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CI收录期刊不同学科Article和Review参考文献量的差异性分析

2018-11-28 02:44盛丽娜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半衰期中位参考文献

■盛丽娜 顾 欢

1) 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眼科新进展》编辑部,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601号 4530032)河南省科技期刊研究中心,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601号 4530033)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省新乡市长江大道西段 453000

目前,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为期刊的被引频次,众多文献计量学指标与之直接或间接相关,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h指数、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等。被引频次最终的体现形式即为参考文献,因此对于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期刊间被引的特点,也为深入解析现行期刊评价指标的利弊提供基础。目前,国内外均有研究探讨文后参考文献与论文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系,如姜磊等[1]以JCR天文学、物理化学、经济学领域中影响因子排名前5 位的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参考文献与论文被引频次的相关性不显著,参考文献可以作为论文评价体系中独立于被引频次的评价指标;张垒[2]以CNKI数据库中档案学领域高被引论文为数据,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与被引频次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考文献数量与论文高被引不具有相关性;康旭东等[3]基于2013年Web of Science中凝聚态物理学科下的12种期刊共计8847篇论文为样本数据的研究表明,12种期刊代表参考文献新旧程度的普赖斯指数都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大多数期刊中,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表征跨学科性的香农指数也对论文的被引频次有显著正影响,而表征参考文献质量的篇均被引频次中值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确。国外Peters等[4]和Onodera等[5]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表征参考文献新旧程度的一些指标,比如普赖斯指数、引用半衰期等,与被引频次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且参考文献越老,论文的被引频次越低;Corbyn[6]基于超过50000篇刊发于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的研究表明,论文的参考文献越多,越容易得到更多的引用。

综上所述,现有的关于文后参考文献与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多是针对某一部分论文或期刊,着重分析的是论文或期刊自身的被引频次与参考文献的关系,并没有把参考文献放于学科内研究,尚缺乏对学科间参考文献引用差异性的分析。目前常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等,多仅适宜在学科内评价,不适用于学科间评价的原因之一即为学科间引用的差异性,而学科间引用的差异性最终体现在学科间参考文献的差异性中。Garfield[7]曾指出,直接比较不同研究领域的被引频次是不恰当的,因为不同研究领域论文的“引用潜力”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他认为最准确的引用潜力衡量标准是在特定领域发表的每篇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量。Scoups数据库内的SNIP即考虑到了不同学科文献的引用潜力问题,故适用于学科间的评价[8-9]。但SNIP计算过程过于繁琐,且原始数据获取不易,因此至今应用仍不十分广泛。那么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达到屏蔽不同学科间参考文献差异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了解参考文献在不同学科中的差异究竟有多大。关于参考文献在学科间的差异性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参考文献的量;二是参考文献的质;三是参考文献的新旧程度。三个方面任何一项的研究都将伴随着大量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本研究即以SSCI收录期刊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对第一个方面,即学科间参考文献的量,作一初步分析。本研究选择2015年SSCI收录的所有期刊,按JCR给出的学科分类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学科间参考文献量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由于JCR内仅给出了Article和Review两种文献类型在某一期刊内的平均参考文献量,故本研究即分析了这两种类型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在不同学科间的差异性。

1 数据获取和统计方法

1.1 数据获取

进入JCR数据库,选择2015年SSCI收录期刊,分学科查找各期刊,逐个点开期刊详细信息,记录期刊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影响因子百分位、标准特征因子等,同时记录各刊在学科内的分区;另外,各刊在Journal Source Data内均给出了Number in JCR year 2015(A)和Number of References(B)以及二者比值Ratio(B/A),记录各刊Article和Review的Ratio值,即平均参考文献数(小数点后1位)。

进入JCR数据库,选择2015年SSCI收录期刊,以学科分类形式显示,记录各学科的收录刊数、学科中位影响因子(Median Impact Factor)和学科集合影响因子(Aggregate Impact Factor)。

1.2 统计学处理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学处理,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指标差异性,采用Dunnett T3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各学科期刊的Article和Review参考文献量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秩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概述

2015年SSCI共收录3224种期刊,分为57个学科,由于部分期刊同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故57个学科实际包含4468种期刊。57个学科平均每个学科含有78种期刊,但学科规模间差异很大,最小的为Green & Sustainable Science & Technology,仅含有6种期刊,最大的为Economics,包含342种期刊。学科集合影响因子差异也很大,最低的为History的0.351,最高为Psychiatry的2.988;学科中位影响因子最低的为History的0.286,最高为Psychology, Biological的1.959。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显示,57个学科间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和特征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099、11.722、11.527、6.898,均为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学科收录刊数与学科集合影响因子、学科中位影响因子均不相关(r=0.028、0.099,P=0.838、0.466)。上述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学科间期刊学术影响力差异很大,但学科规模的大小与学科整体影响力的大小并不相关。

