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展开翅膀

2018-11-29 15:29
雨花 2018年9期
关键词:民国建筑历史

薛 冰

我对陈卫新的建筑设计工作发生兴趣,始于美大纸行。

此前我们时有交集,是因为钱小华、朱赢椿、蔡玉洗等共同好友。朋友间相处的准则是和而不同,大家有共同的趣味,也有各自的领域,非经邀请,我不会介入别人的工作范畴。尽管陈卫新与大家结识,正是因为他的室内设计成果,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凤凰台饭店“开有益斋”、书衣坊,这些我们常相往来的场所,都出自他的手笔,但是我对于室内设计一窍不通,在享受着那一种谐和安适之际,除了感性的欣赏赞叹,并没有从设计的角度去细想过。

美大纸行不同。在2009年春夏的南京“老城南保卫战”中,位于南捕厅历史街区的美大纸行,已经成为举国瞩目的一幢民国建筑。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国务院调查组过问,这幢建筑的命运,也就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一个风向标。听陈卫新说起,他承接了美大纸行的保护维修工作,我的心中忽然有些恍惚,一时不能判定这是不是一件好事。按说,由我熟悉的朋友来做,应该比让别人去做更放心,然而,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不了解委托方对他有什么样的要求,也不知道他对这幢建筑有什么样的理解,而社会各界对于这项工作的期望值无疑又很高。那么,万一做得不能尽如人意,怎么办?

那个冬日的午后,我随陈卫新去看维修中的美大纸行。天气实在太冷,他把车停在街对面弓箭坊的巷口,就在车里指点着介绍。当年号称“城南第一高楼”的美大纸行,端立在升州路东端,它周边的建筑本已都被拆除,成了一幢死里逃生的孤楼。侥幸的是,西边的大板巷口,还残留着一幢民国建筑没拆完的临街外立面。陈卫新从拆迁的大锤下抢救出这堵两层楼的残垣,巧运心机,在砖墙背后设计了一个钢框支架,类似大家熟悉的澳门大三巴牌坊。钢架装上玻璃,就成了一个可供使用的空间。重要的是,他在这面残墙与美大纸行之间,又设计建造起一幢四层楼,地下车库的入口也做成仿民国建筑的样式,这样就形成了长达百余米的“民国风”,重建起美大纸行原先所处的环境氛围。

对于这两幢仿民国建筑,陈卫新有很严格的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比如二、三楼的四个小阳台,做好后他感觉有点不协调,一时也说不出问题在哪里。但他没有轻易放过,查看同类民国建筑和老照片后,发现是阳台栏杆所用的圆钢直径稍粗,可是现在建筑常用的圆钢就是这种规格,他找了好久才找到合适的材料替换。这让我深为感动。对于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为保护发声,但是具体保护工作的落实,还得有良知有见识的设计师、建筑师来完成。当建筑界的某些成名人物把历史文化遗产当成要“不惜打破”的“坛坛罐罐”时,这位年轻人却注意到阳台栏杆的直径,令人不能不加以青眼。

这一面残墙,让我联想到门东三条营蒋寿山故居的东山墙。同样在2009年,有关部门提出要将其“落架大修”,我当时坚决反对,因为清水墙面是南京传统建筑风貌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像蒋宅东山墙这样高规格的清水墙面,已属凤毛麟角,一落架就会化为瓦砾。但是这东山墙被指为危墙,如何才能保住,我心中完全无数。无巧不成书,蒋寿山故居维修的室内设计,也是陈卫新做的,他在东山墙内砌起一道加固墙,既解决了危墙的问题,又完全不影响清水墙面的外观。这事说破了似乎很简单,可是在其时“拆”字当头的情势下,何尝不是一种创举。由此可以想见,他敢于选择美大纸行这样棘手的项目,勇气之外,更有充分的自信。

美大纸行是民国年间南京最大的纸业公司,这幢建造于1936年的四层楼房,是当时城南的最高建筑,属Art Deco风格,饰纹带有新民族主义建筑的典型特征。楼下是纸行的经营铺面,地面水磨石工艺精湛,楼上作为主人居宅,屋顶平台花园有荷池、假山,可以眺望紫金山。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升州路沿街最气派的建筑之一。这幢建筑的内部结构,虽然因功能置换而有所改变,但同样注重了民国元素的应用,窗、镜、墙围板、饰纹,作为建筑延伸的家具的配合,都呈现着浓郁的民国风情。如今人们从升州路口经过,往往会将这一排四幢建筑都当成民国建筑。

