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菲 鲁亚平 聂刘旺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教育研究中心 芜湖 24100)
有许多教师很少把“阅读与写作”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相联系。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是从阅读开始的,生物学科也不例外。这里的“阅读”指的是对科学文本的阅读,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相对应。本文中的“写作”主要是指科学的表达,学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与探究中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本文从“阅读与写作”角度,谈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落实“阅读与写作”。
1.1 高考试题中的阅读 生物学科高考试题的题干文字符合科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描述、解释自然现象以及有关的事物,注重逻辑的连贯性和因果关系。有时根据题目内容还常伴有各种图、表的出现。以2017年理综试卷中生物学(全国Ⅰ卷)为例,共有13道题目(含选做),阅读字数约为3000字。其中,非选择题阅读字数约1800字,占比约60%。
1.2 高考试题中的写作 近年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让学生解释实验原理、分析原因、设计实验方案的题目越来越多,考生的书写量也远高于同张试卷的物理和化学。同样以2017年理综试卷中生物学(全国Ⅰ卷)为例,多道非选择题都从不同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就是学生得分率最低的题目。上述阐述过程、分析原因的题目都是学生的丢分点。例如,2017年理综试卷中生物学(全国Ⅰ卷)29题需要学生设计实验,将实验的思路准确表达并预期实验结果,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作答的时候首先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设计实验,找出自变量,然后用科学的语言表达。此题是所有生物学题目中难度值最低的题目。满分10分的题目,得分低于5分的学生占考生总人数的九成以上,其中很多学生因文字表达不规范、概念不清而扣分。如“用宿主细胞侵染新病毒”“用培养基培养病毒”“检测甲组中是否有T,乙组中是否有U”,或者在设计思路中没有清楚描述离心后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成分等。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38题的最后一问让考生根据科学史的内容谈谈艾弗里等人的实验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什么启示,要求考生以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阐述基因工程的理论支柱。很多考生缺乏相应的训练,不知如何作答。要么选择抄写题干中的原话,要么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角度泛泛而谈。
综合以上分析,“阅读与写作”已经成为在高考生物学题目中考查的重要能力。近期也有教育专家指出:以后高考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虽然情境化的命题与理科命题所要求的题干精炼、明确是一对矛盾的存在,但是把科学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嵌入到试题情境中将是未来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
2.1 “阅读”是学习的开始 自然科学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知识、概念的建构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阅读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学生通过科学阅读可以基本弄清教学活动中的定义、定理、名词术语等的含义,为开展实验、得出结论铺平道路;学生通过科学阅读可以掌握各种实验的目的、操作规程、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科学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技能,它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科学创造力从而增进学习的深度、广度和科学知识的统整能力等。除此之外,科学阅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也有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批判思考能力等的提升都是科学素养养成的关键元素[1,2]。
2.2 “写作”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真正核心 科学课中的“写作”是一个学生将知识内化,加工后再输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上是个很有力的工具。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了所有输出式的语言活动,主要是说和写。而学生只能坐在位置上,使用的语言功能仅仅是听。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科学教育强调的是学习者将输入信息在大脑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经由写作可将存在于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信息,透过文字转为具体的呈现,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表达想法、组织知识结构、将新的信息与既有知识作连结。因此,“写作”在促进科学概念的发展和增进学生推理能力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常见的阅读策略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以教材为主的科学文本的阅读策略。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为例,除了正文以外还设有“问题探讨”“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阅读训练的素材。
按照阅读进行的程序,可以将阅读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达成科学文本主旨大意的理解,根据文本进行推理,根据科学文本及生活经验做出推论,理解科学文本及图表中的专业名词的目标[3]。
3.1 阅读前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教师需要掌握一些适合生物学课堂教学使用的阅读策略。科学阅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效率、积极的阅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本次阅读的目的。
例如:“今天,我们将要进行植物色素的分离实验,请大家先阅读一下实验步骤”。其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者好奇心。例如:“在下面这段文字中科学家用了什么实验材料和方法,证明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呢?”教师还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3.2 阅读中 学生阅读过程是新旧信息整合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例如,在以概念学习为目的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文字转化成概念图的形式,变成可视化的图像。如果阅读材料是社会性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阅读较困难的内容时,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进行重读。让学生及时对文本进行概括和总结。除此之外,科学文本中还经常会出现相关的图、表,在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则需要指导学生用文字描述解读。例如:“你能从这幅图中推断光合作用的过程吗?”
3.3 阅读后 阅读后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后续的学习,以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新的内容进行重组,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或者新的概念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这将与后续的“写作”密不可分。及时总结阅读的收获,也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基础。
如前所述,科学写作是学生表达内化概念的一种形式。在生物学教学中常见的“写作”形式包括用概念图呈现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文字描述图表的意义、科学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就某个有争论的科学社会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把这种表达当作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同时,科学写作是对于学生科学阅读效果的重要检测工具。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去讨论、去总结。②利用作业完成“写作”的训练,以锻炼学生高级思维的“写作”题目替换掉作业中单纯考察记忆水平的客观选择题和填空题。③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实验前科学原理的阐述、实验中操作步骤的交待、实验后结果的分析以及结论的延伸都是“写作”训练的载体。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学过程中专用名词的书写要准确科学;字母、符号、表示式要正确规范;绘图要科学、规范、合理;遗传图解要完整、严谨;实验设计和操作要严密、科学,克服随意性。
(基金项目:2017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No.SK2017A0254;安徽师范大学项目培育基金,No.2016XJJ003.*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