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脾胃,护脾胃

2018-11-28 02:05郝颖
大众健康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统医学粳米脾胃

郝颖

很多人看中医时,常被告知脾胃出了问题,医生用药时,每每提及顾护脾胃。中医的“脾胃”到底指什么?

中医的脾胃说的是什么

在传统医学中,脾、胃的确有具体对应的解剖实体,《内经》《难经》中清楚地描述,脾是扁长形,里裹着血;胃是弯曲的,最大可容纳“三斗五升”的水谷,这些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但并不是说此“脾胃”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脾和胃。传统医学是从“藏”“象”两方面认识脏腑的。

“藏”即“脏”,指藏在体内的脏器,是可见、形象的。如脾中裹有血,所以脾有统血功能,不让血流出来;胃可容纳食物,把食物变成食糜,所以胃主接收、盛放、腐熟水谷。“象”是不能直接看到的,表现于外、间接的征象。胃像个大锅,将食物腐熟后,传给小肠,小肠在脾的帮助下,将食物中营养与糟粕分开。食物中的营养精微是如何送到全身呢?脾胃以膜相连,藏有血这样的精微物质,所以是脾将食物化成的精微物质,向上输送给了肺、心,脾就有了主运化、升清的功能。胃呢,把食物腐熟成食糜后,下传到肠,胃就有了通降之功。脾胃就像人体的粮仓,是人体气血的来源,叫做“后天之本”。这是健康时的象。

如果看到一个人面黄肌瘦,自然会想到粮仓出了问题,所以脾主四肢肌肉;这时鼻头、唇色没有那么明润了,脾还主鼻、唇;食物从口而入,口中黏腻、发甜、发苦,往往伴有食欲不振,即脾开窍于口,主五味;一个人忧思时,眉头紧锁,身体里面的气也像眉头一样,聚到一起,胃中的气不往下走,不觉饥饿,气血乏源,脾气不向上升,日久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就是脾主思。这是从病理状态下得到的象。

广义上说象还包括从五行推演出的与其他脏腑联系的征象。我们所说的脾胃,是将解剖实体作为物象来观察,在联系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比类及推理,是与全身各处、各项生命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动态的脾胃,不仅仅是对应的器官,功能也不仅仅是消化。在疾病的认识中,传统医学更侧重于象,理解了这点,后面的问题就很容易明白。

中国人的脾胃真的“弱不禁风”?

由于脾、胃相邻,表里相关,功能联系密切,往往脾胃并称。人吃五谷杂粮,一日三餐,胃与外界直接接触,食物凉了、热了、硬了、味道太刺激等,多少会影响脾胃功能。传统医学讲五脏位置,心肺位于上,肝肾居于下,脾胃在中间。脾胃就像交通警察一样,保证人体气血流通畅达,五脏六腑相互監督。脾胃失职,交通就乱了,这儿堵,那儿空,人就生病了。传统医学文化中极其重视脾胃功能,所以对脾胃特别照顾,让人们觉得中国人的脾胃“弱不禁风”。

有人说,如果不是脾胃弱,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强调喝热水?有些人,去国外一段时间,就可以喝凉水,是脾胃强大了吗?其原因在于,一是适应了,可以说是脾胃调节能力变强了,更多的是地理、社会、生活习惯等很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水土不服”和“入乡随俗”,就是很好的解释,这个“水”、“土”、“乡”、“俗”才是最重要的。要是你回来喝凉水,多半还是要生病的。

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和饮食、情志密切相关,贪凉饮冷、恣食肥甘辛辣、饥饱无常、长期紧张、思虑过度等都会损伤脾胃。也有些人是先天不足。当脾胃功能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我们上面所说的病理状态下的象,比如鼻头晦暗、口唇色淡,口中黏腻、发甜、发苦、不辨五味;摄入和排出有所改变,像不知饥饱、饥不欲食、食后不消化,便秘、泄泻、干溏不调、大便酸臭。胃中的气是往下走的,气积在胃中,导致胃胀、胃痛,转而向上,出现恶心、打嗝、反酸。脾化生运输营养精微物质,生产运输出了问题,人就会消瘦或肥胖、面黄或白、头晕、疲乏,女性伴见月经量少,向上的力量弱了,胃、子宫等内脏就会下垂,女性还会有月经淋漓不尽。

