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恣肆任传情—烟台市博物馆藏王铎行草作品浅析

2018-11-29 05:56张忠诚
收藏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王铎二王书法

□ 张忠诚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在宋元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期发展较为平和,受赵孟复古思想影响较大。明代晚期,书法艺术逐渐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那就是后人评说的明人尚态。明晚期书法普遍重个性的释发和思想的开放,同时以二王帖学为基础,在正统的古典美学思想的滋养下,蕴育出求新求异的新型审美标准。在这种环境下,名家辈出,百花齐放。如追求气韵超逸的董其昌,痛快刚猛的张瑞图,古意勃发的黄道周……当然也少不了沉着激荡的王铎。王铎的书法,在明晚期书坛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沙孟海这样评价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沙老的赞誉,跟他对王铎书风的偏好不无关系,但在晚明时期,能与书坛泰斗董其昌分庭抗礼,证明王铎的实力非同一般。王铎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书家,字觉斯,号十樵,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明亡后降清,留下了二臣的污点。在动荡年代,有着曲折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历史功过,史学界历来多有评价,这里不多赘说,今仅就其行草书艺术风格特点,并辅以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王铎书法作品加以分析论述。

一、对古代优秀书法传统的继承

书法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学习和积累是至关重要的。《艺舟双楫》中的一段文字颇为精辟:“太傅呕血以求中郎笔诀,逸少仿钟书胜于自运,子敬少时学右军代笔人书,可见万古名家无不积学酝酿而得。虽在体势既成,自辟门户,而意态流露,其得力之处,必有见端……。”这段话意在说明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对传统的继承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一位书家的风格确立是在传统的积累、个性的发挥及时代的影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对传统的继承是其后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王铎对此认识的是非常透彻,他学习书法,力求古意,临帖甚勤,罕有可比。曾自言:“自定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请,以此相间,终身不易,五十年终日而不缀止。月来病,力疾勉书。”可见其对古代书法的临习是终生不倦的。他学书的涉猎范围很广,魏之钟繇,唐之颜、柳,对他都有重要影响。他对二王书法尤为钟情,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而对他书法风格的形成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宋代的米芾了。王铎在临帖拟古中汲取古人的笔法精华:陶染钟繇的古意,吸收二王的潇洒韵致和笔法,从颜真卿的作品中学习宽厚博大的气势,同时又从米芾的纵横侧的书风中求索发展的方向,为风格的形成在传统中找到可以立足的出发点。王铎传世的书法中,很大一部分是临古的作品,这在同时代的书法家中是罕见的,其中临二王书帖的居多,虽多意临,时有发挥,但对临帖的重视,对传统的学习和积累可见一斑。

二、字形结构的变化以适应书法格局的发展

继承传统的同时,把握时代风尚,在名家林立的明末书坛上,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立足点,这是王铎书法风格能够确立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宋代以前的书法形式以书札、手卷为主,小而精。王铎临习的二王和米芾的行草书,也都是小字范本,单字精妙,布局严整。如果把这种精妙的小字套用在明代流行的那种巨幅大幛上,那是不相称的。所以在单字结体和造势对通篇布局影响的考量上,王铎是下足功夫的。从传世的行书作品来看,王铎的字形比二王、米芾明显的开张,结构舒朗,形体长方,以适应开阔的格局。线条的虚实对比和萦索缠绕,弥补了字形放大而形成的结构空洞、松散的弊端。同时字形的放开和加长,导致笔画相对粗重,却使二王、米芾的点画精到和用笔的细微妙处极难表现出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王铎书法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的大胆取舍,从大处着眼,不拘小节,加强了气势和骨力的表现,而点画的细微变化就有所弱化了。这与董其昌的疏秀淡雅,笔墨精妙拉开了距离,确立了个人风格的一大特点。王铎大尺幅行书作品(图1),从字形结体上不难看出受米芾的影响较大。字的结构普遍左低右高,起笔厚重,其中不少字重心偏移作侧状。如中间一行之“藏”“最”“相”“”“”五字最为突出,依次左倾右靠,上下行气呈左右摆动之态,增强了整体的动感和情趣感。更有甚者,有的字结构和重心出现了转移,别出心裁,很有意思。如“”字的横折笔画传统写法是上下叠压,为上下结构,而王铎却将其推倒呈左右斜向排列,行笔波动舒缓,结体圆浑,上虚下实,与上面“”字的笔力厚重沉着,字形方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这种单字的纵势侧的变化,比米芾更为夸张,增强了布局的律动感。大字书写难以表现米芾那种洒脱、疾速的刷字效果,而王铎则发挥出其深厚书法功底,重笔饱墨,线条波荡,行笔中有一种气息涌动的感觉。运笔有节奏,饱墨速行,渴笔缓拉,转折处取方笔,架构坚朗。连笔萦绕如抽丝拉茧,不温不火。如“”“磬”“”三字,细笔缠绕,多萦带牵连,线条变化丰富,笔画的穿插有松紧、张弛之感,实笔挺拔劲朗,虚笔轻松灵活,气息流畅,如行云流水,寓雄强的体势之外添加了些许韵致,即至下面的“落”“暮”俩字,书写节奏加快,运笔沉雄、激荡,笔触厚重利落。如重锤响音,形成节奏上的巨大波动。王铎的字不仅有很强的动感和节奏感,也有很高妙的情趣感,如第三行起首的“销”字,“金”旁笔画索绕充实,结构紧收,上重下轻,重心不稳,有尽力向右紧靠,摇摇欲坠之感,“肖”旁则结构空旷,上尖下阔,结构平稳,且占整字较大的空间,并呈向左倾斜之势,中虚处两横写成一竖向弯曲的大点,既起到了配重的作用,又保持了中虚的效果。整个字左争右让,相互支撑,左紧右阔,对比悬殊,字势向中间聚拢,在矛盾中形成一种稳定感,极具情趣。“”字上面三画厚重而紧收,下面的“米”字线条拉细而结字舒展,最后两点突然加重,形成了上下厚实而中间虚灵的对比反差。同样在一个字中点画对比悬殊的还有第二行的“磬”字,起笔因涨墨而粗大厚壮,下拉的笔画轻灵舒展,结构松弛,而右侧上部则紧收而细秀,下面的“石”字占满底部空间,笔画厚实,像基石般支撑住上半部分,并与起首厚重处相呼应。整体感觉上下厚重,中部清虚,左松右紧,粗细悬殊,寓情趣于结体之中。王铎让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都服务于整体,符合布局造势及整体节奏的需要,可谓匠心独具。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书法的字形、字势服从于动荡、雄奇的格局,不追求单字的点画完美和结构端正,而重视结体的新奇和情趣感,是王铎书法用字的基本特征,也是其书法个性的体现。