“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之心,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这句话在陈卫新心目中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他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努力付诸实践。而由他担任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顾问,就更是令人欣慰的消息。

我对陈卫新的专业领域和追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他的交往不再限于坐而论道。我走访他设计的各种文化项目,且常有机会去看他的工作现场,听他讲述如何坚守自己的设计理念。

其实,早在认识陈卫新之前多年,我就已经接触到他的作品。

2002年,南京长白街出现了一家海致岚书吧,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将书店与休闲吧有机组合为一体,空间的静谧优雅,使其成为南京文化人小型聚会的首选。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富于创意的书吧,正是陈卫新文化空间设计的发轫之作。其时他刚过而立之年,出手不凡。

2004年9月18日,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开业,这一天也被定为先锋书店的店庆日。人们为那种书店中难得一见的舒适温馨而感慨,不少大学生把先锋书店当成图书馆,占一张小桌读书温课,点一杯咖啡在沙发上小憩。与大量书店只从图书置放和销售管理功能着眼相反,先锋书店的内部设计,充分考虑到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人的需要,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书店。这当然与店主钱小华的经营理念分不开,但理念转化为现实,仍须通过具体的设计制作,这位设计师也是陈卫新。这间书店在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书店”,此后又几次荣膺“世界最美书店”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建筑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容易被误认为是单纯的技术工作。不少设计师也以满足雇主的要求为目标。但是陈卫新意识到,建筑空间是一个供人使用的平台,好的空间设计,应能让人与建筑和谐相处,人与人更便于交流。所以,建筑设计的服务对象不是某部门某公司,而是最终使用这些建筑的人,如果属公共设施,那就更是全社会的人。有了这一种人文情怀,他的立足点就已经高出一头。

实践这一种人文情怀,则需要充实的人文素养。陈卫新曾说过,他的一切灵感都来自于书香。他出生于扬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在成为一位严谨、干练、高效的设计师的同时,他写诗、写小说、写文化随笔,还能写一笔好字,又有一副好歌喉。多才多艺的背后,是他个性鲜明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在扬州那一幢晚清建筑里度过的美好童年,使他对东方审美意境情有独钟,而规范的学院教育和广阔的艺术视野,又使他能够从更高的层面领悟与化用东方美学。所以他设计的文化项目,无不显示出独特的气质与诗性,不但为社会普遍认同,更能得到文化人的喜爱与赞赏。

应该说明的是,设计工作并不能由着设计师天马行空,总是会受到各方面的约束与限制,陈卫新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每一个新项目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各个项目空间的主人气质不同,爱好不同,都会有自己的表达诉求。同时,每一个建筑空间,尤其是历史建筑,也都有着内在的生命与呼吸,必须仔细倾听,悉心感受。优秀的设计师要有这样的能力,把建筑的内蕴、功能的需要、业主的愿望与自己的追求协调统一,形成一个可达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陈卫新的专业是室内设计,但他从不把自己限制在室内,满足于细节的处理。他认为室内的每一个细节,都与其所处的空间和时间密切相关,如果对大环境不了解,就做不好小细节,如果对传统不理解,就做不好当下。所以许多时候,他研究的范畴远超出建筑本体,拓展到建筑所在的街区以至城市,不但力求处理好建筑与人、人与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建筑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让新空间能够有机地融入所在的环境氛围。

