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诗哲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全球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呈上升趋势[1]。在美国,患有乳腺癌的女性占女性总体的比例高达12.5%,中国不是乳腺癌高发的国家但状况也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甚至比高发国家高出1~2个百分点[2]。乳房自我检查与自我意识和自我护理习惯有关,但没有证据表明乳房自我检查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有影响[3]。许多组织建议20岁以上的女性定期自我检查以提高自我意识和风险控制[4],尽管如此,大多数女性仍然不了解乳腺检查的技术和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那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危险因素[5-7]。有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乳腺癌以及其他类型的癌症[8]。体育锻炼通过调节炎症标志物[9],胰岛素相关因子[10]和其他生物机制[11]发挥其对预防乳腺癌的作用。最近,有外国科学家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年可减少近一半的乳腺癌发病率;控制身体不活动可以减少10%的这种发病率。此外,身体活跃的年轻女性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采取积极健康的行为时可以降低25%左右的风险[12]。还有科学家报道,促进生活方式改变的干预措施,包括减少饮酒,减少脂肪摄入和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发生该疾病的风险,并且还可以通过降低发展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13]。鉴于此,对广大女性进行教育干涉已被推荐为乳腺癌整体控制的有效公共行动,尤其是青少年[14]。有一致的证据表明,教育干预可以在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期间改善年轻女性乳房自我检查的知识和实践[15-16]。 此外,教育干预也可以改善体育活动[17],以及女性的水果和蔬菜消费[18-19]。
乳腺癌的部分患者在早期有不同程度的乳头溢液或触痛,可引起乳头偏向肿瘤所在的方向,乳头内陷、肿瘤表面皮肤凹陷等,到晚期时,由于癌细胞的转移会引发身体其他器官或部位一系列症状。
乳腺癌患者到中晚期会有食欲不振的现象,由食欲不振又可引发厌食、消瘦、乏力、贫血及发热等症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乳腺癌后期会出现淋巴转移,同侧腋窝淋巴结会有异常(肿大),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又会不停地增多,黏接成团成肿瘤状,也有一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对侧腋窝淋巴转移。另外,后期时,癌细胞还会转移到远处,比如肺部,出现胸痛、胸水等症状。如果转移到肝,则可能出现肝肿大等。
显然,乳腺癌的危害对于患者来说是巨大甚至是致命的。这就更加印证了对女性进行教育干预的重要性。而我国也有相应的乳腺癌临床诊断标准[20]。
许多女性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患上此种疾病,显示出了对诱发因素方面知识的匮乏和欠缺。乳腺癌的一些诱发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种。
2.1.1 精神抑郁
精神抑郁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精神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时,身体机能受损,免疫功能较平时下降,这时候,许多病毒或细胞就会趁虚而入。
2.1.2 过度紧张
当神经保持过度紧张状态时,情绪极易不稳定,不平和。尤其是现代都市女青年极快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导致神经长期过度紧张,神经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不健康行为结合在一起对乳房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在电离辐射方面,乳腺对其致癌活性极为敏感。尤其是在女性年轻时,这时乳腺正处于有丝分裂活动阶段,为最敏感的时期。值得一提的是,电离辐射具有累积性,也就是说,多次少剂量和一次多剂量的暴露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中,患乳腺癌的比例明显增加;经常接受X线胸透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9倍;年龄越小,射线的致癌作用就越明显;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胸部放疗的,长大后患乳腺癌的几率也增加。因此X线乳腺检查、胸透不能经常重复做,月经前及妊娠期人体对放射线敏感,更应该尽量回避。
2.3.1 乳房长期束缚
美国疾病研究所提示:长期戴乳罩是诱发乳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原因就在于乳罩压迫胸部会造成局部淋巴液流通不畅。日本妇女由于没有戴乳罩的习惯,故而她们患乳腺癌的人比较少,而喜欢戴乳罩的美国妇女患乳腺癌比例高居世界首位。因此在选择乳罩时,要把握宁大勿小,宁松勿紧的原则;年轻女性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戴乳罩,睡眠时脱掉乳罩,以免对乳房过多束缚。平常应该尽量使胸部放松,以保证淋巴液得以正常流通。
2.3.2 性生活方面
大量研究发现,女性乳腺癌与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性压抑会造成乳腺增生、乳腺癌等疾病的概率,女性在性反应时,乳房会有明显的变化,如乳头勃起、乳房增大等。释放的性张力有助于对痉挛和疼痛的抑制,所以性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乳房的健康。
2.3.3 缺乏锻炼
锻炼能使人身体健康尽人皆知,然而,许多人不知道,锻炼也是预防乳腺癌的主要渠道。锻炼可使身体整体免疫性能增强,一定强度的锻炼对身体起到放松作用,加快身体血液循环,有利于对身体各部分器官疾病的防治。
以上都是生活方式部分导致乳腺癌的主要因素[21-22]。总的来说,运动能够提升机体供血量,加速新陈代谢,提升器官功能。运动疗法能够消除疲乏、缓解睡眠障碍,削减癌因性疲乏症状。另外也能够缓解因呕吐产生的副作用,提升自身效能和免疫水平,进而加强病患对于疾病的适应性[23-24]。