图2

图3

三、布局的变化开创了新的书法格局

明末书法的整体时代特征,有其自由放任的一面,这与流行大尺幅,发挥空间相对自由有一定的关系。王铎是偏爱巨幅创作的,在长丈余的绢绫上信笔挥毫,其创作是何等的洒脱,其难度又是何等的巨大。但这对性情恣肆放逸的王铎不是问题。清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题跋》中说:元章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王铎的书法布局,适应了尺幅长大的需求,他的单字结构与整体布白相得益彰,布局纵横任性,开合避让自然散逸,行气跌宕起伏,气势雄浑,有大气磅礴之感,冲破了古人法度的羁绊,开创了一代书法新格局。王铎临王羲之的《太常帖》轴(图2),通篇有漏字现象,是王铎意临的草书作品。从这幅草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一改王羲之的精妙、洒脱,笔断意连,布局平稳风格。上下用笔缠绵,连续呼应;大小错落,收放自如;正互生,纵横摆动;整体感觉天真放任,疏而不散,骨力内敛,使转圆畅,于气息涌动中透露出一种自由舒畅的心态。王铎意临二王阁帖之作(图3),缺字漏字的地方很多,师其意而略其文,纵横激荡之势尤为突出,更能代表王铎的草书风格特点。他用顺畅、连绵的长线条拉开了整体的布局空间,宽博大气。运笔过程中不似二王那样提按分明,而是在笔道运行中追求一种连贯的、缠绵不断的气势。字形的变化不受传统结体的约束,张弛有度,一任自然。精彩之处如第一行的“驰情”二字,一正一,一收一放,自由随性,无刻意之嫌;“散骑转利”四字空间拉开,字字独立,畅意抒情,其后“庆慰姊”三字骤然紧收,接连不断,笔速加快,其感觉如行云流水之间忽然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其疏密处理竟夸张如此。第三行“尔诸悬”三字笔画粗厚,雄健饱满,行至“忧顺何似”四字时渐转入游丝细画,松灵舒朗,之后“等”二字笔速加快,浑厚有力而笔画连写,后面三字又字字独立,最后“息”字以重笔结尾,干净利落。这种丰富的节奏变化增加了作品的律动感,松紧、粗细、刚柔、断续的变化都从自然中来,随性而发,因势而变。或正或欹,或聚或散,或争或让,或急或缓,于矛盾中求和谐,于统一中求变化。王铎草书奇妙之处,正如《书谱》所云:“有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峯之势,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从这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铎的草书虽然取法二王,却已冲破古人的藩篱,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从古法中脱颖而出。正合《书谱》所说:“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区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王铎的书法激情涌动,格局壮阔,放任不羁,笔势雄奇,成就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四、心性和修养在作品中的展现

