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义兵
《近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近汉》)是在近代汉语词汇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收词5万余条,总字数逾900万字,超过了以往同类词典”(江蓝生 2017),是“汉语词汇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芮东莉等 2017)。《近汉》收录了“以里”一词,其释义和举例如下[1]:
以里yǐ lǐ 在一定的时间界限内。元佚名《风雨像》一折:“一个月~,我便嫁你;一个月以外,我便嫁别人。”明张翰《松窗梦语》卷八:“余尝题准令各衙门堂上官将所属六月~应考人员填注考语,十二月中类送部院,以凭参酌。”
从《近汉》所引的这两个用例来看,“以里”表示时间界限的释义似乎没有问题;然而再看近代汉语中更多的语例,我们发现这一释义不够准确。特撰文以求证于方家。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把“里”看作方位词,解释为“里面;内部(跟‘外’相对)”。关于“里(裏、裡)”[2]由名词到方位词的历时发展过程,汪维辉(2000)做了细致的分析。他指出,“里”做名词时表示二维空间的另一侧,与“表”相对,因此是一个平面;做方位词时表示三维空间的内部,与“外”相对,因此是一个空间(可以是虚的,也可以是实的)。这一认识十分精当。汪文还指出,表示“在某物里边”的方位词,先秦汉语一般用“中”,有时也用“内”;表示方位的“里”到西汉才开始见诸文献,集中出现在早期医籍中,而南北朝后期已经大体具备了各种功能,可加在各种名词(包括抽象名词)、名词化形容词、动词及数词后面,表示处所、时间和范围等。显而易见,“以里”是由连词性质的“以”加上方位性质的“里”构成的。
据我们考察,最早出现表示方位的“以里”是在宋时,用例如下:
(1) 窃见近日臣僚上殿奏事,左右侍臣不遵旧制,或有进至殿角板障门以里,与御坐相去不过数步。……今后应遇两府、台谏官等上殿奏事,其左右侍臣并于殿角板障门外踏道下祗候,仍乞委都知押班于两边板障门外检校,如敢窃有觇听者,并具姓名闻奏,勘罪施行。(宋司马光《传家集·卷二十二》)
(2) 令主簿兼县尉,但主城市以里;其乡村盗贼,悉委巡检,兼掌巡按保甲教阅,朝夕奔走,犹恐不办,何暇逐捕盗贼哉?(宋司马光《传家集·卷四十六》)
(3) 东坝以里沿岸人家皆对门植苇于小屿不晓其旨漫成四绝(诗歌题目,宋岳珂)
以上例句中的“以里”都是表示处所或空间范畴,以第一句为例说明。《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解释“板障”为“木板屏障”,并引用宋王谠《唐语林·文学》中的“今之板障,屏墙也。天子有外屏,人臣将见,至此复思其对敭,去就避忌也”说明。可见,这里的“殿角板障门”指的是一道木质屏障,而“殿角板障门以里”不可能指的是这个屏障的与“表”相对的另一面,而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三维空间,与“外”相对。这也与后文的“殿角板障门外”相互印证。
(4) 是岁,帝内禅,孝宗即位,诏吴璘罢德顺军屯戍,并于秦州以里安泊,璘弃军而退。(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舆地考》)
(5) 诏弃德顺城,徙兵民于秦州以里屯住。(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十三)
(6) 问他要一纸生死文书,一百日以里,但有头疼脑热,都是你,一百日以外并不干你事。(元孙仲章《河南府张鼎勘头巾》)
(7) 想我当初与玉箫临别之言,期在三年以里相见,初则以王命远征,无暇寄个音信;及至坐镇时节,方才差人取他母子去。(元乔吉《玉箫女两世姻缘》)
以上是元时四例: 前两例也是表示空间范畴;而后两例用于时间词之后,表示时间范畴,与《近汉》引例相似。
(8) 各备钩耙套索,在第三层敌楼以里伺候,以敌楼上梆响为号。(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9) 大同镇城孤悬极边,与胡虏共处一地,无寸山尺水之隔。坚城深池,设以重庆,治以总兵、巡抚、副总兵、两游击、都司、守、巡、郎中、府县。城以里立卫所、州县、城堡。(明韩邦奇《大同纪事》)
(10) 遣官祭告各门及诸神庙,自几筵殿门至大明门以里各门并桥俱遣内官行礼,(明《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九十四)
(11) 大目溪在三十一、二都。沿溪以里数十里,有路达于雪峰。(明王应山《闽都记·郡西北侯官胜迹》)
