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构建灵动课堂

2018-11-28 11:22胡贝贝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意识历史教师

胡贝贝

传统教学中,教师虽注重兴趣的激发、问题的引导,但过于强调课堂纪律,控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一、建立新型关系,实现教学的有机融合

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发表看法。教师要将“教”与“学”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讨论问题中获得分享,在反思学习中获得进步。例如,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教学中,笔者出示《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让学生对比两幅图片,说说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何变化。“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国家?它们在地图上分别在什么位置?以问题引发学生去主动认识“战国七雄”,并适时以“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的顺口溜让学生记住“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二、凸显生本地位,提高问题生成质量

“凡事预则立”,教师要引领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提炼。学生提炼的问题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教师要设计有效的导学案,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并促使学生养成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预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学生缺少自主预习、自主思考的意识,就不会主动提出问题,学习也会变得异常吃力。学生只有进行充分的预习,才能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原因、事件经过与结果有所了解,才能在课上清晰把握教师所教内容,才能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例如,在《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导学案了解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在手工业方面,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有所发展;在商业方面,金属货币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流通。学生也了解了分封制的逐步瓦解,周平王东迁,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争霸不断等事件。

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的讨论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中,笔者以《火烧连营》的故事导入,学生顿时兴致高涨。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关于“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这个问题,学生们议论纷纷。有学生认为,从“统一”到“分裂”就是历史的倒退。也有学生认为,东汉末年军閥割据,连年混战,民不聊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在混战中脱颖而出,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生产的措施,使人们的生产状况得到好转,生活得到改善,这是历史的进步。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形成自己的观点,促进了问题意识的提升。

三、关注教师主导,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长期以来,教师囿于应试,只顾及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成为存储信息的机器。课堂教学不在于知识传授的多少、学习方法的掌握,而在于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研读课标,通读历史教材,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理清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把握重难点、关键点。教师要了解学生,根据学情选择恰当的教法,做到因材施教,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囿于预设,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预设,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运用课堂观察、调查走访等评价学生,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与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要予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甄别是非,给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思维的土壤。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提出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问题意识,从而构建富有生机的历史课堂。

猜你喜欢
意识历史教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历史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