯性制约,鼓励学生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去尝试解决包装问题。
选择这一方式的学生,主要运用辐射思维去突破常规的包装设计。辐射思维顾名思义是将思维路线进行四面八方的辐射状扩散,围绕一个问题中心,找出更多种的答案。当我问及一个纸杯能做什么的时候,大部分会脱口说出喝水,而除了基本功能外还能做些什么?这是我们要学生思考的。那么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产生出来:种花、养鱼、笔筒、做电脑散热支撑、甚至是做耳环等等。
将这种方式用到包装上,即在首先考虑这类包装原本的功能中心之外,根据产品类别或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等大胆对包装结构、包装形式或包装用途加以丰富。比如:
学生作品《彩铅包装》(图3)。在满足了对于彩色铅笔基本的承装功能之外,巧妙的利用盒子一侧的夹层做成多彩的台历,摆在案头,可以方便消费者的日期查阅,节省了台面空间。对于设计师受众而言,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一个功能。
学生作品《瑞士糖包装》(图4)。该生前期分析比较详细,为后期的思维拓展与设计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对于品牌产品的调性分析为:多口味、多彩欢乐与伴随。以核心词作为中心进行思考后,选定材料为不织布,增加了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并以不同的造型来区分口味,小巧且方便随身携带,吃过糖后可以是一个小杂物包,很适合女性受众。
学生作品《好多鱼包装》(图5)。针对小朋友受众,学生抓住其爱玩活泼的特点,强调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增加家长与孩子的亲子互动时光,将包装盒小鱼的部分做压痕处理,小鱼可取出,穿起后与盒子连接做成一个风铃。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之间可多一点互动分享的过程,可认识鱼类;一物多用,节能环保。
包装设计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瓶颈,而从那些平时不被关注的细节着手思考,抑或是改变思考的视角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多向思维和转向思维的实践。多向思维是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思考,更注重从他人没有注意到的角度去思考;转向思维则提倡转换到另一个方向去看待问题。两者的类似点都是鼓励大家思考时候的多向性。
很多学生通常喜欢选一个较大的题目,觉得做起来会有优势。而我则更多让学生去关注一些日常经常被忽略的点,去悉心洞察其设计来源。
学生作品《指甲钳一家亲》(图6),就是为指甲钳进行的包装设计。就是这个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小东西,在市场上通常见到的是以美甲套装为基础的成套包装。而这个包装的切入点是卫生与人群差异。每个家庭都离不开这个小家伙,这个用品应该是非常讲究卫生,需要个人拥有,且因性别年龄造成的甲型区别也是有差别的,而这些方面常常被人忽略。于是,引导学生将以上问题进行整合,去做这一需求的领导者。
学生作品《一首诗的时间》(图7)也是打破了原有食品类包装多以食料选材等的通用卖点,将食用食品的过程作为一种浪漫情怀的体验。曲奇的包装类似一本诗集,让受众慢慢去体会食物带来的轻松愉悦,倡导享受一段静静的慢时光。
习惯思维的惯性让人们容易墨守成规,而设计师要突破,往往需要站到问题的对立方向去想问题,将二者结合或是干脆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才能寻找到突破的新途径。对立思考与反向思维的实践正是我们要在设计中不断尝试的又一手法。它们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的特点,敢于带着怀疑的眼光去审视问题,有时甚至包括权威的论断。
> 图6 学生作品《指甲钳一家亲》
> 图7 学生作品《一首诗的时间》
> 图8 学生作品《鞋盒艺术》
> 图9 学生作品《百奇饼干棒》
> 图10 学生作品《勇者无疆》
> 图11 学生作品《黄老五花生酥》
学生作品《鞋盒艺术》(图8)。以年轻受众品牌匡威高腰板鞋为载体,将其包装打破常规模式,进行可以拼接出男女图案的鞋盒包装设计,提出鞋盒不仅是承装,也是一种态度与艺术的观点,虽然在体量空间上有所不足,但也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值得推荐。
我们说创意可以是彻底的颠覆,但也不排除部分的改变,很多时候部分的改变也会十分精彩。这里我们说的是换元思维,它是根据事物多种构成因素的特点,变换其中某一要素,以打开新思路与新途径。
学生作品《百奇饼干棒》(图9),各种各样的口味都有各自的单独包装,为什么没有满足多种口味需求的呢?这是帮助学生寻找到的创作理由,以类似万花筒的外盒承载混合口味。买一个就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再也不用站在货架前纠结了。
学生作品《勇者无疆》(图10)。针对户外旅行者的受众目标,将包装赋予勇者的精神,图案方案确定为迷彩色,增加了探险与挑战色彩。并且将产品也定制为具有不同长短与宽窄的尺寸改变,更适合于不同的伤口部位,同时产品图案与包装图案一致,增强了勇者的标志符号感,使受众有种自豪感。
如果很多的方法都未能使你获得设计思路的话,不妨尝试回到问题的本源——原点思维。思考问题最单纯最原本的诉求是什么?
学生作品《黄老五花生酥》(图11)。创作灵感来源于食品材料,花生酥很纯正,包含很多的花生,那就不如将花生酥糖比喻成像刚从地里拔出的花生一样吧。想法很单纯,但又大胆的突破了原有包装的保守。
以上就是我们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利用创造性思维取得的实践成果。虽然,学生的作品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每个设计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惯性,敢想敢做,为想象插上了翅膀。当然,任何事物都作为系统而存在,它们相互联系、依存或彼此制约,是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任何一种方法的使用都要因地制宜,不能过分死板和教条化。
这里我们强调包装需要创意,却不是脱离了受众需求的天马行空。这些包装设计新“料”的加入,在让学生掌握传统的包装设计技巧的同时,更让学生懂得如何根据消费者需求与客户实际要求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让学生能更深层次探索包装设计的创意性、包装设计的人性化以及包装设计的差异性与环保性等,培养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设计思考习惯。在丰富充实了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程的趣味性。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必须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与时俱进。包装设计——有“料”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