(12) 又吹天鹅声一次,第四层、五层俱出,将杀器放在地,与队总俱射箭,贼至三十步以里,摔钹疾响,……(明戚继光《练兵实纪》)
(13) 贼至,百步之外则用枪铳御之,百步以里则用弓弩御之。(明唐顺之《武编·车》)
(14) 又奉圣旨,腹里地方、该勾的军离原卫二千里以里的还发去、二千里以外的都留在附近卫所收操,此皆祖宗成宪,盖洪武中有犯罪死者。(明杨士奇《东里集·论勾补南北边军疏》)
以上是明时七例: 前四例“以里”也都是表示空间范畴;后三例用于数量词之后,不过也可以认为是表示空间范畴。
(15) 少爷见榜将放尽不见李才报,便说:“咱爷俩想是都无有。”太爷说:“不然,这榜是从后放的,你那文章还在三十名以里。”(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
(16) 待了两天,头场案张出,黄心斋兄弟全在十名以里。(清佚名《金钟传》)
以上是清初两例:“以里”用于数量词之后,表示的是次序范围。
(17) 梁安说:“在厨房我看见着放在方盘以里,怎又不有了呢?这是何故?待我回去再说。”(清半闲居士《小八义》)
(18) 山东马望里面走,方到二门,只见从里面跑出鸳鸯太岁曹太,带着活阎王马刚、白面判官马强,二个人带着一百多名贼人,手拿长枪、大刀、短剑、阔斧,齐在二门以里,分两旁站定。(清贪梦道人《康熙侠义传》)
(19) 施安说:“大老爷,小的打听得是: 前门里西兵部巷黄带子八老爷,与东交民巷红带子三老爷,把海岱门外、东边便门以里、雷震口双杨树的赛昭君八姐、赛天仙五娘子两名秧歌脚,接到店中取乐。”(清佚名《施公案》)
(20) 话说,这殃沙、五道和曹英两路带兵,把一干人犯带到察院以里,个个俱跪大堂以下。(清佚名《红风传》)
以上是清中叶及以后四例:“以里”也都是表示空间范畴。民国时期我们暂没有发现用例。尽管现代汉语各大辞书并没有收录“以里”,不过我们搜索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发现该词仍然有所沿用,但是频率并不高,且表示时间的用例比表示空间处所的用例少,如下:
(21) 大家纷纷回答没有别的话说,准定在三天以外,五天以里,带着粮食回来。(姚雪垠《李自成》)
(22) 标准龙舟是国际龙舟联合会指定的比赛用舟,以往他们在此类比赛中的两轮成绩都在4分钟以里,这次却用了整整5分23秒59。(新华社2003年1月新闻报道)
(23) 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吴伯箫《马》)
(24) 上次写篇小文叫四合院的入门。进大门可不等于就登堂入室,从大门到正院还要经过一道二门,大门以里二门以外这段路还有讲究。(邓友梅《大门以里,二门以外》)
(25) 在洞口以里十五六步的地方有一扇用小圆木编成的大门,关闭着后洞口。(曲波《林海雪原》)
(26)篾黄竹子的篾青以里的部分,质地较脆。有的地区叫篾白。(《现汉》第7版)
(27) 甲:“我的儿汾河湾前去打雁, 天到了这般时不见回还, 还身儿坐之在窑门以里——”(传统相声《汾河湾》)
(28) 那八旗怎么办呢?就分城居住,两黄旗住在北面,就是安定门和德胜门以里,两白旗住在东面,就是东直门和朝阳门以里;两红旗住在西面,就是西直门和阜成门以里,两蓝旗住在南面,就是宣武门和崇文门以里,……(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三)顺治(上)》,《百家讲坛》2014-05-29)
因此,无论是从近代汉语的用例还是从现代汉语的用例来看,“以里”都不仅仅用于时间范畴。
现代汉语中,由连词性质“以”加上方位性质词构成的“以X”类方位词有“以前”“以后”“以上”“以下”“以内”“以外”等,如《现汉》第7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均有所收录[3]。《汉大》“以内”“以外”“以上”“以下”等也皆收而未收“以里”。不过,这六个“以X”类方位词在用法上略有差异,以《现汉》的释义说明:“以前/以后”释义为“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之后的时期”,“以内/以外”释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之外”,“以上/以下”释义为“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之下”。由此可见,现代汉语中“以前/以后”适用范围最窄,仅用于时间;而“以上/以下”适用范围居中,只似乎不太用于时间;“以内/以外”的适用范围最广,能用于时间、空间以及数量、范围等。
“以内”表示方位在汉时就产生了,不过用例极少。如下:
