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高元
合肥学院管理系,合肥,23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集群化发展态势凸显。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区域产业组织形态,其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催化剂,现已成为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亦成为各级政府公共产业政策选择的方向。
所谓旅游产业集群化,是指以满足旅游需求为中心,众多旅游企业及相关辅助部门和机构围绕核心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合作与结网,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组成一个综合旅游服务体系,并逐渐形成旅游产业集聚体的过程[1]9-11。
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旅游产业组织的创新形态,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内外理论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等基础理论研究。1998年,Porter率先提出“旅游集群”概念,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是最适合进行集群化发展的产业之一[2]。The Cluster Consortium采用集群图对南非旅游产业集群框架进行描述,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旅游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在一定地理区域集中,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成同盟,以获取整体的竞争优势[3]。Jackson在对旅游产业集群演变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集群化发展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并认为基于波特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可能是提高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4,5]。Molefe等从价值链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和界定[6,7]。2001年,王济慈指出我国存在旅游产业集聚现象,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拓展到旅游业[8]。随后,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开始探讨旅游业能否采用集群理论进行研究,并产生一定争议。尹贻梅认为,旅游业具备集群存在的先决条件,旅游企业集群可提升目的地竞争力,区域产业中应引入集群战略[9-12]。聂献忠对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扩张及其空间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二是对特定区域的案例实证研究[13]。Flowers、Novelli从实证角度,分别以瑞典、美国和英国为案例,对旅游产业进行深入分析[14,15]。李文秀等对旅游产业集聚机理、升级路径、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16-19]。王兆峰在分析旅游产业特点的基础上,构造了旅游产业区位熵指数,并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度的测算方法[1]15-35。邴振华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特定区域进行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测算,并提出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20-22]。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从理论探究逐步走向旅游产业集群实践的实证研究。本文以安徽省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集群视角分析区域旅游产业的经济现象,将有助于厘清安徽旅游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深度把握安徽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对安徽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和集聚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将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同时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从而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2.1.1 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旅游产业集群化的过程中,各相关产业围绕核心旅游资源进行集聚,旅游资源的丰裕度直接影响着旅游产业集群化的规模与效益。优质的旅游资源禀赋是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安徽是高旅游资源优势省,自然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组合良好,复合价值高。一是安徽自然资源品质高,规模大。全省共拥有省级以上的品牌288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11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1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分别达12处和29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分别为11处和5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3处,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分别为26处和15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8处和31处[23]。二是安徽省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徽文化、庐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四大文化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9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安徽省旅游资源配合协调、利用合理,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位居中部省份之首[24]。
2.1.2 市场需求旺盛与旅游产业体系完善,为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近年来,安徽省聚焦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9.1%,旅游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017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达6.31亿人次,增长19.9%,实现旅游总收入6 196.9亿元,增长25.6%,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25.69%。截至2017年末,安徽省旅游经营单位超3.3万家,其中,拥有A级以上景区、五星级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数量分别为566家、24家和1 508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和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分别达19个和14个[25]。各类旅游企业、相关产业及机构发展迅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共完成旅游项目投资2 036亿元,增长12.1%,其中,完成旅游“六要素”项目投资1 557.5亿元。精品景区项目、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旅游新业态项目分别占总投资的33.7%、42.8%和19.2%[26]。同时,安徽省旅游业还加强了与工农业等相关产业部门合作,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旅游产业链不断完善。