2.2 SSCI不同学科不同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量

部分期刊可能为综述类刊物,没有Article文献类型,也有些期刊没有设置Review文献类型,导致部分期刊的Article或Review平均参考文献量为0,为准确反映学科参考文献量的实际情况,在计算Article或Review在学科内的平均参考文献量时将该部分期刊删除。由于无法区分期刊是真的没有这种文献类型,还是真实的参考文献量的确为0(可能性很小),故本研究得出的学科的平均参考文献量可能被略高估。3224种期刊Article平均参考文献量为0者共55种,其余3169种期刊平均参考文献量为52.8条;Review平均参考文献量为0的期刊共计1949种,其余1275种期刊平均参考文献量为77.8条。

SSCI 57个学科Article和Review的参考文献量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57个学科中,Article参考文献量平均为51.42条,但学科间差异较大,最小的为Nursing的平均33.44条,最高的为Law的平均112.36条;Review参考文献量平均为79.34条,学科间差异也较大,最小的为Psychology, Mathematical的平均40.53条,最高的为Psychology, Social的平均118.00条。

57个学科中的53个学科(92.98%)Review参考文献量大于Article参考文献量,平均多31.28条;相差最大的为Psychology, Social,其Review比Article参考文献量平均高60.05条。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学科内Review平均参考文献量大于Article平均参考文献量(Z=6.058,P<0.001)。Law、History、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和International Relations 4个学科的Review参考文献量小于Article参考文献量,尤其Law的Article参考文献量平均为112.36条,而Review参考文献量平均为70.82条,相差41.54条。其原因可能为:(1)与学科属性有关,虽然Law中Review的平均参考文献量较Article少,但二者篇均参考文献量均较高,只是Article更高一些而已,这可能由学科属性或作者群引用习惯差异引起;(2)与学科内刊登Review类型期刊占比较少有关,4个学科拥有Review文献类型的期刊占比分别为22.97%(34/148)、26.44%(23/87)、25.00%(11/44)和38.37%(33/86),且部分期刊内刊发的Review的数量也很少,这样出现极端值影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Law中Review平均参考文献量处于前3位的期刊分别为FamilyLawQuarterly、ComputerLaw&SecurityReview和JournaloftheCopyrightSocietyoftheUSA,3种期刊2015年Review平均参考文献量分别为345条、189条和135条,但3种期刊该年度均仅刊发1篇Review。

2.3 SSCI不同分区不同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量

SSCI 57个学科处于不同分区期刊的Article、Review的平均参考文献量见表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分区期刊间的Article、Review参考文献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2.979、84.675,均为P<0.001)。Q1区、 Q2区、Q3区、Q4区的Article参考文献量平均分别为60.27条、52.21条、48.16条、45.70条,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Q1区、 Q2区、Q3区、Q4区的Review参考文献量平均分别为86.85条、83.80条、74.61条、62.90条,两两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这说明Article和Review参考文献量均随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升高而呈显著增多趋势,也就是说,在同一学科内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其Article和Review往往拥有更多的参考文献量。相同分区不同学科间Article或Review参考文献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Q1=13.371、2.679,FQ2=8.169、2.627,FQ3=6.670、2.742,FQ4=4.874、1.991,均为P<0.001)。

2.4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rticle和Review参考文献量与学科收录刊数均不相关(r=0.205、0.006,P=0.126、0.967),说明学科规模的大小并不影响Article和Review的参考文献量。不同学科Article和Review的平均参考文献量间呈正相关(r=0.356,P=0.007),即随着学科Article平均参考文献量的增加,Review的平均参考文献量也呈上升趋势。相同分区不同学科间的Article和Review参考文献量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Q1区、Q2区、Q3区、Q4区的r=0.427、0323、0.393、0.296,均为P<0.001)。

由于多数学科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取各指标的中位数作统计学处理。此外,在相关性分析时,由于大部分指标的学科中位数也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选择Spearman等级秩相关分析对各学科Article、Review的平均参考文献量与各学科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的中位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Article参考文献量仅与学科中位被引半衰期和学科中位引用半衰期呈现出正相关(r=0.357、0.401,P=0.006、0.002),与学科其他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如学科中位总被引频次、学科中位影响因子、学科集合影响因子、学科中位5年影响因子、学科中位特征因子、学科中位论文影响分值、学科中位影响因子百分位和学科中位标准特征因子等均未表现出相关性(均为P>0.05)。可以认为,学科学术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对Article参考文献量产生影响。其原因可能为:(1)一般Article内使用参考文献的部位多位于前言和讨论部分[10],分别用以提供论文的立题依据和对比分析结果数据,无论属于什么学科,只要能够说明这些问题,所使用参考文献的量就足够了,导致其与学科的规模、学术影响力等关系较为有限;(2)部分期刊对文后文献数量有要求,导致作者在修改稿件时需要适当删减或增加相关文献,最终使不同学科内Article的参考文献量没有表现出与学科规模或学术影响力等的相关性。