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会出现这样的细节,它们仿佛是那个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然而又在不经意间,将人们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深远的时间,经得起细细品味,进而引发人生哲理的思考。比如在先锋书店地面上保留着的停车线,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停车场。车需要停下来加油,人也需要停下来读书“充电”,书店是人精神的栖息地,这又暗合了先锋书店的宗旨:“大地上的异乡者”。比如夫子庙青果咖啡馆那一面由老抽屉门拼接而成的艺术墙,让人感觉可以从墙中拉出那些抽屜,不同形式的抽屜属于不同的主人,而抽屜中可能隐藏着他们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曾经的老城南记忆。比如青果里墙头上的那棵泡桐树,树干从墙头朝上长,树根从墙头朝下长,包住墙体,深入地面,它就像周边老城南的居民一样,以顽强的生命力战胜恶劣的生存条件,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陈卫新将老厂房更新为民宿时,在拆迁的废墟中特意留下了这堵墙和这棵树,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比如南捕厅廿一会所戏台前的水池,因为戏台利用的实际是一座半亭,难免有捉襟见肘之病,而在台前辟这一方水池,夜间演出,加上相应的灯光设置,水中倒影婆娑,恍然成为戏台的延伸,而潋滟的波光,恰又与如水的昆曲相得益彰。比如赛珍珠纪念馆里的书房,本已无迹可寻,但是陈卫新从赛珍珠日记中找到了一句话:“每天我写作时,抬头就能看到紫金山。”二楼书房东窗下的书桌前,赛珍珠临窗远眺的身影宛然可见。比如总统府大礼堂壁间的镜子,让人仿佛能看到曾经照映在里面的那些人物,隐约想见曾经上演过的历史活剧。比如宽渡民宿中的“渡”与“船”,以简单的象征元素,营造出鲜活的动感……

陈卫新坦言,他喜欢做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以生动的细节延续城市文脉,而将设计师的理念与个性,含蓄地隐藏在作品背后,赢得知音会心一笑,即已满足。

设计师永远是戴着镣铐舞蹈,尤其是身处这个垃圾建筑充斥的时代,尤其是有理想有情怀的设计师。面对着太多的乌合之众,一个设计师能不沦入乌合之众,难能可贵。

陈卫新用他的一系列作品,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是不断深化的。那几年里,我们开始谈论的一个新话题,是经保护修缮的历史建筑,如何重振生命力,真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

这就不免又谈到美大纸行。

美大纸行的二楼,有一个砌入墙里的保险箱,20世纪80年代曾以此为背景拍摄过一部故事片《蓝盾保险箱》。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相关的保护规划中,美大纸行被定位为“第一映画坊”。那样一幢体量不大的公馆式建筑,如何化身为百年电影文化的体验空间,有些难以想象。虽然在一楼设计了老电影器材的展示厅,五楼有一个小型的放映馆,但是体验活动始终没能正常开展,实际等于闲置。

这样一个见证南京工商业兴衰的老字号、一幢具有典型民国风格的历史建筑,又被视为南京老城保护的范例,政府花费大代价进行保护修缮,自己苦心孤诣做了设计,仍然不能为社会共享,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陈卫新没有停留于惋叹,2012年春,他竟自己出资租下了闲置的美大纸行,作为新成立的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址。

“观筑”是“关注”的谐音,他希望能促使更多的人关注历史建筑。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离我们远去,无疑是文化传承的重大损失。历史建筑即使不能认定为文物,是不是就非拆不可呢?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历史街区,其中任何一个时间段的类型建筑都有必要保存,城市的行政决策者与建设参与者,都应有这样的自觉,即现在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未来的历史。历史建筑如何保护修缮,也亟待厘清认识。许多历史建筑的风貌并非一朝形成、固定不变,往往经由多次变化累积而成,我们保护它的历史风貌,也就是尊重它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貌。同样,历史建筑的空间利用也值得研究,不能一说保护,就设定各种未必合理的使用限制,以致最后空关了事。建筑终究是为人所用的,在保护建筑既有风貌的基础上,也应考虑适应当代人需求的利用方式。历史建筑有效地活化利用,也利于激发保护修缮的积极性。至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文化发掘,可以做的工作更多。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产业形态,这些历史积淀是乡愁的真实内涵,也是乡愁的寄托所在。优秀的文化传统完全可以在现代化潮流中延续,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说:“乡愁,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人与历史、人与城市是一种对象化的观照关系,一个人在怀旧中,可以获得巨大的反思力量,完善自我,完善城市,从而达到诗意的栖居。”

陈卫新不仅是言者,也是行者。他租下美大纸行,并不是简单地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更重要的是尝试将它打造成一个公共文化空间。

