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秋芬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利用了思维放射性的自然表达形式,使学生借助词语、数字、逻辑等功能,运用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将知识与图形通过线条的方式联系起来,使学生可以进行发散思维,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对知识的加工和处理。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他认为,放射性思维是一种新的、以大脑为基础的高级思维形式,而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自然表达形式,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巧,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时可以利用色彩、图形、代码和多维度来加以修饰,增加了思维导图的趣味性和美感,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而增强记忆效果。
二、思维导图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会促进大脑形成整体观念。学生可以把分散的知识点集合起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它们汇集到一起,形成知识网络。恰当地使用思维导圖会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和记忆。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
1.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首先要准备白纸、彩色水笔、铅笔。然后,从白纸中心开始绘制,用图或者文字来表达中心思想,通过变化颜色的方式,将中心图像和分支连接,让分支自然弯曲。对于每一个节点,学生都要找到相应的关键词,并且借助图形的帮助来促进知识框架的建构。例如,在教学《“贞观之治”》时,为了使学生明白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思考和探究。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要以贞观新政为中心,按照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等推行的一系列的新措施作为关键词,进行发散思维,写出中心图像以及中心图像边上的分支,之后探究新政的结果。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绘制思维导图会深化认识,更好地理解当时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繁荣。
2.用思维导图突出重点。
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用到的图形要有层次感,中央图像要用三种或者更多的颜色,使整个思维导图更加清晰,重点突出,要点分明。为了更容易观察,学生要注意使字体、线条和图像尽量多一些变化,间隔要有序、合理,使要点突出。例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就是战争发生的背景、经过、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就可以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中心,以背景、经过、失败的原因及影响为分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进行发散思维和拓展探究。这样,就能突出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3.用思维导图促进知识的联系。
运用思维导图最方便的地方就是能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全盘呈现,形成系统的认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间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时,学生可以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朝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及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形成系统的认识。
4.用思维导图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缺少了一些知识点或者是关键词,说明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知识。这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很好反馈。
总之,思维导图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加工和分析,能更好地体验学习过程,进行发散思维,在思考中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