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县湖前幼儿园 苏小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常规是保证幼儿园一切活动顺利开展所必要的规定,良好的常规既要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给幼儿自主的空间,不是让他们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规范性的要求也不是统一死板的指令。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幼儿在安全有序、自然、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活动,使幼儿逐渐理解并愿意遵守集体的规则。幼儿园常规包括生活常规、游戏常规和学习常规。
建立良好的常规不仅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增进幼儿身体健康,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受益。
讨论,在汉语词汇中,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让孩子们参与到常规的制定,让他们互相交换意见,通过讨论得出一套合理的生活、学习规则,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也是孩子学习技能、掌握方法、体验情感的好办法。讨论的过程中还能让孩子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在和孩子讨论规则前,应该让幼儿理解班级的常规是为了让大家在幼儿园过得愉快而制定的,然后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学习的规则。共同讨论出来的规则,可以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其中的道理。比如每次活动前,请幼儿讨论活动规则,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很清楚规则都有什么。如在讨论户外活动的规则时,小朋友通过讨论后认为:上下楼梯应该靠右走,不能推前面的小朋友;不能离开老师的视线;遇到事情一定要跟老师说……通过讨论制定的一日生活、学习的常规,若有幼儿发现其他孩子不遵守,他就会进行提醒、监督,及时让该幼儿改正错误行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培养幼儿日常行为习惯时,可以把一些常规要求变成短小的儿歌教给幼儿,幼儿在学习儿歌的同时也会记住相应的要求。每当幼儿行为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儿歌进行提醒。例如:幼儿在大声说话的时候,可以用儿歌《轻轻》提醒幼儿。幼儿在进餐时,可以运用《吃饭歌》教孩子吃饭的方法。在教幼儿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洗手等等,都可以用儿歌的形式,把常规要求交给幼儿。
轻轻
走路轻轻轻轻,轻轻不会摔;
开门轻轻轻轻,轻轻不夹手;
看书轻轻轻轻,轻轻不会破;
说话轻轻轻轻,轻轻真好听;
搬椅子轻轻轻,椅子不会疼;
排队轻轻轻轻,一个接一个;
吃饭轻轻轻轻,把饭吃干净;
我是好孩子,因为我轻轻轻轻。
吃饭歌
小椅子,拉拉近,小小手,护饭碗。
小汤匙,舀一勺,小脑袋,低下来。
张大嘴,大老虎,啊呜啊呜吃饭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个别教育,是一种与孩子更亲进、更尊重孩子个性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幼儿将常规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比如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用针线缝十字绣时,我在指导女孩子时着重体现十字绣的缝制方法,而在指导男孩子时,特别是手舞足蹈还不知道针的危险性的孩子时,就会在常规要求上面明确安全操作,然后才教他们用针的技巧,再根据个别幼儿的能力决定今天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孩子们只在幼儿园注重常规意识,而在家任其发展方式,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在家也让孩子们养成有秩序的意识,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配合老师,在家共同培养孩子的常态化,同时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在家给孩子一个家的常规,并督促执行,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促使在园的表现起着重要性的作用。
教师往往对幼儿提出各自各样的要求,但自己却是另一种做法,有一天儿子问我:“为什么老师不吃的饭可以倒掉,而小朋友就不可以呢?”这个问题让我一下子回忆起平时教师吃饭时经常会对饭菜评论一番,遇到自己不爱吃的、吃不下的就直接倒到垃圾桶,转身回来却要求每个孩子不能挑食,都要把饭和菜都吃光,这样做就如同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对幼儿也不能起到什么说服力。还有一次午餐时间,我装好饭菜准备吃饭,一个吃完的孩子过来对我说了一句:“老师,你不是说吃饭不能说话吗?怎么你在说话呢?”我的脸唰一下红了,不知道怎么回答。的确,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了,老师却违反自己定下的规则,试想教师这样说一套自己却做一套,孩子怎么能服你呢?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言传让幼儿明白规则是什么,身教可使幼儿模仿好的榜样。
常规的培养贵在坚持,当你的教育从“心”开始——善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用心对待每一位孩子,那么常规管理对我们来说就一点都不困难。让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的行为,以积极自我的状态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儿童真正的自律行为,良好的班级常规才能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