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惠
(淮安市洪泽区高良涧街道农技站,江苏 淮安 223100)
近年来,社会对生态环保的问题越来越重视,为改善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环境,加快林业建设是一条重要的途径。2016年政府机构颁布的《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明确了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关于造林绿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该文件中指出:要以国家林业生态重点工程为依托,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在全国造林绿化各项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原则,同时坚持科技兴林、科学绿化的原则。在该纲要的指导下,近两年我国的林业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2018年,国家林业部门制定了全年的造林目标是完成造林面积1亿亩以上,其中人工造林面积完成5000万亩,森林抚育1.2亿亩。这一信号充分表明了我国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工程已经开始启动,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公园的绿化建设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这一形势下,加快提高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水平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是林业部门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要职责所在。
造林规划和造林技术是一项系统的复杂性较高的工作,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对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经济状况、产业规划等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应该对树种的选择、树种的搭配、树种的栽培、林木的抚育以及后续的林木管理养护等问题准确把握,使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能够更加符合当地自然和经济的发展规律。然而,目前在造林规划和技术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造林的质量,需要林业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予以正视。
造林位置选择的合不合理直接关系到林业规划设计方案的优劣,而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造林位置选择的环节缺少详尽的调研。比如工作人员对当地的地质环境、水文情况以及气候要素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但是对于后续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林业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考虑不够充分,使造林规划设计方案欠缺大局观和长远观,使最终的造林工程没有发挥出最大化且更为理想的效果。
造林技术并不是单单指哪一项技术或哪一类技术,而是一个综合完善的技术体系。而目前大多数地区在造林过程中往往不具备系统综合的造林技术体系。比如部分工作人员对于国家的新政策、造林技术新规程不够熟悉和了解,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造林理念和造林技术;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一些现代化的造林新技术和造林新设备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等。这些都阻碍了造林工程项目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因此,对于造林技术体系上,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造林规划设计是保障造林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工作人员在造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基本的四点原则。
3.1.1 化繁为简原则
化繁为简主要是针对造林规划设计的步骤和流程而言的。由于在造林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考虑众多的内容,需要有大局观和系统观,因此对于设计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设计人员不应该紧抓细节不放,而应该从众多的涉及内容和考虑事项中抓住主要的线索和脉络,有效把握造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框架,在再确定了主要框架之后,再适当进行细节的补充。
3.1.2 协同共享原则
协同共享主要是针对造林规划设计涉及到的各个机构和部门而言的。在造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设计部门及人员的事,而是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支持配合以及资源共享来共同完成的。因此,这就需要所有的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形成环环相扣有相互统一的运作模式,使造林规划设计工作能够顺利高效的完成。
3.1.3 灵活拓展原则
灵活拓展主要是针对造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而言的。造林工程项目是一项系统和复杂且周期较长的建设项目,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众多干扰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技术的因素、政策的因素、设备物料的因素等等,这些都会对造林工程项目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使造林规划设计经常会面临再次修正或修改的局面。此外,在后续的林业建设过程中,也经常会面临续造或再造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造林规划设计时应具备灵活拓展的原则,使造林规范设计方案具有一定可改造的空间。
3.1.4 技术保密原则
工作人员在造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文件法规要求,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技术和相关信息,在未经上级授权和许可的情况下,不能擅自泄露,保护要造林规划设计中信息和资料的安全性。
3.2.1 造林区域和位置的选择
造林区域和位置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林业资源本身的质量,使周围民众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同时还应考虑到林业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将林业建设与当地民众脱贫致富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林业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3.2.2 造林树种的确定
在造林规划设计中,如果选择大规模种植,应注意树种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水文情况、气候特点来选择树种,尽量采用乡土树种,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树种的成活率,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地突出当地的特点,形成独特的风景线。此外,为了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应充分利用好树种的搭配,尽量选择混交林,使个树种间优势互补,使土地资源和林不资源的潜能得以最大化发挥。
3.2.3 观赏性景观的设计
观赏性景观的设计应把握好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师从天然。在保留自然生态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合理的人工雕琢和植被绿化,使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精神得到有效的保留和传承,使民众在身心得到放松和休闲的同时,心灵和精神也能够得到享受和满足,在发展林业的同时也能够助推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
3.2.4 标志标牌的设计
在造林规划设计中,设计人员不能忽视掉标志标牌的设计,标志标牌应尽量醒目和美观。恰到好处的标牌设计不仅能够发挥基本的功能,有效地提示和引导民众,同时还能发挥出美化点缀的艺术性功能。
3.2.5 造林工程建设项目的时间进度
造造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对造林工程建设项目的大体时间进度进行分析和预测,有效地为后续的施工环节提供参考和指导,使造林工程建设项目能够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更加高效的完成。
整地是造林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整地技术不仅可为造林施工提供优良的基础条件,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治造林和幼林生长期的水土流失,有效改善林木的生长条件。比如清理造林地区、翻耕土壤等等,这些技术措施都可以大大提高林木的成活率,能够有效促进幼林健康成长。清理造林区域的植被主要采用割除、火烧、堆积、综合利用等方法,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剂来进行清除。翻耕土壤的技术措施有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由于受到各地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全面整地主要应用于平原地区,而其他的地区可采用局部整地。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整地环节多在树苗栽植或种子播前的几个月进行。
在造林工程中,植苗造林是一种最为普遍且成活率较高的造林方式。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应对苗木进行处理,在栽植前应尽量减少树苗的水分蒸发,保持树苗拥有较高的含水率。在起苗前,预先灌水保持圃地土壤湿润。树苗的运输过程中进行洒水保湿和降温,保持树苗较旺盛的生存力。在栽植前,可将较长的主根剪短用以刺激树苗新根发生,树苗的根系可短时间浸水再进行栽植。栽植方式可根据不同树苗的类型进行穴植、缝植、沟植等。植苗造林的时间多选择在春季气温回升土壤湿润的时期,以有效提升苗木的成活率。
林业部门应做好造林地区的松土、除草、施肥和修剪工作,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做好树木的打撑加固、培土、固蔸、疏沟排水等工作。在人造林的监督管控方面,工作人员应积极借助先进的监测设备,提高林业病虫害预测预报能力,同时配合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措施,如准备好防治药剂、工具器械,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妥善地解决,使病虫害得到有效的防控。此外,林业部门应协同执法部门加强对造林区域的监督检查,对各种破坏新栽树木的违法事件依法进行惩处,切实保护好造林绿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