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逸
(浙江省义乌市官塘小学,浙江义乌 32100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模式,转而促使学生参与到更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中。然而,不少教师过多采用竞赛、游戏等活泼的教学形式,在把握“度”的方面有所欠缺,这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度”把握,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好。教师可以从内容的设置、形式的选择、时机的掌控和拓展的选择等方面入手调节教学的“度”,进而促使学生在形式丰富的学习中逐步提高阅读认知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注意“度”,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语用训练项目,有针对性地促使学生展开语用训练,让学生在涵泳品味词句的基础上提升语文能力。
在学习《晏子使楚》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尝试了解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同时体会其敢于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并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各种有趣的语用训练和文章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度地展开训练。例如,可以让学生利用抓中心句的方式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通过填写空格的方式连接句子,让句子的内容符合文章,如:“楚王三次……晏子”“晏子在楚王让自己钻狗洞时……”“晏子在楚王提出齐国没有人时,……”通过填写空格的方式,学生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了解。教师继而可以让学生采用替换词句的方式,更深刻地了解晏子的人物形象。又如,查“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这里的“笑嘻嘻”能否用其他的词替代,从这个词中能让人感受到楚王具有怎样的特点。再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用“微笑”来代替,但是有学生提出,这里的“笑嘻嘻”展现出楚王不尊重人,但是“微笑”并没有这样的意思,可以用“笑里藏刀”来代替,比较符合楚王当时的想法。
教师要提炼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用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更能提高语用能力,能实现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通过自己对语用资料进行加工和整理的方式获得信息,这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避免学生过度被动地从教师处获得知识,让学生能发挥好自己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时,要将表演游戏和默读思考等各种形式融合在一起,考虑到动静之度,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投入。
《将相和》一文中展现了蔺相如、廉颇等人物形象,由于本文有较强的故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角色表演的方式促使学生和文章中的人物形成共鸣,进而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活动,不少学生由于自主感悟能力不强,所以很难从中得到启发,教师要将静思和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学生参与活动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深入思考。例如,可以提出问题:“蔺相如冒着危险去秦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自己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又如,“在蔺相如和秦王的斗争中,谁获得了胜利?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呢?”“完璧归赵的故事和将相和的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作者为何要在讲述将相和的故事前加入这样的一段呢?”“面对廉颇的非难,蔺相如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应对呢?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个策略呢?蔺相如的行为是胆小的表现吗?”这些问题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的结构线索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在参与到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表演的效果也能更好,可以更深入地展现出人物的特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性格内向且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多安排一些静思类的学习形式,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则可以用有趣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其参与热情。
每一篇文章所包含的内容和教学价值都很丰富,但是教师的教学时间却有限,因此不少教师都喜欢安排很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样会过多地消耗学生的精力,让学生产生“疲于奔命”的感觉[1]。教师要采用环环相扣的方式,抓住合适的时机推进教学进度,让学生适时地展开学习,进而提高认知能力。
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有学生提出了问题:“周瑜和诸葛亮难道不是联盟了吗,那么周瑜为什么还要为难诸葛亮呢?”还有学生也提出了问题:“还有鲁肃,鲁肃和周瑜是同一个国家的,为何不帮助周瑜,反而帮助诸葛亮呢?”利用这个契机,教师总结了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学习从原本的了解故事内容逐步转向了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可以尝试分析一下周瑜、诸葛亮、鲁肃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其为何如此做。”有学生回答:“周瑜明知道诸葛亮来帮自己,还如此为难他,说明周瑜是一个内心狭隘的人。”还有学生回答:“鲁肃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他才会偷偷地帮助诸葛亮,因为他一心为了打败曹操,不想让周瑜和诸葛亮之间闹矛盾。”还有学生提出:“诸葛亮的心胸没有周瑜那么狭隘,还是无私地帮助周瑜,而且诸葛亮十分聪明,利用了天气条件打败了曹操。”由于教师的提问把握住了时机,故此学生更投入地展开了探讨,在推动教学进度的同时,学生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充分把握好学生提问等课堂情况,并利用这个时机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好教学时机之“度”,让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课外拓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其兴趣爱好、思考能力等基础上进行合理推荐,让学生的阅读选择展现出“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让学生提高阅读认知能力。
在学习《猴王出世》后,教师提出让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尝试阅读《西游记》。然而《西游记》是一部古典小说,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较大,同时《西游记》的篇幅也较长,如果全部读完需要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合理选择课外拓展的“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儿童版的《西游记》,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推荐其阅读“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西游记》中的重要片段,这样能让学生快速读到《西游记》中的经典段落,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另外,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安排其阅读《西游记》原作中的部分内容,并尝试分析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课外拓展的过程中,教师还适当地鼓励学生借助观看和《西游记》有关的评论文章等方式尝试辅助其更好地了解小说作品,如可以尝试了解南怀瑾、胡适等学者对于《西游记》的评价,并思考其评论是否符合《西游记》的特点。由于小学生缺乏阅读经验,因此往往不知道该选择哪些读物展开拓展阅读。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读物,让学生的阅读更有“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好教学的“度”,选择更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孙淑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时机的把握[J].教学与管理,2014,(2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