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天乐
魯迅先生留下了一册册的著作,在我心中却难敌他永远挺拔的精神。
文章,为精神与思想而作,不过是一个载体。纵使我们读过千百万遍,抄过千百万遍,还是触摸不到他圣衣的衣角,我们依然匍匐在地,始终探求不到挺起身板的力量。我听着先生的英名长大,看着先生的著作成熟。从绍兴归来,一份浓浓的情怀,一份崇敬与感激,让我严谨地看待每一个字的锤炼,让我在每一条小巷、每一个河畔,阅读着先生,感知着先生,怀念着先生。
时代的嬗变,繁华了物质,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鲁迅文化也真正成了绍兴的镇城之宝。看到有关鲁迅文化景点的创建,古色古香中书卷的气息,是一种醉人的芬芳,拂去了先前的郁结,有了黄酒琥珀光中蕴着的纯净与醇厚的交织。读鲁迅,有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方式。但我又忿忿然了,慕名而来的游客熙熙攘攘,追求文化与鲁迅精神而来,但景点的工作人员,面对游客的提问,却时常无言以对。导游似乎能背诵下与鲁迅有关的琐事,但对于其著作却可谓知之甚少。让我气结的是,有一位游客问导游,祥林嫂和鲁四老爷是什么关系,那导游竟说是夫妻,旁边游客一阵哗然,不满地摇着头。那一个个头的摇动,让我的心不禁抽搐。吃鲁迅饭,却是这般的恶搞,扪心自问,对得起所从事的工作和已故先生的遗愿吗?还有一些景点的行为让我不敢苟同,如果说安排祥林嫂、孔乙己、阿Q的演出是为了使大家对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但阿Q在小尼姑脸上扭一把再调情的安排真是没有什么必要。就如一位专家所说,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中,我们更应多一份思考,我们要的是精华,而不是糟粕。
是啊,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不知有没有对得起我们的良心? 不知有没有思索过真正的意义?不知有没有真正读懂先生的意旨?很多的人高谈阔论鲁迅,不过是基于一个大环境来标榜一下自己的学识;很多人去了解鲁迅,已没有了一颗配得上阅读资本的心;很多人去读鲁迅,竟会读出“鲁迅错别字超多”的结论。但先生是宽容的,他允许任何人来阅读,他也预先画下了他们的脸面讽刺着他们的看不见。鲁迅枪毙了一个阿Q,但世间又生出千万个。鲁迅说过,“奴才式的破坏,结果只剩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但而今有了一种人为的“奴才式的利用”在物欲横流的污水中萌芽。鲁迅说过铁房子的孤独,但现在有了一种繁盛中的更为孤独。在繁华的世间,在这被称为鲁迅故里的小城,在走过无数遍青石板觉出跫音寂寥无应的时候,我常常仰望四方的天空,不想让眼泪滑落,也想看清先生是否在因了孤独而愤懑。
郭沫若曾说过:“仅仅的哀痛号啕不足以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死。物质上的仪式,就连造铜像,立庙宇,名街名,定文艺赏金——这些我都想向文艺家协会建议——都不足以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死。足以纪念鲁迅的,是鲁迅自己的文章,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对于仇敌的认识与战斗。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些再要不朽的。”
如果我们还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如果我们还是有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如果我们还是敬重鲁迅先生的中国人,那么请记住,我们应该铭记的,不是他生于何处,不是他生于怎么样的家庭,不是他曾经怎样的孤独,而是他为谁而奋斗,他憧憬着怎样的未来,他的现在是否在繁华中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