2.1.3 政府大力支持,为旅游产业集群化提供了外在保障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政府和机会是影响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几大重要因素,其中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在旅游集聚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催化剂。安徽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编制了《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以旅游强省“1+1”决策部署为目标,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一体化旅游、智慧旅游、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加大投资和宣传,推进区域与产业合作,完善旅游标准化建设,树立安徽旅游品牌,实现安徽旅游品牌辨识度全国第一。
2.2.1 追求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获取知识溢出效应
对旅游供给者而言,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进行集聚,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精准化市场定位,相互分工合作,可共享基础设施、市场和区域品牌等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相关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安徽旅游集群网络,可为企业提供更好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激发创新活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此外,随着旅游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各企业更易获得政府的政策、金融等支持。
2.2.2 满足消费者柔性化需求和潜在需求,降低机会成本
从旅游需求者角度看,旅游需求的综合性、多样性、个性化要求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基于效用最大化原则,会尽可能选择成本最小、价值最大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这种需求价值导向就直接决定了旅游供给企业要进行时空集聚。旅游企业在一定空间上聚集,为消费者提供功能完善、产品多样的旅游服务,将极大提高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增加旅游效用,降低旅游时间、经济和搜寻成本。旅游企业间虽无上下游业务联系,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柔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降低机会成本,也会沿旅游体验链而相互合作,促成产业在一定空间内集群。
目前,虽有不少学者关注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问题,但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好的旅游产业集群度测算方法。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产业特点和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对旅游产业集聚度系数进行测算,以衡量动态演进的安徽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1)空间基尼系数G
空间基尼系数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区域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测算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反映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情况。计算公式为:
G=∑(sixi)2
其中,Si为i地区旅游产业产值占整体区域旅游产业产值的比重,Xi为该地区总产值占整体区域总产值的比重。G位于0到1之间,其值越大,说明旅游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度越高,地理空间分布越不均匀,反之,集聚度就越低。
(2)区位熵LQ
区位熵由Haggett首先提出并应用于区位分析中,反映区域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ei为某地区i项旅游业某类指标值,e为某地区所有产业某类指标值;Ei为整体区域旅游业某类指标值,E为整体区域所有产业某类指标值。若LQ>1,表明旅游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高于整体区域水平,其值越大,意味着旅游产业在该地集聚水平越高。
本文借鉴王兆峰的区位熵指数法[27],从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产业要素集聚度和集聚效果三方面,对安徽旅游产业集聚度进行综合分析。旅游资源区位熵采用区域面积进行修正,产业要素区位熵选取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相关数据进行核算,最后对三方面的数据进行求均值,得到综合区位熵指数。
根据上述公式,以安徽省为实证研究区域,得出旅游产业空间基尼系数趋势图和区位熵,结果如图1和表1所示。
图1 2011—2016年旅游产业空间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由图1可知,安徽省基尼系数大于全国基尼系数,相对全国而言,安徽旅游空间分布不均匀。从趋势上看,全国基尼系数呈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说明近两年来,全国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开始逐步有所凸显。而安徽基尼系数则从2011的0.033 7下降到2016年0.018 5,下降幅度近50%,这表明安徽省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正在不断下降。
表1 2011—2016年安徽省旅游产业区位熵指数
由表1可知,安徽旅游产业各项区位熵均大于1,尤其是旅游资源区位熵更是大于2,说明相对于全国而言,安徽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综合区位专业化程度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区位熵有下降的趋势,这与基尼系数测算相似,说明安徽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力度在减弱。究其原因是安徽省内区域旅游发展冷热不均,南热中温北冷的区域发展格局依然存在,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通过进一步测算2011—2016年省内各地市的区位熵来看,南北差异较大,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差异明显。黄山、池州、安庆三市因拥有较优质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较早,旅游收入增速明显,旅游集聚度较高,区位熵均大于1;合肥、宣城、芜湖因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拥有较大规模的客源市场,其区位熵接近于1,旅游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宿州、阜阳等地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不足,产业集聚水平偏低,区位熵小于0.5。南北差异显著,区位熵最高的黄山是最低的宿州的13.1倍。从动态来看,2011—2016年,黄山旅游业发展迅猛,形成了由点到面的分散化发展态势,集群扩散效应日益显现,旅游发展逐渐趋于均衡、全面,所以旅游产业集聚度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受旅游市场消费主体的变化,商务和政务旅游需求日渐旺盛,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加之受闲暇时间和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相当部分的旅游者会选择就近旅游,出现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错位现象[28],这都会降低旅游空间集聚效果。
产业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的基础,产业间的联系则是产业集群的关键。本文以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旅游产业系统内的各部门间产业联系进行识别。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1] 150-165如下:
设参考数列为X0={X0(k) |k=1,2,…,n},比较数列Xi={Xi(k)|k=1,2,…,n},i=1,2,…,m。
X0与Xi在时间k点的关联系数ξ(k)为:
其中ρ为分辨系数,一般在0~1之间,一般取0.5。由此得到X0与Xi的关联度为: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安徽省旅游收入为参考数列,以交通、游览、住宿等各产业部门的旅游收入为比较数列,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安徽省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与旅游收入之间的灰色关联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旅游产业部门灰色关联度
