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批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热。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2.4亿。然而,短视频火爆的背后也存在内容低俗等问题。加强监管和治理才能促进更多的优质短视频“唱主角”。
用户:规模超2.4亿,既满足了用户视听需求又易于参与互动
有媒体调查显示:近五成受访者每天会花费半小时以上观看短视频。有些受访者表示,在消磨时间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生活妙招。“我比较喜欢介绍生活技巧的短视频,比如教做饭、缝衣服、拍照等。”家住北京的小郭说,“有些介绍烹饪和拍照技巧的短视频简单易学,看得多了,平台会持续推荐类似内容。”
“短视频能‘火’,主要是供需两端双重作用的结果。”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说,“在需求端,短视频满足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用户的视听需求;在供给端,不少短视频平台依据算法推荐给用户喜好的内容,并调动其拍摄、上传的积极性,从而丰富了平台内容。”
从围观到参与,短视频不仅吸引了一大批观众,更集聚起了众多“表演者”。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小洛,至今已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了84条作品,既有近期热门的手指舞,也有搞怪幽默的配音独白,“发现有趣的短视频,我就会模仿着拍一段,我也乐于看到别人点赞。”
一项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在网上发布过自制的短视频,其中近20%受访者“发布过很多”。“短视频平台以20~30岁的年轻人为主要用户。这一群体个性鲜明、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付晓光分析说,一些短视频在内容上可复制性和可参与性高,易于吸引用户参与,助推更广泛的传播。
内容:简单追逐流量不可取,注重文化特质和价值追求的内容更受青睐
堆了满桌食物,狼吞虎咽,不时朝镜头喊着“求关注求点赞”;以夸张妆容或奇装异服吸引眼球,却美其名曰“才艺表演”;趁同伴不注意搞恶作剧,甚至可能危及人身安全……一些视频上传者为求关注,不惜以出格行为哗众取宠,引发不少网友的吐槽。
“简单追逐流量的观念非常不可取。”专家认为,一部分用户上传的不合规内容,意在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但赚取流量的底线必须坚守,网上内容也应传播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领奖先要手续费,买个教训实在贵。陌生电话不牢靠,寄钱汇款是全套……”在快手平台上,“明Sir”有着210多万粉丝。这位“网红警察”来自湖北随县公安局洪山派出所,通过短视频宣传法律知识和防诈骗技巧,风趣幽默,获得众多关注。
“一开始我不明白‘举头望明月’的‘举头’什么意思。”视频中的外国友人认真地回答问题。这则视频由一群中外年轻人组成的团队拍摄制作。“我们希望通过展示外国人在融入中国文化过程中的有趣经历,展现外国人在中国文化影响下,从觉得新鲜、困惑到尝试融入,最终互相理解的过程。”独特新颖的视角和街采问答的形式,让这些有趣的短视频广泛传播,目前该团队制作的80余段短视频点击量已超过20亿次,拥有600多万中外粉丝。
“在同质化和泛娱乐化趋势下,用户对单纯搞笑和夸张的视频已审美疲劳,注重文化特质和深度的内容会更受青睐。”短视频应兼具娱乐性和反思性,让用户在视听享受同时收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