他希望根据这幢建筑旧时纸行的本色,首先做一个民国纸品的展示,唤醒社会对美大纸行的记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设想,遂提供了社会变迁、人生风俗、读书教育、笺封票据等几类民国纸品,以及自民国元年至三十八年各年出版的书刊,让观众可以直观了解百年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比今昔,珍惜当下。陈卫新策划的《片纸闲墨》展一开幕,即在南京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让更多的人走进了美大纸行这幢意义不凡的建筑,了解了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的宗旨。许多老城南居民前来观展,热情留言,且说起早年的美大纸行印象。当年每逢炎夏,美大纸行都免费提供桔子水供人解暑,孩子们也可以进来喝一杯。时隔六十年,他们又一次得以置身美大纸行,重温自己的童年记忆。

与我一同发起老城南保护呼吁的姚远前来参观,陈卫新保护更新历史建筑的理念,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的尝试,也得到他的认同。经他介绍,中国文物界前辈、时年九十二岁的谢辰生先生欣然为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题写了院名。

自此开始,美大纸行这种小规模文化精品展成为定例,每两三个月举办一次,选择与南京、与城南、与南捕厅街区相关的民国专题,在文化界朋友们的支持下,以喜闻乐见的展品和新颖的解读角度吸引了大量观众。如近在咫尺的甘家大院是近代昆曲活动中心之一,《纸上听曲——民国昆曲资料展》,以李宏先生收藏百余件珍贵昆曲曲谱、名家唱片等实物,生动展示旧时昆曲风情,开幕式上且有昆曲名家当场献艺。如《寄忆城南——民国明信片展》,以俞康骏先生收藏百余枚珍贵原版明信片展示古都近代变迁、街巷风情、历史建筑,引领观众重温老南京的独特魅力。如《不了情——张爱玲胡兰成文学作品展》,罗羽先生多年搜集张爱玲与胡兰成著作的各种版本,收藏之富在国内名列前茅,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先生参加了开幕研讨活动,对本次展览和这种活动方式都给予高度评价。《格物——民国南京衣食住行展》《发奉墨香——民国发票资料展》《民国风尚——民国服饰资料展》等,以老物件、老发票、老照片等重现民国南京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生动的细节展示时代风华。《百年风云——世界名人手迹影像展》是窦煜先生珍藏爱因斯坦、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等20世纪风云人物影像手迹的集中展示,是大历史的另一面,也让观者领略了手稿收藏的魅力……

展览之外,还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在此举行。陈卫新租下美大纸行之初,三月中旬,观筑即与译林文学客厅联手,举办了“让我们安静些倾听卡佛”的雷蒙德·卡佛作品交流研讨活动。2013年11月举行的“建筑与文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使用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的行业内知名学者,探讨历史建筑修缮与使用过程中建筑文化的作用,并对南京颐和路十二片区修缮利用案例进行了解读,为日后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了依据。

这样的活动坚持了三年,使美大纸行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南京文化地标。而陈卫新在精力与财力上的巨大付出,也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这三年间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活动,无疑会成为一种久远的印记。

此后,陈卫新仍利用各种历史建筑空间组织公益性的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春天,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与颐和公馆协作,终于在民国荷兰大使馆旧址定居。入驻后举办的第一个展览是《民国地图展》,虽然展品只有十幅地图,但每一幅都是精品,每一幅都有故事,将观众引向辽远的时空,从平民百姓到政府领导,参观者络绎不绝。多年来鲜为人知的荷兰大使馆旧址,迅速成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地标。这同样为民国建筑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启示。

2012年春天,去青果咖啡馆参观时,陈卫新送我一本《筑内空间设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职业简历:1993年成为一名职业室内设计师;1999年成立个人工作室,后发展为筑内空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009年获中国首届十大“地域文化室内设计师”荣誉……前衬页上,他随手写在碎片上的心情记录和设计草图,似更能见出性情。他在书前对“筑内”做了这样的诠释:“筑内,筑造内部空间。筑内是相对建筑本体与建筑外部来确立的。内与外,从来都是对立统一的,相较狭义的室内设计工作,筑内更尊重建筑予以人类的本意,尊重建筑对于地域文化的意义。筑内希望在筑造建筑内部空间的同时,筑造自己的设计观念与内心世界。”前文谈及的诸多实例,可说都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书中主要内容是设计成果介绍,重点在设计观念的说明与实际效果的图示,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区分为文化项目与商业项目。文化项目是为理想而做,商业项目是为生活而做。其实他的许多商业项目,都设计得富于文化韵味。到了近年,这种趋向更为明显,像柴门、云几、未见山、朴院拾间等低成本更新的茶室、民宿,置身其中,首先感染你的就是浓郁的文化气息。这让我们相信,“为生活的设计”,同样可以成为理想的设计。

