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岩 刘嘉宁 郭娜娜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许多社会矛盾也因此应运而生。对于许多大一新生来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种被动接受的高中教育到主动索求的大学教育,从饭来伸手到生活自理,他们很多人都会因为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同学关系、恋爱、专业前景等各方面原因而产生一些困惑,导致自己长期难以适应这全新到来的新生活。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最新调查发现,从2011年9月15日至24日,被调查的2899名2011级大学新生中,仅有40%对学校的入学教育表示满意1。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作为大学全程教育的起点,具有先导性与基础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2。
而我国在解决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上,往往是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或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来解决,仅针对那些在适应问题上有较明显的适应不良症状,如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为其提供个别心理辅导,而在普遍提高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能力方面效果不大3。目前,虽然很多大学设置了心理健康课,对普及心理学知识,对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课堂形式比较单一,既不能结合实际又缺乏针对性。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效果不是很明显。
班级团体辅导能结合新生的适应性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地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的新环境。这对于大学的思想教育和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都有深远的意义。
在上海某大学文科学院和理科学院,随机各选取两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9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32人,对照组69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3人,样本量比较均衡。
本次测量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该量表是方晓义等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编制的。全国26个省、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对540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测查并制订量表的常模。新的测评标准强调“本土化”,适合于我国文化与历史背景,该量表尝试从适应的角度来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所达到的水平4。
按班级进行集体测试,严格按《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规程进行操作,统一指导语,对138名大学新生实施问卷调查。本量表由7个因子构成,分别是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整个量表共有60个项目,全面描述了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适应状况,而且60个项目都采用自陈作答形式,每个自陈式语句后面有5个选项,分别为: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同意。量表要求学生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表明自己的赞成程度,并选择适合自己态度的一个答案。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来较准确、有效的评估大学新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适应状况,本量表简单易测,得分越高表示适应性越好,适合中国所有高校在校学生使用5。
对随机选取的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完成前测工作。共发放问卷124份,有效问卷11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13%。其中有效问卷男生64人,女生49人。
根据大学新生现有的适应性问题,制定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对实验班开展团体训练。每周一次,共计五次,为期一个半月。第一期活动的主题围绕团体的初建开始,意在让大家互相熟悉互相了解,建立初步信任团体关系。第二期活动的主题是人际关系,基于第一次活动的了解,进一步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改善大家在言语交谈方面的羞涩,另一方面强调团体的归属感,放大活动效果。第三期活动的主题是情绪管理,帮助团体成员认识情绪、掌握情绪调控的技巧和方法,适当得缓解心理压力,积极正面的迎接挑战。第四期的主题是以珍惜时间为主线,让成员懂得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在学习、生活上,能很快的转换角色,适应新的节奏。第五期的活动主题是通过将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相结合,让我们的团体成员们重新树立信心,正确的定位自己,挖掘潜能。最后,还要适当地处理团体的分离情绪,互相祝福。
班级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再一次进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测量。并发放访谈问卷。发放问卷125份,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男生58人,女生57人。
通过《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调查结果显示,7个因子均分大多分布在3-3.5分之间。这说明大一新生总体适应性比较良好。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人际关系(N=3.5),校园适应(N=3.4),自我适应(N=3.4),情绪适应(N=3.4),择业适应(N=3.3),满意度(N=3.1),学习适应(N=3.0)。人际关系和校园适应相对得分比较高,说明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还是比较顺的,能在新的环境迅速找到朋友。学习适应和满意度的得分相对比较低,这说明新生从原来高中的目标明确,计划周密的被动学习转变到大学相对自由自主的学习还不适应,不满意。
1.大学新生适应性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得分对比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7个因子前测得分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在人际关系(实验组T分数=50.6,对照组T分数=49.2)、学习适应(实验组T分数=49.9,对照组T分数=50.0)、校园适应(实验组T分数=51.1,对照组T分数=48.6)、择业适应(实验组T分数=49.9,对照组T分数=50.0)、情绪适应(实验组T分数=51.1,对照组T分数=48.7)、自我适应(实验组T分数=49.5,对照组T分数=50.4)、满意度(实验组T分数=50.6,对照组T分数=49.2)等7个因子都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在适应方面的水平基本相当,是同质性团体。
2.实验组的前、后测得分对比分析
通过为期一个半月的5次班级团体辅导,实验组在人际关系(前测T分数=49.5,后测T分数=50.4)、学习适应(前测T分数=49.9,后测T分数=50.0)、校园适应(前测T分数49.7,后测T分数=50.2)、择业适应(前测T分数=49.7,后测T分数=50.2)、情绪适应(前测T分数=48.6,后测T分数=51.3)、自我适应(前测T分数=48.5,后测T分数=51.3)、满意度(前测T分数=48.8,后测T分数=51.1)7个因子得分均有提高。这说明,具有针对性的班级团体辅导能够提高大学生新生适应性,尤其在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三方面提高比较大。
3.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得分的对比分析
前面通过实验组的前后测比较,发现实验组大学新生在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7个因子得分都有所提高。但不能排除学生自己的自我调适的影响。为了排除这种干扰,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7个因子的得分都高于对照组,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校园适应(实验组后测T分数=52.0,对照组后测T分数=47.8,t=2.301*),情绪适应(实验组后测T分数=51.8,对照组后测T分数=48,t=2.066*)和满意度(实验组后测T分数=52.1,对照组后测T分数=47.6,t=2.453*)3个因子的得分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班级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新生适应性效果明显。通过班级团体辅导,有利于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校园环境,改善情绪以及提高对自我的满意度。
4.班级团体辅导效果的访谈结果
通过对实验组大学新生的访谈,发现88.5%的学生认为参加此类的团体活动对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是有帮助的。42.62%的学生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对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很有帮助。有44.26%的学生认为,班级团体辅导能改善他们原来人际交往方面的羞涩,认识了更多朋友。有40.98%的学生表示,对同学的了解更深了,不再只是点头之交,由原来的陌生神秘感变成了现在的熟悉亲切感。21.31%的学生认为参加班级团体辅导以来,对自我的认识更深刻了,更明确了前进地方向。
班级团体辅导打破了成员彼此的压抑和紧张,通过成员分享团体中的体验和收获,增进团体成员的感情和信任,提高班级整体凝聚力,增强了新生初入大学的适应性,提升了适应能力,解决了新生无助、盲目、不自信、学习方式等等适应性问题。班级团体辅导,帮助大学新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互帮互助。这种方法寓教与乐,容易被广大新生接受,又易于操作,可作为新生教育的方法之一。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需针对一定的目的,团体辅导的主题是整个团体活动的主线。活动中成员体验必须充分、深刻,才能真正达到团体辅导目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兼顾好“把握时间”和“充分体验”两个方面。
高校要整合资源,配合班级建设,多开展以班级为单位适应性教育为主题的班级团体辅导。调动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开学之初,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开展团训活动,搭建班级成员活动、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