从表2可以发现,安徽省旅游产业各部门对旅游收入的贡献顺序为:餐饮、住宿、游览、其他服务、商品销售、交通、娱乐、邮电服务。其中,对安徽省旅游收入影响最大的是餐饮,关联度达0.91;其次是住宿、游览、其他服务、商品销售,关联度达0.8以上,这说明需求弹性小的餐饮、住宿、游览等基本旅游消费对旅游收入增长的影响力大,刚性支出仍占旅游消费支出的大部分,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商品销售,其需求弹性大,与旅游收入关联性较大,可作为今后旅游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交通、娱乐和邮电服务关联度低,对于旅游收入贡献小,今后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旅游产业集群就是以旅游消费需求为中心,以优质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相关产业或部门在一定空间内聚集,相互合作结网,形成紧密联系的旅游产业网络。根据分析发现,安徽省旅游产业具有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从产业集聚度看,相对全国而言,旅游产业专业化程度高,比较优势明显,尤其是旅游资源优势度高,产业集群基础好,但旅游产业集聚综合指数有下降趋势,产业离心力作用开始有所显现;从产业联系角度看,安徽省旅游产业各部门联系紧密,传统部门对旅游收入贡献较大,产业地位依然突出,而需求弹性大、附加值较高的商品销售及娱乐部门的贡献相对较低,旅游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安徽省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集群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集群内相关企业与组织发展等方式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目前,产业集群主要有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和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型两种主要发展模式。安徽省应积极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期和成长期,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促进作用,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对旅游弱势的皖北地区,更需采用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激发其后发优势。而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成熟期和衰退期,则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在旅游产业成熟地区,如皖南地区,应采用市场驱动型集群化发展战略,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成熟优势资源或市场自发引导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结构变换升级的推动下,旅游产业集群呈现出系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模块化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高效的、新型的组织形式,可帮助企业精准定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推动旅游业业务流程重组与升级,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193-226。产业集群模块化就是沿着旅游产业价值链,将旅游产业集群大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子子系统的过程。各企业围绕旅游需求价值链结成合作联盟,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进行模块子系统功能定位,实行专业化研发与生产。因此,安徽省在推进旅游产业模块化发展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培育旅游产业集成企业,在投融资、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其政策引导与支持,这些企业往往是旅游产业集群模块的设计师和管理者,是模块标准的制定者,其发展直接关系着旅游产业集群模块化建设的成败。二是要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他们将会是旅游产业集群子系统模块的重要参与者,让其勇于创新,精准定位,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提升旅游者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三是要加快旅游产品研发的模块化。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融合,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为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需加大旅游产品研发模块化的力度,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模块化设计与定制服务。
旅游产业具有网状结构特征,为了有效共享资源、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需要从产业网角度进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产业间及产业内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实现强强联合,优优结合[27]。首先,安徽省要提高旅游产业网络化建设意识,加强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旅游产品,塑造旅游新业态。其次,要加大旅游“六要素”及相关产业部门的深度沟通与合作。各部门要围绕市场进行资源优化和产业整合,加强产品研发与创新,全方位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形成网络协同效应,切实推进各部门的合作共赢。再次,要继续加强区域旅游开放与合作力度,建立并完善区域特色旅游产业集群网络。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平台,深挖安徽旅游资源与产品特色,建立区域旅游发展联盟,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国内旅游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高集群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优优结合,以强带弱,强化旅游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让产业专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其他专业化水平低的地区发展,最终缩小区域间的旅游产业发展差距。最后,要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创新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一是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旅游网络,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二是以点带面,加大省内区域合作,扩大皖南和皖江城市带旅游集群的扩散效应,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并研究消费者需求动态,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发系列旅游产品,合理引导客流,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三是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的O2O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全面营销安徽旅游,尤其是在旅游知名度较低的皖北地区,更应通过线上宣传、线下体验的方式,加大旅游推介力度,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推进旅游均衡性发展。
总之,安徽省在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跨越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既要注重旅游产业集群水平的测算与提升,又要注意旅游产业集聚结构的有效分析与改善;另一方面,既要重视集群式发展对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又应注意把握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规律,结合安徽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区域旅游产业布局,处理好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内在关系[29],有序推进安徽省旅游产业集群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