(29) 先帝制: 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30) 同舍为合,相陵为斗,七寸以内必之矣。(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
(31) 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适当以弓马相待,三百人以内,当以酒食相供。”(北齐魏收《魏书·陆俟列传》)
以上三例用于处所词和数量词后分别表示空间和数量,不过都是孤证。唐宋时期“以内”的用例也不多,主要是表示空间范畴。例如:
(32) 诸阑入者,以逾阈为限。至阈未逾者,宫门杖八十,殿门以内递加一等。(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第七)
(33) 宫殿之内,致敬之所,忽敢忿争,情乖恭肃,故宫内忿争者,笞五十。嘉德等门以内为宫内。(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一)
(34) 今二京俱在关东以内,仍以潼关隶陕州,复置河潼军使,命虢州刺史兼领之。(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
(35) 黄河以内州府民人并归朝廷,再念彼民以其易主,宁无顾恋之心?(宋佚名《大金吊伐录》)
在元时“以内”开始用于时间,在明时开始用于范围,用于数量也有所增多。例如:
(36) 尚书吏部遂拟,今随朝考满,迁除外路五品以下职事,并应验考次职满有才能者,以本官任满已前十五月以上、二十月以内,察访保结呈省。(元脱脱等《金史》卷五十四)
(37) 大韬复嘿,算者久之,谓兵侍公曰:“公五年以内未得食蟹。”(元尤玘《万柳溪边旧话》)
(38) 其间分数之多寡,或有偏在一边者,亦但就百年以内评量耳。试从历劫旷观,定无铢两畸重。(元郭翼《雪履斋笔记》)
(39) 但虑七情以内,无境不生,六命之中,何所不有。(明李渔《闲情偶寄·结构》)
(40) 若千斤以内者则不须如此劳费,但多捏十数锅炉。(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
(41) 静观道:“庵中止有一个师父,是四十以内之人,色上且是要紧……”(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
由此可见,虽然近代汉语中“以内”的用例并不多,但现代汉语其所适用的范围此时业已形成。无论是表达意义还是适用范围,近代汉语的“以里”都和“以内”大致相当。近代汉语中与“以外”相对的就有“以内”和“以里”两个词,这就势必在这两者之间产生竞争。清时“以里”已处于低频状态,甚至在民国时期匿迹,而“以内”却得以大行其道,并保留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大家庭中。形成这样的格局,除了其他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词语系统的关系,因为在构词上“内”和“外”要比“里”和“外”更加对应工整,例如“内部/外部”“内宾/外宾”“内存/外存”“内行/外行”“内科/外科”“内力/外力”“国内/国外”“业内/业外”“之内/之外”等,而仅存“里面/外面”和“里应外合”“吃里扒外”等为数不多的几个。
词汇语法化的过程是在若干个认知域之间转移,而且往往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空间到时间再到性质。(Haine, Claudi, Hünnemeyer 1991)“以里”和“以内”都是在近代汉语中产生的新词语,显而易见应该先有表达空间范畴的,再有表达时间范畴和性质范畴的。综上,我们认为《近汉》对“以里”的解释值得商榷。从词语用例的显示状况和历时上的替代来看,我们可以用“以内”直训,或者参考《汉大》中“以内”的释义陈说,我们试拟样条如下:
以里yǐ lǐ 以内;之内。指在一定的处所、时间、数量、范围等界限内。宋司马光《传家集》卷二十二:“窃见近日臣僚上殿奏事,左右侍臣不遵旧制,或有进至殿角板障门~,与御坐相去不过数步。”元佚名《风雨像》一折:“一个月~,我便嫁你;一个月以外,我便嫁别人。”明张翰《松窗梦语》卷八:“余尝题准令各衙门堂上官将所属六月~应考人员填注考语,十二月中类送部院,以凭参酌。”
附注
[1] 该辞书还同时收录了“已里”,解释为“同‘以里’”。
[2] “裏/裡”和“里”的本义并不相同,不过这不影响本文的讨论。
[3] 现代汉语中还有“之X”类方位词,如“之前”“之后”“之上”“之下”“之内”“之外”等,《现汉》第7版只收录了“之前”和“之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还收录其他四个以及“之中”“之间”。它们各自的用法也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