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樟湖中心小学 甘美凤
众所周知,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够理想。在很多学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学生害怕写作文,教师也害怕教作文,这一现象的发生自然会使习作教学止步不前,要想打破这一传统教学的弊端,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们敢于走出自我的勇气,还需要拓展其思维,让其拥有宽广的视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辅以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习作。
小学生在进行习作时,容易受到教学的影响并形成思维定式,学生的习作若常被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就未免偏向成人化和文学化。学生没有先天基础,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渐渐地就会对习作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于是,教师们只得采取多写多练的手段,但这种手段收效甚微,难免会出现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情况,长此以往,习作就会像幽灵一样困扰着学生,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
学生的个人生活是写作的灵感和源泉所在,乃至于学生习作的内容、思想、观点、情感等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可见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尤为重要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习作的目的在于反映学生的内心生活。在实际教学中,如若教师过多强调行文的条理性和规范性,而不重视或忽略对学生观察生活的指导,就会使学生盲目追随成人化、文学化的作品。此外,教师总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加给学生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在习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老而陈旧的材料,不能观察并走进生活,使学生习作体现不出生活的气息。
学生在进行习作时,思路很容易受限,这一限制往往是教师“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紧箍咒”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受限,不能无拘束地说出自己心中所想,刻意地往规范的规章上靠拢,就会放不开手脚,不能把胸意抒发,所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尤为重要。
以往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关注生活的正确引导,以至于无法让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学生不关注现实生活,就会难免出现习作内容“假大空”的现象。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及时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有趣的生活情景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在自习课上,教室里进来一只蜜蜂,安静的课堂立马变得活跃起来,有的同学用课本遮挡,有的发出吆喝声,有的则东躲西闪……蜜蜂在教室上空盘旋,同学之间神态各异,情绪高涨。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对这一场景进行即兴描述,用上各种修辞手法,然后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等。总之,要尽可能地使学生乐于动笔表达,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而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教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引导时,要让学生做到六动,即眼动、耳动、脑动、口动、身动和手动,包括用眼观察生活、用耳倾听世界、激活脑中沉寂的信息源、锻炼口舌、身体协调、亲手实践,让学生将天马行空的创意化作慷慨激昂的文字。例如让学生对“幸福”这一话题进行描述,内容可以包括生活中的小事、一家人在一起聚餐等,从不同的角度把这些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准文本模仿点,引导学生快乐练笔,迁移运用,从而让文笔神采飞扬,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如巧抓重点词语,仿写句子,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或抓住细节描写、精彩语段、修辞运用、叙述方式等仿写基点,仿写片段,从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燕子》一文中,作者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通过描写羽毛、翅膀、尾巴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象。学习完该课文后,笔者要求学生仿照作者的这一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外貌。
传统的习作教学是比较注重结果的,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习作过程的指导。学生在习作时绞尽脑汁,比较辛苦,若是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势必会很失望,等看到“思路不开阔”“语句不通顺”“语言平淡无奇”“字迹潦草”时,感触自然良多。教师可以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以此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之间相互查阅作品,从而克服评价过程的主题单一化。
总而言之,习作教学无法脱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满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后,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们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懂得用文字来记录自身生活。习作教学的道路固然艰难,要努力让学生掌握习作的精髓,除了多加引导之外,还要让学生多多感悟生活,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精彩习作的源泉,精彩的习作更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