表1 SSCI不同学科的收录刊数、学科集合影响因子、学科中位影响因子和Article、Review在不同分区期刊中的参考文献量情况

续表

注: Article参考文献量计算时以每刊的平均值为基础,同时删除Article参考文献量为0的期刊(这部分期刊可能没有设置Article文献类型);Review参考文献数计算方法同Article。

Review参考文献量仅与学科中位被引半衰期未呈现出相关性(P=0.230),与学科其他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如学科中位总被引频次、学科中位影响因子、学科集合影响因子、学科中位5年影响因子、学科中位引用半衰期、学科中位特征因子、学科中位论文影响分值、学科中位影响因子百分位和学科中位标准特征因子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相关系数>0.400者有学科中位总被引频次和学科中位5年影响因子,说明随着学科学术影响力的增加,Review参考文献量逐渐增加。其原因可能为:(1)Review的特性决定其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某一主题内容文献的分析总结,故其内需要使用参考文献的部位贯穿文章始终,因此,Review一般所需文献量较大,期刊编辑不易对其数量进行统一限制;(2)刘雪立[11]基于10种国际权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普遍较高,而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学科,其优质论文(高被引论文)相对较多,选取其作为Review论点支撑者就会越多,相应文后参考文献量也可能会有所增加。

引用半衰期是指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反映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被引半衰期是指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是测度期刊老化速度的指标,多针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文献的总和而言。对于SSCI收录期刊来说,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均较长,>10.0年者分别占27.05%(872/3224)和48.11%(1551/3224),故将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10.0年的期刊按10.0年计算本身即存在误差,因此对于这两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仅做参考。

表2 不同学科Article、Review平均参考文献量与学科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注: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10.0年者均按10.0年计算;*P<0.05,* *P<0.01。

3 小结

本研究基于SSCI 收录的57个学科4468种期刊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学科Article和Review的平均参考文献量间呈正相关(r=0.356,P=0.007),相同分区不同学科间的Article和Review参考文献量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学科内Review平均参考文献量大于Article平均参考文献量(Z=6.058,P<0.001);学科内Article和Review的参考文献数量均随期刊影响力的升高而呈显著增多趋势,即Q1区期刊参考文献量>Q2区期刊参考文献量>Q3区期刊参考文献量>Q4区期刊参考文献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rticle和Review的参考文献量与学科规模并不相关(r=0.205、0.006,P=0.126、0.967);但Article参考文献量与学科主要学术影响力指标,如学科中位总被引频次、学科中位影响因子、学科集合影响因子、学科中位5年影响因子、学科中位特征因子、学科中位论文影响分值、学科中位影响因子百分位、学科中位标准特征因子等均未表现出相关性,而Review参考文献量与上述学科主要学术影响力指标均表现出弱或中等程度相关,尤其与学科中位总被引频次和学科中位5年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和0.464,说明随着学科影响力的增加,Article参考文献量变化不显著,而Review参考文献量逐渐增加。本研究结果有利于国内编辑同行了解并借鉴国际优质期刊不同学科参考文献量的差异,也有利于相关学者了解本学科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参考文献状况,为作者撰写论文提供一定参考。当然,本研究也有其局限性:(1)仅以期刊为单位进行学科间参考文献的对比分析,没有具体到期刊刊登的Article或Review量,若能同时收集并分析各学科期刊所刊登Article或Review的具体数量及文后参考文献量,则更能说明问题;(2)仅计算了一年内各刊平均的参考文献量,尚缺乏多年度的对比,不排除部分期刊由于指标变异较大而导致结果的偏差;(3)仅考虑了参考文献的量,没有考虑参考文献的质和新旧程度。期望今后有进一步研究以得出更详尽的结果,为进一步从参考文献角度深入解析现行期刊评价指标的优缺点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尤其希望能为跨学科评价指标的设计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半衰期中位参考文献
真相的力量
注重活动引领 凸显数学本质——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跟踪导练(4)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基于引用半衰期的我国五官学期刊文献老化研究
基于CNKI数据的历史学学科半衰期探究*
直线运动热点与易错点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