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宇晴,毛致异,彭尽晖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城市遗留地区是指曾在城市中作为功能核心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变迁而逐渐丧失其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地区。城市遗留地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随着城市功能中心的转移,其主要功能和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停滞甚至倒退,从而使其社会服务能力下降或者丧失的区域,例如曾经是香港经济和商业中心的九龙东地区;第二种是随着城市发展和环境、技术等方面的更替,所处区域已无法满足城市现代发展需要而逐渐丧失其功能市场的区域,如废旧工厂和废弃铁道区等;第三种是由于区域本身功能和性质成为城市景观死角而被遗弃,如废弃物填埋场等。如何让这些“遗珠”找到新的定位和功能,再现其发展潜力,以其独特的姿态融入城市文明,是当今城市景观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此类遗留地在我国多以古城古镇形式存在,如曾经的古都及历史要塞;在一些历史较短的国家和地区主要表现为近代城市区域更替。其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部分具有一定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目前该类遗留地的保护和利用主要有三种形式:对于具有悠久历史和较高文化价值的古迹通常予以就地保存,并加以必要修复和环境改善,作为纯粹的文化遗址景观。以古罗马为例,它以古城为中心,在保持其古城城市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往外扩散,其内大部分古迹如古罗马斗兽场、凯旋门、潘堤翁神殿等都基本保持原样;为了保护古建筑,罗马市中心的街道还是沿袭古罗马时代的风貌,非常狭窄,路面甚至依然沿用碎石路铺。如此对城市的交通和现代化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古城浓郁的历史气息和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也让罗马愈加闻名于世,无形之中给罗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而对于大多数古镇,国家和政府通常根据当地特色和现状重新对其进行产业规划,在保留和发扬其历史文化的同时发挥其经济、生态和景观等功能。我国著名的丽江古镇和周庄古镇是文化应用较为成功的案例。此类城市区域的更新,最重要的是对其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尊重和发掘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及自然生态优势,结合现代城市区域多重功能的特点考虑整体规划,同时加强公众参与,考虑当代市民对开放空间的需求。
以香港九龙东的开发建设为例,其曾经是香港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后来随着当地政府将机场迁往赤鱲角,香港制造业的基地也开始向北移,该区失去了昔日的活力,留下大量未有被充分使用和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大厦。另一方面,随着香港金融及服务业持续兴旺,商业用地需求增加,这对香港传统的商业中心区的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公司对优质办公空间的需求使得一些私人开发商的目光投向九龙。香港政府根据其现有资源,对其进行再次功能定位,致力于将其转型为第二个富吸引力的核心商业区。为此,规划者首先考虑了商业区作为商业中心的人流交通问题,从公共交通和人行系统两个方面对交通环境进行了改善,并加强对各区的联系。其次,规划者对其绿地系统也进行了整理和改造,在串联绿地空间的同时,考虑其作为曾经的工业中心的历史背景,将工业元素融入绿地系统和城市景观中。此外,针对香港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用地状况紧张的特点,该项目充分利用角落景观来营造区域特色,同时还将环保的理念贯彻整个规划,建设雨水收集和零碳空间等环保系统,使城市从环境破坏者向环境保护者转变。在整个规划中,公众参与渗透在了各个环节,除了广泛的群众意见调查和公示之外,还有一些民众自主参与艺术创作的空间,如后巷和天桥公共空间,因此该区不仅满足了作为第二大商业中心的基本功能,还拥有良好的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可以说,新九龙的成功为未来的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此类区域多以工业遗产的形式存在。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布局的改变导致城市内部大量工业用地逐渐被闲置、废弃,同时近年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了如土地资源紧缺、绿化不足、大城市人口密度居高不下等城市问题。此类区域的规划改造为改善该类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成为了城市规划改造的重要内容。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旧工业区改造和废旧铁道的改造。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对一些大城市旧工业产业城市和产业区进行了改造,主要以厂址外迁、资产重组、产业调整升级、加大财政投入等方式进行;西方发达国家关注由旧工业区衰退引起的社会问题同样由来已久,尤其是当震惊世界的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之后,开始意识到了城市传统工业转型的迫切性和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做出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盖茨黑德旧工业区改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人才转型、建设文化艺术工程等措施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了工业区改造的典范。
