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婧曈
摘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千百年来,受地域环境、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中西方教育智慧各自形成了十分鲜明的特点,二者之间有较明显的本质区别。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中西方教育的教育体制、教育目的、及对教师的要求这三方面内容,对中西方教育智慧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探索,以期能促进中国的教育制度海纳百川、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方教育,西方教育,智慧,探索
一、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对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中国都非常注重教育。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之道为起始、历经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元明清的选举改革、直至如今的新高考,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演变推进。但中国学生十二年寒窗苦读,却依旧只能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到如今依旧存在。针对高考的考核内容,虽然形式及灵活性较之以前已有很大提升,但仍存在着生硬死板等相关问题。目前,亦仍有部分求职考试,与清朝时期的八股文选官制度相似,限制了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大环境、教育大环境与考核大环境,导致中国大部分家长都期望孩子通过教育选拔考试出人头地,这就不可避免的给予学生过重负担,导致学生学业压力繁重。
较于东方,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对于知识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深入研究的欲望。正是由于对知识探索欲望的产生,才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进一步融汇贯通。同时,西方的文化氛围相对而言较为自由,文化环境相对轻松。在教育方式上,更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潜能。在美国,学生在一年内可参加两到三次的高考,并且由考生自主选择几次高考成绩中最好的一次作为最终结果。对于学生而言,此种高考模式就更加人性化,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为公平,学业所带来的压力亦有所减少。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知识真正的研究过程与内容,参与各类自身感兴趣的社会实践,同时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提倡已有多年,并且取得较大成果。某些高校也将综合素质作为招生的重要依据,对于某些学习成绩优异但综合素质不佳的学生考虑采取待录取的方式,由此可见教育制度的不断创新。但想要达到西方国家目前已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单凭这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通过家长、学校、社会、国家等多方面的合作优化来促进教育制度的相应改革。
二、中西方教育目的的对比
就目前而言,中方的教育目的是确保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各个知识点,而西方则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相比于西方,中方的教育较为固化,学生也相对缺乏创新思想与自我深入探索的能力。中国的大部分老师至今仍存在着固守教材的问题,往往会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面仅限于课本与课堂,缺乏对于课外丰富知识点的拓展,与此同时,实践性的活动也较为缺乏。前文已提到,中方的部分学校已经开始注重学生的个人思考与探索能力,但相比于西方而言仍有较大差距。但不容置疑的是,此种教育目的之下,中方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十分突出。
在西方,为了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注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主动学习,亦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具体、更深入、更形象。最终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对于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目的,我们若能将中方对知识点的牢固把握与西方对知识点的全面探索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各取中西方之所长,教学效果必定会更为明显。
三、对教师的要求
中方教师授课时,大多都有自己固定的教育模式及大纲,因此教授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易缺乏创新性。目前中方很多学校仍有定时听课环节,以此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与学生的配合程度。很多教师为了确保课程整体的流畅性、完整性、成功性、以及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往往引导学生按固定的课程流程进行学习。此种做法其实十分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思考及自我研究。对于教师而言,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能力的作用亦因此下降,上课过程较为死板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西方的教师则更注重课堂上的自由性与灵活性,授课方式十分多元,且教育制度较为宽松,给学生提供了更大限度的自由,与中方教师相比,西方教师似乎更倾向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感兴趣的科目,而这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组织课程的能力。对于较为专业的教学内容,西方教师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会邀请专业人士走进课堂,以此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实际操作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为轻松、融洽。
以上就是对于中西方教育智慧的多方面探索。总体而言,中方的教育智慧更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控,西方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因此,中西方教育智慧应该学会融会贯通、取各家之长,以此来促进教育制度的不断创新,使其更為成熟,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冬玲. 教育智慧与教师成长[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岳龙. 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3]刘黎明. 论西方自然教育家的治学智慧及其启示[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