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心小学校 章 静
“问题意识”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问题的探究,这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条件。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新的教育观念要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数学新课标有着明确的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指挥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发展实际来进行,学生自然是课堂学习的“主角”。
培养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就要把学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师生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要从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要降低教师的权威,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鼓励每位学生都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倾听,即使学生的提问很幼稚,教师也要耐心听学生说完,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源泉,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真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要真正树立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得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角》时,可以出示一些和交通标志有关的实物,如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样“满堂问”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看起来是活跃了,但是学生学到的并不多。老师总想让数学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时会抛出一些没有用的问题,这样随意的提问就不能发挥提问应有的价值。教师问题要控制好度,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偏离方向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过来。
“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氛围下,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充满着乐趣。 学生对有兴趣的东西才会认真去学习,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在有趣的学习环境下学习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在兴趣的支撑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到数学知识。
课堂的有趣性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来源都是好奇心。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教学中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使得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
例如:
1.学生试着想一想:给学生列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回忆前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办法,再想想三角形面积该怎样计算,如何进行推导计算。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想法,自己验证下吧!教师在旁边负责指导。
师:有哪位学生愿意说说,你是怎样验证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的描述得出结论: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因此,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想法怎样?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吗?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再除以2。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办法怎样?同学们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想出的推导办法还真多,那么,同学们觉得这两个办法哪个比较好?
师:不管使用哪种办法,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大家一起说:
生: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得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进行学习。良好的课堂形成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科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