对于乳腺癌而言,提早的发现与及时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乳腺癌的致病风险与因病死亡的风险。为了有效地降低乳腺癌的危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应的风险管控,从而实现对乳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早日让罹患乳腺癌的广大群体解除疾病的痛苦,缓解广大群体内心压力[25]。
乳腺癌的早期预防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相应人群的风险前瞻性研究。因此,就需对乳腺癌患病的致病机理有着确切的了解,从而能够进行有目的而又有效地准确识别危险人群,进一步研究对应人群的心理社会因素,开展有关风险评估与管控工作,评估改变行为和对癌症的焦虑以及对应的心理社会影响,进一步提高对个人的风险认知。研究发现,近年来女性患乳腺癌的遗传风险正在增加,所以说应评估社会心理对于合作伙伴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通过对患者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如雌性激素水平),将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以及对应关系纳入到风险评估管控之中,建立出一个风险模型,依据模型做到对乳腺癌罹患者做到实时监督与定期监控,最大程度地实现对乳腺癌风险的预防与控制。
研究表明,高热量的饮食与过度的脂肪吸收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作为个人而言,需做出一定的饮食规划,并按照规划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饮食,在保证膳食营养的条件之下,尽量减少对脂肪类物质的吸收,平日里应多食绿色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其次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预防乳腺癌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工作压力大、生活紊乱等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这些都是肿瘤生长的有利条件,因此应该合理地安排工作生活与娱乐时间,平日多参加体育锻炼,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来减轻压力。同时注重对乳房健康的定期检查,在乳房出现任何异常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去医院查明相关原因,尽可能地做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风险。
为了尽快地解除乳腺癌患者的病痛,做到让患者得到最合适、疗效最好、见效最快、副反应最小的治疗,需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对癌症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当前的乳腺癌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对乳房进行重建与修复,即利用包括乳腺外科、乳腺内科整形科以及辅助治疗科等多部门协调,在充分评估患者的致病情况以及危险程度后,与患者协商,经患者同意后对患者实施乳房重建手术。为避免术后的复发,采取导管原位癌局部治疗,可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②化学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化学药物来对肿瘤细胞控制与防扩散,确保肿瘤细胞不危及人体的健康。近年来主要有以下方案:AC(多柔比星或环磷酰胺)、CE(表柔比星或环磷酰胺)、TC(多西紫杉醇或环磷酰胺)、FAC(氟尿嘧啶或多柔比星或环磷酰胺)、FEC(氟尿嘧啶或表柔比星或环磷酰胺)、AC→T(紫杉类)、FEC×3→T×3(多西紫杉醇)、TAC(多西紫杉醇或多柔比星或环磷酰胺),也可以在GCSF支持下采用每两周一次的剂量密集化疗。③内分泌治疗。目前所利用的研究最多,适用范围最广的内分泌药物主要是三苯氧胺(TAM)。但是最新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使用三苯氧胺(TAM)的同时加入新一代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具有显著的成效。④分子靶向治疗。主要是利用赫赛汀(Herceptin,H)这种针对HER2的单克隆抗体实现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有利于疾病康复[26]。
近年来,全世界各国各地对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的宣传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且还在逐年上升,为呼吁广大群众重视和预防乳腺癌,每年的十月被定为“世界乳腺癌宣传月”。然而,人口基数过大、幅员广阔等因素导致我国人民对乳腺癌的了解还是不尽人意。本文就宣传和普及提出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力求结果准确可靠[27]。
针对某一片区的适龄女性群体以会谈、讲座、视频播放等形式进行前期的基本宣传,使预防乳腺癌这一概念在群众心中初步形成。选取一批有责任心且工作能力强的志愿者与专业的医疗救助队。向广大的适龄女性宣传乳腺癌的危害、致病机理以及防控手段,以此提高广大女性的风险防控意识,可更早地发现病变[28]。
通过在电视台、广播台、报纸杂志期刊,组织一场专门针对适龄女性的专栏宣讲会,邀请有关乳腺癌患者现身说法,陈明乳腺癌对于女性的主要影响。引起社会群体对于乳腺癌的关注和关爱。向广大适龄群体传达有关乳腺癌的信息,号召他们定期去医院做有关乳房的体检。
划定有关区域,选取一批医院专家与志愿者进入社区对广大适龄女性进行义诊,做好与社区负责人的工作接洽,提升相关群众的参与率,让其能切实地了解到有关乳腺癌预防与治疗的信息,并由此形成长效化机制。
纵使方法众多,我们应该有效地将各种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提高早期的诊断符合率[29]。
乳腺癌的预防与治疗应当加强群众的参与度,政府可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进社会资本,做到对乳腺癌的前期宣传预防,中期诊断治疗,后期防止复发。对整个过程做到全程监控,增进人们对乳腺癌的了解程度,实现对乳腺癌的共商共治,实现将乳腺癌风险降至最低,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营造良好的氛围[30]。
[1] Ferlay J,Shin HR,Bray F,et al.Estimates of worldwide burden of cancer in 2008:GLOBOCAN 2008[J].Int J Cancer,2010,127(12):2893-2917.
