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实验小学 曹翠萍
单元整体教学具有完整性、主题鲜明、知识结构系统化等特点,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还没有形成从整体看问题的习惯,这能帮助他们掌握一项新的学习技能。但是这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改良,进而让它能够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课文时通常会按照编者原定的顺序一课一课地讲,但是这种授课方式却忽略了编者将全部课文划分成不同单元的用意,教师很少会记得在讲完一单元内全部内容时,再从整体探求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中所给的信息,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应当先从整体角度把握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这与传统的课文教学目标不同,它更宽泛;其次,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让学生先以这些内容为关注点浏览课文内容;最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他内容予以补充。
如学生在小学阶段通常是以学习语言的基本知识为重点,生字、词语都是学生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生词”为切入点设立语言主题、设计教学方案。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本单元内需要学生掌握的生词先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让他们通过通读课文在文章内做好标记。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效发挥学习主动性,先自己对这些生词进行熟悉,然后在学习时便会更加有心得。教师在正式授课时,可以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学生通过事先了解的新知识,再加上课文语境及教师的指导,会对生词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它的意思及用法也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甚至能够决定一节课的授课效果”,这句话对于教材来说也不例外。编者将课文划分为不同的章节,往往会在每章开始时设计一个简单的导读部分,这部分内容一般是对本章整体内容的概括,又或者是摘出课文中的精彩部分。一些学生会因为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内容而对某一篇文章感兴趣,而导读就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它可以事先给学生一个“吸引力”,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在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时应当重视导读部分,这也给教师概括和引出话题降低了难度。除了现有的导读已经摘出了课文中的精彩部分外,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一单元的内容,再加以适当修饰,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在学习《故事集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喜欢看故事吗?喜欢什么样的故事呢?能否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之间会形成激烈的讨论,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读出几段从本单元中或导读部分筛选出来的句子,看是否有与学生发言相同的故事,这就很好地利用了导读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时,其中有些问题也可能会涉及课文内容,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事先为学生“剧透”课文中的内容并不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相反,还会因为事先预知课文内容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单元整体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关注每一单元的所有课文,让学生在阅读、思考、比较、联想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整合单元框架往往作为单元整体学习的结果出现,而且它通常采用树形图及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由整体框架通过文字形式出现,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较为枯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也使学生接触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路,将单元框架作为引导,以图片、视频等更丰富的形式去呈现它。
例如在学习《壮丽山河》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图片或视频插入课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长江、三亚落日、烟台的海、金华的双龙洞”,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语言叙述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也能通过脑海中浮现的景象对课文内容产生更深刻的感悟。除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图片放映外,教师还可以插入一些其他内容,例如学生去过的其他景点,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图片的优势就是能更直观、生动地展现当时的情境,教师在选择时应当尽可能筛选出符合课文描写的图片,例如文章中利用比喻句,教师可以找出与之相符的喻体与课文描写相比较,使学生真正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总之,将单元整体教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把握各个单元的整体脉络,通过比较等方法,学生也能从不同主题、不同手法中找到能够借鉴的内容,同时,多媒体的辅助更能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运用单元整体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