顺应自然调养脾胃

脾胃功能不好的人,要注意饥饱适度,饮食规律,食物清淡易消化,还要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可以通过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四季饮食调养宜顺应自然。

春季以养“长”,像树木抽出新枝一样,伸展舒畅。饮食可选择辛甘和绿色食物,辛者,通调气血,如韭、蒜、香菜;甘者,润养,如粳米、牛肉、枣、葵。辛甘之味,犹如春风一样温养我们的身体。

夏季酷暑蒸腾,人体阳气也像蒸汽一样,浮越在身体表面,脾胃阳气不足,容易着凉。饮食宜有目的地选择苦味和赤色的食物,赤色可以助阳,苦味可以清热, 如西瓜、黄瓜、西红柿、草莓、乌梅等。

秋季干燥,以养阴润燥为主,食物可选银耳、梨、甘蔗、莲藕、燕窝、菠菜、动物肺脏、豆浆、饴糖、蜂蜜等。脾胃虚寒者,多需煮食。胃热者忌过食辣椒、大蒜等辛辣刺激之品,少食橘子、荔枝、桂圆以及油炸食品等燥热生痰之物。

冬季调养当养“藏”,可以适当进补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脾胃虚弱者可加枸杞、山药等炖汤清补,或加炒山楂、陈皮等帮助消化。由于天气寒冷,可多食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狗肉、羊肉、鸡肉,以及干姜、辣椒、砂仁、草果、胡椒、核桃、红薯等。

链接:养脾健胃食疗方

黄芪蒸鸡

来源:《随园食单》

组成:嫩母鸡1只,黄芪30克,葱姜各10克,精盐1.5克,绍酒15克,胡椒粉2克。

制法与用法:将母鸡焯水洗净,黄芪塞入鸡腹内,放入砂锅中,加入葱、姜、盐、绍酒,上笼屉,水沸后蒸约1.5小时~2小时,至鸡肉熟烂。出笼后去黄芪,胡椒粉调味食之。

应用:脾胃气虚者,见食少倦怠,气虚自汗,血虚眩晕,易感冒等症。

使用注意:感冒发热、体内有湿、饮食积滞,以及阴虚者,不宜食用。

山药薏米粥

组成:山药50克,薏米50克,粳米50克,香油、盐适量。

制法与用法:山药去皮切块,薏米打碎,两者同时入锅中,加水适量,待粥熟后加香油、食盐调味而成。每晚温热服。

应用:脾虚有湿者,见纳呆食少,身重乏力,口中黏腻等症。

使用注意:口舌干燥、津伤者,不宜食用。

干姜粥

来源:《寿世青编》

组成:干姜1克~3克,高良姜3克~5克,粳米50克-100克。

制法与用法:将干姜、高良姜洗净切成小块,粳米洗净。用水适量,先煮姜块,去渣取汁,再入粳米于药汁中,文火煮烂成粥。调味后早、晚温服,随量食用,尤以秋冬季节服用为佳。

应用:脾胃虚寒者,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肠鸣腹泻等症。

使用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凡热病者不宜食用。

五汁饮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生梨200克,荸荠500克,苇根50克(鲜者100克),麦冬25克,藕500克。

制法与用法:梨、荸荠、藕去皮,与麦冬、苇根切碎,以洁净纱布绞取汁液和匀。一般宜凉饮,不喜凉者可隔水温炖。

应用:胃中燥热,见身热不甚,口中燥渴,干咳不已等症,还可解酒。

使用注意:本品偏凉,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食用。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粳米脾胃
多吃粳米益气养阴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多吃粳米益气养阴
三款粥预防孕期便秘
成功也会上瘾
MINORITY REPORT
治脾胃虚寒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黄精治乏力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睡眠生理的不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