[2] 赵郁,邰智慧,赵建红,等.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68 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33):4660-4662.
[3] Hackshaw AK,Paul EA.Breast self-examination and death from breast cancer:a meta-analysis[J].Br J Cancer,2003,88(7):1047-1053.
[4]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Gynecologists(2011)Practice bulletin no.122:breast cancer screening[J].Obstet Gynecol,2011,118(2,pt 1):372-382.
[5] Peacy V,Steptoe A,Davidsdóttir S,et al.Low levels of breast cancer risk awareness in young women:an international survey[J].Eur J Cancer,2006,42(15):2585-2589.
[6] McMenamin M,Barry H,Lennon A.A survey of breast cancer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in a Western population:lots of light but little illumination[J].Eur J Cancer,2005(41):393-397.
[7]Grunfeld E,Ramirez A,Hunter M,et al.Women’s knowledge and beliefs regarding breast cancer[J].Brit J Cancer,2002(86):1373-1378.
[8] Mayor S.Healthy lifestyle may reduce breast cancer in women at high risk,study shows[J].BMJ,2016(353):3047.
[ 9] Meneses-Echávez JF , Correa-Bautista JE ,González-Jiménez E,et al.The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 Prev,2016,25(7):1009-1017.
[10] Meneses-Echavez JF,González Jiménez E,Schmidt Río-Valle J,et al.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system is modulated by exercise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C Cancer,2016(16):682.
[11] Golubnitschaja O,Debald M,Yeghiazaryan K,et al.Breast cancer epidemic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evaluation of risk factors,cumulative question-nair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ve measures[J].Tumour Biol,2016,37(10):12941-12957.
[12] Colditz GA,Bohlke K.Prioriti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breast cancer[J].CA Cancer J Clin,2014,64(3):186-194.
[13] McTiernan A,Porter P,Potter JD,et al.Breast cancer prevention in countries with diverse resources[J].Cancer,2008(113):2325-2330.
[14] Zeinomar N,Moslehi R.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mmunity-based breast cancer education intervention in the New York State Capital Region[J].J Cancer Educ,2013,28(3):466-473.
[15] Akhtari-Zavare M,Juni MH,Said SM.Result of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to increase breast health awareness among young females in Malaysia[J].BMC Public Health,2016(16):738.
[16] Santana-Chávez LA,Zepeda-FloreS SE,González-Muñoz LM,etal.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ed breast self-examination as educational strategy[J].Ginecol Obstet Mex,2015,83(9):522-528.
[17] Kriemler S,Meyer U,Martin E,et al.Effect of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review of reviews and systematic update[J].Br J Sports Med,2011,45(11):10.
[18] Pattraporn S,Warapone S,Mathuros T,et al.A cosmetic content-based nutrition education program improves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mong grade 11 Thai students[J].J Nutr Educ Behav,2016,48(3):190-198.
[19] Somsri,Struempler BJ,Parmer SM,et al.Changes in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of third-grade students in body quest:food of the warrior,a 17-class 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program[J].J Nutr Educ Behav,2014,46(4):286-292.
[20] 谭雪敏,周燕,李临英,等.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09):4-7.
[21] 刘芳,姜文彬,闫琪,等.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04):235-237.
[22] 余兰芳,郑素华,陶玲.耳穴贴压缓解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29):2689-2691.
[23] 刘丽娜,周丽华,方红霞,等.运动干预对乳腺癌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5,13 (22):2190-2191.
[24] 王蕾,邬晓敏,吕庆,等.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劳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6,35(07):649-652.
[25] van Vulpen J K,Peeters P H,Velthuis M J,et al.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during adjuvant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on physical and psychosocial dimensions of cancer-related fatigue:A meta-analysis[J].Maturitas,2016(85):104-111.
[26] Abraham J E,Hiller L,Dorling L,et al.A nested cohort study of 6,248earl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in neoadjuvant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 trials investigating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chemotherapy-related toxicities[J].Bmc Medicine,2015,13(1):306.
[27] 杨慧英,盛纪香,王建华.乳腺肿瘤病人超声显像诊断前后的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4,19(4):364.
[28] 李纪莲,李萍,吴奇.数字乳腺摄影[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10(1):56-57.
[29] 石松魁,刘俊田,孔鹤庆,等.乳癌104例早期诊断分析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6(4):214-216.
[30] 卢克瑛.心理护理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