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长难句处理障碍梳理及解决路径

2018-11-28 11:33梁益宁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2期

内容摘要:长难句的处理障碍是制约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无法完全厘清某些长难句的结构而带来的理解及翻译错误比比皆是。本文拟以《现代大学英语阅读2》为句例来源,对学生所呈现的长难句处理障碍做一梳理并提出解决三步骤:一、句子“归位”、二、小分句内的句子结构“归置”、三、细枝末节“归还”。

關键词:理解障碍 归位 归置 归还

笔者在近一年的翻译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长难句处理障碍,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理解偏差及翻译错误,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对学生长难句处理障碍的表现做了梳理并进行了解决路径探索,详情如下。

一.阅读中长难句处理“障碍”的三个表现

1.语法不详;

2.句意理解不清;

3.翻译时语言组织不完全符合汉语特点。

一提到语法,大多数学生会有“谈虎色变”的痛苦,认为语法就是“一团麻”, “剪不断,理还乱”,并且不是很清楚语法学习的意义,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语法不详”,尤其是句法,用“稀里糊涂”来形容也不过分,比如,在My Friend, Albert Einstein中,有这样一个句子:When scient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fearful that the Nazis might develop an atomic bomb, sought to alert American authorities to the danger, they were scarcely heeded. 在某班讲到这句话时,笔者简直是诧异了:提问了10名学生,竟然没有一名知道这句话的主干在哪里,后来,在笔者的启发下,才算是慢慢明白了。其实,这是一个不是很难辨识的时间状语从句,主句是“they were scarcely heeded”,从句部分的主语是 “scientists”,谓语部分是“sought to alert American authorities to the danger”,又及:“in the United States”是“scientists”的第一个后置定语,“fearful that the Nazis might develop an atomic bomb”是“scientists”的第二个后置定语,且,“that the Nazis might develop an atomic bomb”是“fearful”这个动态形容词的宾语从句。

再说“句意理解不清”这个问题,其原因一半在于“语法不详”,一半在于“理解能力不强”,比如Chez Moi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Besides our house, we have a stone barn and a couple of hectares land-a few olive trees, a small field that will be an orchard someday, part of a hillside and the bank of a stream that separates our land from that of the nearby monastery where Chalemagne is said to have taken mass. 很多学生无法完全正确理解此句,除了语法掌握程度偏低,理解能力欠缺恐怕是最大原因了。首先,很多人“不认识”“Chalemagne”(查理曼大帝),并且自认为因为不认识这个人,所以不懂这句话很正常,实则不然。其次,很多学生在处理句子时,重点依然放在“查生词”,而不是划分意群、抓关键词、关键意思,进而理解句子,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最后,谈一下“翻译时语言组织不完全符合汉语特点”,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写的是“中国字”,而不是“中国话”,意即英汉翻译时“语焉不详”,试举一例:

He once asked me if I had ever wondered why a mans feet will sink into either dry or completely submerged sand, while sand that is merely damp provides a firm surface.(My Friend, Albert Einstein)有些学生是这么翻译的:他曾经问我是否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人的脚会陷到干沙子或者完全的湿沙子里,可是仅仅是潮湿的沙子提供了一个坚硬的表面。

这样的句子让中国人听了,多少是“让人发懵”的,翻译这句话的学生,可能也懂了其英文句意,但是其汉语的组织能力是亟待提高的。

以上三点是笔者在平日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处理长难句时不妥的三个具体表现,但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更重要的,下面谈一下长难句处理路径。

二.阅读中长难句处理路径探索

1.细数英语句子分类

据笔者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对英语句法不甚了了,确实,英语句法万里乾坤,不引领学生进行一定的梳理,恐怕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因此,第一步,笔者要找机会与学生对英语句法进行梳理。

其实,从大视角上讲,语法分“词法”和“句法”,按照句子的结构划分,英语的句子分为三种: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简单句就是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句子,而并列句则是由并列连词连接、含有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复合句(此专指主从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

英语句法看似庞杂,实则是一个有规律的大系统,希望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多体会、细思量、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探讨长难句处理路径

笔者认为处理长难句可以分三步走:

Step 1: find the most obvious signal words

Step 2: divide each clause into several parts

Step 3: return the small parts to the sentence

第一步就是要给某个句子“归位”,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

第二步是要厘清每个小分句内的句子结构,进行“归置”,是SV? SVP? SVO? SVoO? SVOC?

第三步是要将原本离出去的细枝末节“归还”,重现原句完整意思。

这三步就是准确翻译长难句的基础。

3.实例分享

理论需要结合实例才能说清楚问题。

Example : He once asked me if I had ever wondered why a mans feet will sink into either dry or completely submerged sand, while sand that is merely damp provides a firm surface.

这一句中最明显的signal word当属“while”,因此,此句为并列句,且两分句之间为转折关系。接下来,看第一小分句:He once asked me if I had ever wondered why a mans feet will sink into either dry or completely submerged sand... 其结构为SVoO,其主语为He,谓语是asked,间接宾语是me,直接宾语是if-clause,进一步划分下去,在if-clause中,主语是I,谓语是 had ever wondered,宾语是why a mans feet will sink into either dry or completely submerged sand,而此宾语亦为一个从句:主语:a mans feet,谓语:will sink into,宾语:sand。再看第二小分句:sand that is merely damp provides a firm surface,其主语是sand,谓语是provides,宾语是a firm surface,而主语则携带一个定语从句that is merely damp。在前两步完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第三步,“归还”细枝末节:将各个细节如 once、 ever、why、either dry or completely submerged等归还到相应位置,如此便可以组织语言进行翻译了:他曾经问我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脚可以踩入干沙子或者完全的湿沙中,却无法踩入半湿半干的沙子中,这是为什么呢?

从此例可以看出,经过三步拆分、组合,理解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而翻译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想要翻译得精彩还需要良好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三.结语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日日点滴之功,对于长难句的正确分解、重组及恰当翻译,我们还可以做很多。笔者希望学生们在夯实语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语言输入的有效性,进而增进其语言出入能力、分解能力及翻译能力。正确理解句子是恰当翻译的基础,这些都可以通过一些目的性训练(Purposeful practices)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阅读2(第二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1

[2]梁益宁.张雪莉等.大学英语六级考試真题真练学习指南[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1

[3]陈晨.大学英语阅读中长难句的处理方法--意群划分[J]. 好家长.2015(16)

[4]王志兵.谈大学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理解[J].知识经济. 2012(16)

(作者介绍:梁益宁,山西工商学院讲师,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古汉语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