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洺 杜明 郑鑫 林卓强
摘 要: 安全使用化肥、农药,防止药害,是我们林业苗木生产单位应当认真对待并需切实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林业苗圃化学化程度有显著提高,经常使用化肥、农药,但在其使用上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比较混乱现象。本文作者首先对林业苗圃使用化肥、农药通常产生的药害及其症状做了简要的分类介绍,对产生药害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紧密结合实践给出了防止药害的具体方法,为黑龙江省林业苗圃在苗木生产中实现安全用药用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苗木;生产安全;药肥为害;问题探讨
一、 药害及其症状
通常所说的药害有两种情况:
1.苗木因过量施用农药或化肥之后,在几天内迅速死亡,或用药处理种子之后,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
2.苗木施用农药、化肥之后,出现不正常现施象。如叶子扭卷、茎干发黑、叶尖变黄、生长减弱,这是轻微药害,药害稍重则苗木嫩梢被灼、全叶变黄并日趋枯死。
二、产生药害的原因
1.对农药、化肥性能及其使用范围未能全面了解,盲目使用,这是造成药害的首要原因。只知道除草剂可以防治杂草,但对所使用的除草剂的性能如何,可以防治哪些杂草及其适用于何种苗木等了解不详,错将除草剂1号等用于落叶松、樟子松苗床除草,结果草灭苗亡甚至幼苗绝产。
2.不注重施药方法及技术要求。只知道苗期喷洒硫酸亚铁、高锰酸钾等药液之后,需浇水冲洗苗木,但不知为什么要冲洗及所要达到的要求。如喷药之后不计时间,只用背负式喷雾器一喷了事。结果因未能及时清洗苗木以及水量太少,致苗木被灼造成药害。
3.用药量或药剂浓度不当
(1)用药量或药剂浓度不当(主要是太大),是引起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用药量不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用药量与苗木生长状况及水、土、热等自然因子都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理论上所计算的用药量与实际使用的用药量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这是造成用药不当的一个重要原因。
(2)药量不准,兑水量不准,都会造成用药量或药剂浓度不当而引起药害。施药不匀也易发生药害,如用喷雾法施药,重复喷洒一遍则等于增加了一倍的施药量。喷药过程中,由于药液易沉淀,如不经常搅动会使药液越喷越浓,增大了浓度也等于增加了用药量。
(3)药械不干净会引起药害。如所使用的喷雾器中残留有少量药液未经洗刷,就可能使落叶松等幼苗遭受药害。
(4)药剂混用不合适,也可造成药害。
三、 肥料和农药使用技术
1.肥料使用技术
根据土壤肥力和苗木需要,确定施肥种类和施肥量,提倡配方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商品肥料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登记认证及生产许可,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禁止使用未获准登记的化学合成肥料产品,确保所使用的肥料对苗木和环境不产生不良影响。
(1)提倡使用有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在禁止使用含氯复合肥和硝态氮肥的前提下,允许按如下两条原则使用化学肥料。①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化肥纯氮施用量不许超过有机肥纯氮量。②化肥也可与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2)禁止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
(3)农家肥料原则上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外来农家肥料应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农家肥料无论采用何种原料制作堆肥,必须高温发酵,以杀灭寄生虫卵、病原菌和杂草种子,使之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对于高温堆肥,要求堆肥温度最高达50~55℃,持续5~7天;对于沼气发酵肥,要求密封贮存期30天以上;高温沼气发酵温度53±2℃,持续2天;寄生虫卵沉降95%以上。
2.农药使用技术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非化学防治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1)以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加强育苗管理、科学栽培模式等林藝措施和物理防治为主。保护和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2)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如矿物源农药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
(3)有选择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常用杀虫剂有BT系列、阿维菌系列、除虫菌酯类、植物提取类、昆虫激素类、少数有机磷农药(辛硫磷、乐果、敌百虫)以及其它如杀虫双、吡虫啉等农药;杀菌剂有多菌灵、托布津、克露、可杀得、乙草胺等。这些农药在绿色食品生产上,一个生长期只允许使用一次。在无公害林果产品生产上,一个生长期可使用3~4次。
(4)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如杀虫剂:甲胺磷、甲拌磷(3911)、克百威(呋喃丹)、氧化乐果、久效磷、砒霜、六六六、滴滴涕、氰化物、杀螟威、杀虫脒、三氯杀螨醇、氟乙酰胺等。杀菌剂有:氯化苦、五氯酚钠、异丙磷、溃疡净、401(抗菌素)、二溴氯丙烷、有机汞制剂等。
(5)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即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的时间)。一般生物农药3~5天,菊酯类农药5~7天,有机磷农药7~70天(少数14天以上)。杀菌剂百菌清、多菌灵要求14天以上外,其余均为7~10天。
(6)正确诊断病虫害,选准对口农药并严格掌握使用范围和用量。
(7)加强病虫预测预报,掌握防治指标适时用药。
(8)合理混用、轮替用药,克服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9)用药后清洗器械,并妥善处理污水、药瓶及药袋,剩余药剂要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