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观察和研究,有人将工业区改造模式总结为“退二(工业)进三(服务业)”的产业改造模式、以环境改造为主的改造模式、和综合规划的改造模式3大类型,我国旧工业区改造三种模式均有涉及,应用较多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改造模式。如北京“798”文化艺术区其通过艺术元素的汇集、周边艺术氛围的构建和不同艺术文化的交流结合,吸引不同的人群,以自由的文化艺术市场推动增长和复苏,为工业园在产业转型和文化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城市交通系统的升级和发展也造成了老旧铁路的闲置和废弃。目前对于铁路废弃地的改造较为典型的处理方式包括全部拆除用作其他用地、改造铁路结构作为城市轻轨、对用地进行景观改造作为公园或绿地等。
英国是最早意识到铁路的遗产价值的国家。在其进入后工业社会后,铁路面临大规模的拆除,导致了大范围的争论和抗议,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工业废弃地及工业遗产保护运动。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火车站和铁路线的景观更新实践,将废弃铁路车站转变为新的空间。其中美国是目前铁路废弃地景观更新方面的成果最突出的国家,1965年美国威斯康辛州铁路废弃地的改造和第二年的密苏里州铁路被景观改造是较早的美国铁路废弃地景观改造案例,此后也做出了不少其他尝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纽约高线公园,它经历了繁荣、落魄和荒废闲置,也幸运地在 “Friends of HighLine”组织的呼吁和政府的支持下下迎来了新生。公园在改造中保留了生长茂盛的植物,保留了一部分轨道走向,因其独特的高架模式,成为纽约空中线性花园,为周围居民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憩场所,其作为一个特色的旅游景点,也有力刺激了投资,重振了曼哈顿西区的经济。从曾经辉煌的交通运输线,到废弃的钢铁构架,再到改造之后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公共舞台,如今的高线公园已集市民活动、文化教育、艺术表演于一体,兼具生态性和观赏性,其非同一般的游览体验使高线公园成为纽约重要的景点之一,也是景观都市主义的一次成功实践和展示。
如今废弃铁路的改造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尝试和探究,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欧洲国家如法国较多地将大地艺术融入废铁道景观中,亚洲国家中韩国和日本多将其纳入旅游开发的范畴,而我国的废铁道景观改造则多以博物馆和文化公园的形式存在,台湾地区由于受日本文化影响较深,也倾向于旅游观光开发。综合来看,社会背景、政治背景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对铁路废弃地的态度以及处理对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不论哪种方式,都应该尽力保证铁路废弃地不再被盲目推翻拆除,而是作为一种线性的景观空间串联起城市的记忆,也串联起城市的绿地和城市设施,成为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号。
由于城市垃圾处理场迁址而遗留的废弃地也是城市废弃地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其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外对于废弃垃圾堆放场的景观改造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诸如将不同类型的废弃垃圾堆放场改造为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等。其中纽约市的弗莱士河垃圾填埋场改造成的清泉公园、加州帕罗奥托市(PafoAlto)的垃圾堆放场改造成的拜斯比公园等是将环境污染地转化为具备良好的生态效果与自然景观的城市绿地的良好典范。与此同时,我国对此类景观改造的应用也逐渐起步,如天津市建筑垃圾堆放场转变为南翠屏公园的景观改造、深圳大坪山垃圾堆放场转变为大沙河公园、哈尔滨保健路垃圾堆放场转变为旭升游园的景观改造案例等。
垃圾填埋场的改造主要包括前期场地处理和后期资源再利用:前期需进行封场处理和场地内的多种物质收集和环境监测,达到相应标准后才可以进行进一步改造:而对其后期的改造重点主要在生态恢复和再生设计两方面。
综合分析填埋场内垃圾的种类、性质、数量等各方面的因素,对场地采取分阶段的生态恢复手段,主要包括地貌的恢复工程、植被群落恢复和场地功能恢复。
在地貌恢复上,对于无害垃圾形成的特殊地貌可选择适当保留,对于废弃物对环境及场地地貌形成严重破坏时,可运用填埋,塑造地形、推平、堆土等方式规划场地,通过淋溶、疏松、表土更换等方式进行土地改良,从而对场地分步进行景观改造设计。重塑场地土壤地形后进行植被恢复。在植物种类和群落构建上应充分考虑场地土质条件和当地植被背景,尊重群落演替原则设计植物群落。最后应充分利用场地地形、材料肌理和文化背景及周围群众需求进行场地功能恢复设计。
城市垃圾是丰富的再生资源的源泉,部分垃圾材料可重新运用于城市和景观建设中。对城市垃圾应进行综合处理,以保护自然资源,恢复再生原料资源,并依据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再利用方式,如建筑废材的再利用、废塑料的小品利用、废橡胶的装置应用等。
以泰斯塔修山为例,作为最初商业运输的副产品,千年来这座“垃圾山”随着城市的变迁经历了从宗教朝拜地到采陶厂到葡萄酒供窖,直至今日集酒吧、教堂、居民区、餐饮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游憩佳地,其提供了两种再利用的模式,展现出当代堆填场在创造弹性公共空间的潜在价值。第一种模式为“聚集”,通过使城市功能和居民向已关闭的都市废弃物堆填场聚集,从而提升该遗迹的文化价值。第二种模式涉及物质的分离与再利用,通玻璃瓶、碎砖瓦等材料在道路、建筑、场地中的重新加工利用,使场地的垃圾得到了新的归属,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同时也让游客和居民有了重新亲近和利用这块土地的机会。其展现了堆填场发展的理想前景:成为公众参与的推动者和城市生长的催化剂。
许多的废弃物堆填场再利用的模式还待研究和实践,日后的废弃地再利用模式的成熟必定会为城市景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为解决景观死角和城市空间利用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城市带来更多具有历史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新鲜血液,让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更加美丽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