王铎的作品以超强的笔墨功力和杰出的创造性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大的开拓性和创新意识。然而,中国书法给人的巨大魅力和艺术感染力,除技法精熟、功力深厚外,更主要的是个性的突出,境界的高远,能够反映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精神。也就是说,字外功夫是作品高度的最终决定因素。王铎的书法,无性情发泄的狂躁之气,于放逸雄强之外透露出一丝优雅含蓄,将雄肆的笔势用内敛、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高妙之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王铎的创作心态有一定的理性成分。清代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的一段论述是十分肯切的:“明人草书,无不纵而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非力有余,未易语此。”从以上列举的作品可以看出,王铎的书法风格虽然雄肆奇伟,但却没有剑拔弩张,一泄千里之势,这与同是明末书坛另一位代表人物张瑞图的书法风格有明显的区别。张瑞图的书法峻峭劲利,动感强烈,纵横凌厉,有折无转,具有一种奋笔直泄的气势,是偏于感性的情感的宣泄。而王铎的书法虽然气势博大,但用笔含蓄,张弛有度,纵而能敛,收放自如,无宣泄之感,蓄势而发,势已成而气未泄,饱满雄厚,这是王铎书法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之一。王铎书法中表现出的另一个性格特征,就是于纵横肆意中见天然萧散之真趣,考量与锻造溶于情感之中,心手相应,天人合一,于自由畅达之中表现出气势和魄力。如在王铎的作品中出现的涨墨现象,就是一个具体反映。涨墨是由于蘸墨过饱而在书写时出现的水墨晕散现象,看似无意为之,但王铎作品中出现涨墨的频率很高,那就是他的习惯了。王铎书法喜欢连笔,蘸一笔墨连续写几个字,以求其行气贯通,自然就起笔饱蘸墨形成涨墨,越写越枯,末尾出现飞白和涩笔。这种写法朴厚自然,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涨墨的地方夸张成块面,与线条和点画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视觉冲击力,并营造了天真朴素的自然情趣。也正是王铎这种朴素纯真的审美思想,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雄奇的气势中透着自然纯朴,恣肆率意而不加修饰,畅快豁达而不拘小节,虽失于精妙严谨,却得之奇伟纯真,不求完美,重在情感的自由抒发和笔墨的自然表达。王铎博学好古,修养全面,于诗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是明清之际的诗坛大家,诗宗杜甫,作品甚丰。传世的很多书法作品是他的自作诗,表现出很高的才情和文人风范。王铎书自作诗行书作品(图4),应岳郝老先生所请而作。岳姓郝名晋,胶东栖霞人,与王铎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进士出身,明代官员,善诗文,明亡后降清,同样有一段被后人不齿的二臣污点。此幅为文人之间诗词交流的应酬作品,王铎的诗颇有成就,此作抒发了王铎孤寂、萧瑟的内心情感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消极的情绪。明代末年,政局动荡,官场腐败,有些官吏为求避祸而选择无所作为,以求自保。文人士大夫寄情于田园山水之间,以诗书画消遣时光,这就是王铎诗中所表达的现实境况。诗文的内容是:萧瑟西风古蓟丘,津门南望是芳洲。独携千首亭皋回,长啸一声天地秋。对镜初惊双改,居山更觉此身浮。花田云壑常相待,闲杀嵩阳十二楼。作品末尾题有“力疾具耳”四字,可见是王铎力疾勉书之作。力疾所至,疲惫中气力不嘉,此书气势冲淡平和,行笔疏缓,多字连写较少,正因如此,大多数字笔墨饱和,粗厚大气,连笔处气若游丝,松淡闲适,笔画粗细对比明显,厚处宽博壮美,细处轻灵闲雅。布局特点在于单字的倾侧避让,行气的左右波动,线条的粗细穿插,通篇的散淡松旷。整体感觉自由天真,肆意松爽,透着一股荒寒离落的伤感气息。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王铎大部分作品的笔势雄强,气息壮阔,部分笔墨也略有凋敝之嫌,但布局舒朗,意境荒寒,富有禅意,这种苍凉和伤感恰好与他所要表达的诗境相吻合,真正达到了书文并茂、书情并茂的高超境界。清代秦祖永对王铎的书法有这样一段评述:王铎觉斯,魄力沉雄,丘壑俊伟,笔墨外另有一种英姿卓荦之概,始力胜于韵者。这幅作品中明显的透露出一种疏旷的丘壑感,一种荒寒寂冷的意境,一种笔墨之外高迈的情怀。另外,由于力疾所致,气势未能尽显,那种独特的韵致从雄强的气势后面浮现出来,作者的文人情怀表露于书作之中,甚为绝妙。由此可见,王铎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书家,而是具备了丰厚的文化修养,寓才情于诗书画,于诗文书画中陶染出来的文人艺术家。

王铎传世的作品很多,这里仅列举了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几幅作品做简短的解析和介绍。王铎不同时期的作品显现出了不同的笔墨、心态的变化,篇幅有限,难容一一叙述。但其书法的整体特征是非常突出的,即章法的大小参差,纵横争让,气息贯通,跌宕起伏,用笔的徐急顿挫,笔势顺逆交替,字形的侧变化,线条的自由发挥,营造了一种大气磅礴,自然散逸的书法境界。他冲破了古人法度的羁绊,找到了自由、肆逸的创作状态,心性得到了释放,创造了自己书法艺术的新格局,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图4

猜你喜欢
王铎二王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止哭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书法欣赏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