第二年春天,我读到他的诗集《夜晚后面的西花园》。收入集中的是他2004年春到2012年冬的作品,后勒口有这样一句说明:“本书中收录的诗及图片都完成于设计项目及途中……”

也许只有陈卫新自己,才能够还原当时的语境。不过对于诗的欣赏,语境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与其按图索骥去比照他的设计项目,不如就去读诗。我在阅读中感受到的一个强烈意象,是飞翔。“脱口而出的一句禅/惊起暮归的飞鸟”“总有一只白眼向上的鹭鸶/孤立在六朝石的边缘/忖思凤凰台上的那次游历”“轻巧的白鹭染红了趾甲/故乡藏在翼下/悄悄地颤抖/害怕遗忘/如同害怕另一种飞翔”“我不知道/我的翅膀往哪里展开/那些沉重的雨水/捆扎着黑色的瓦/飞檐忘掉了飞翔”“寂寞就是/把剩下的时间/翻来覆去/折成飞鸟的样子/从一个熟悉的窗口/飞进另一扇陌生的窗口”……飞翔,可能是最适宜表现空间感的动作了。在设计工作中,诗人娴熟运用的空间的诗意,在这里转化为文字的诗意,而文字的诗意,又拓向时间的诗意。书前影印出的三首诗人手迹,可以视为一种序言。在第一首中,诗人写道:“坐在空无一人的餐厅,云彩汇聚在脚下,像一把边缘模糊,以至于更加虚构的椅子。有时候,我得关注身体的平衡,就像关注我的内心。”第三首中,诗人感慨:“我无法知道时光流转加诸于身上的改变,也无法知道我们因之失落的一切。我只能选择眼前最近的一枝立足,远远地看到你温暖透明的眼睛。”而特别是第二首:“中午的时候,我从栗子林飞来,阳光耀眼,在我翅膀的尽头/留下了几点褐色的斑点。寻觅,对于一只偶然降落的鸟,其实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意义,何况心里塞了那么多饱满的液体。我不能说什么,因为只要我展开翅膀,那些雨水便从天而降。雨滴降落是有先后的,让我赶在湿润之前,把羽毛撑得更饱满吧,像伞一样。”我也不能说什么,但我相信,“只要我展开翅膀”,就一定可以飞向远方。

2015年初夏,陈卫新的第一本随笔集《鲁班的飞行器》出版。这个书名即发人遐思。如同在诗歌中对飞翔的情有独钟一样,这里的关键词无疑正是飞行。为什么一定是鲁班的飞行器?因为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设计作品中,作家想超越的,不但有空间的宽阔,而且有时间的深厚。这显示出陈卫新强盛而丰富的想象力。就像鲁班的飞行器,我们对于墨子的赞语,多半是当寓言看的,他却绘出了那飞行器的图纸,令人迷惑地印在封面上,还制作成藏书票。如果假以竹木,说不定真的能“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亦如他所描写的设计行业前辈鲁班,陈卫新不但对理想始终存着一份敬畏之心,而且为实现理想做着不懈的努力。他说过,作为一个梦想者,首先要坚持的是相信,想到一切都有可能会实现。所以我该说,他不但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能力实现目标的人。

说不清是出于设计师的职业训练,还是出于艺术家的本能,对于建筑的细节,风光的变幻,人物的外貌以至心绪情致,陈卫新竟能一眼就看得那样准,像用绘图尺量过一样。他运用文学语言,如运用设计语言一样娴熟而精确,且多了一分幽默感。从文字的飘逸灵动,可以想象他设计作品的风格;而他的设计作品,也总能给人出乎意外又恰如其分的感受。

陈卫新在书中说,“解释江南是煞风景的。”美好的事物是无从言说的。我与陈卫新交往十年,每一次接触的感觉都实实在在,可是待要落笔写出时,便又如“转侧看花花不定”地闪烁起来。我们只能看他的设计,读他的文字,赏他的书法,听他的咏唱。但愿我的这篇文字,能够成为一种导游,而不至于将读者引入歧途。

猜你喜欢
民国建筑历史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新历史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