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文科教师科研成果不均衡及启示
——基于论文发表的视角

2018-11-28 12:12:38崔彩贤王兵
中国农业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期刊论文农林文科

崔彩贤,王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一、引言

经济学家帕累托在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时间安排与效率进行观察时总结了“二八原则”。[1]他在分析英国人的财富与收益模式时发现,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着人类无法解释的不均衡,数量上的比例大概为20%对应80%。例如在工作中,80%的创新是由20%的人做出的,公司80%的利润由20%的人创造;生活中个人的时间中80%的重要事件是在20%的时间中完成的,而剩余的80%的时间却在做着20%的事情。“二八原则”的适用范围逐步扩散到了各行各业,日常时间管理、企业效益、收入分配等基本符合此定律。“二八原则”提醒人们要想提高工作效率,需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最有效率的时间段,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够在剩余80%的时间中做出更大的努力将成倍提高效率。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任务,是学者们研究与关心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论文数量发表的集中程度与分布趋势。近五年来,我国毕业博士生每年维持在5万名以上,大部分博士在读期间有论文发表的压力,而毕业之后有68%的博士要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工作,这些年轻学者毕业之后马上面临着考核、职称压力,而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是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2]。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新进教师实行预聘制,需要完成一系列科研教学任务才能够到期签长期合同,其中第一条就是要三年内完成并发表至少5篇CSSCI论文。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广为接受的是CSSCI来源期刊(俗称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其中CSSCI来源期刊(2017—2018)共计553种,扩展版200种。北大核心2014版(最近版本)文科期刊700余种。现在各大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院系选任教师、聘期考核、晋升职称、评选优秀教师一般更看重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CSSCI期刊论文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总数基本保持在13万~14万篇之间[3]。而目前虽然国内学者在国际期刊尤其是SSCI和SCI上发表论文数量与日俱增,但在农林类高校文科专业教师中外文期刊论文占全部发文数量不超过5%。随着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以及提升大学排名的需要,大批博士毕业后进入了高校,有CSSCI期刊发表要求的学者与日俱增,而相应CSSCI期刊总数和发表论文的总数量并没有增加,因此发表竞争程度剧增。对于农林高校文科专业而言,在农林高校内部相对于农林水相关专业通常是弱势学科,在其相关的研究学界之中,农林高校的文科学者也是少数,但学校对于文科教师的要求是按照整体研究水平设定的,通常情况下会高于该学科在全国的排名,因此农林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群体的论文发表状况更值得关注。本文以2010—2017年中国知网(CNKI)为获取数据来源,选择9所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学院的教师论文发表情况为样本,分析教师论文发表难度以及趋势。

二、样本与分析

按照农业大学排名*数据来源于校友会2018中国农林类大学排行榜,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农林高校分为三类,分别命名为上游农林高校、中游农林高校和普通农林高校。在三类高校中分别选取东、中、西部农林高校各三所,在中国知网(CNKI)中截取经管学院(商学院)和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发表的CSSCI及CSSCI扩展版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以下简称CSSCI期刊)的数据,以分析各农林高校教师发表论文的集中程度以及变化趋势。随机在东部选取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和天津农学院,中部选取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西部选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这9所农林高校中在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等领域选择经管类学院和其他文科类学院各一个作为样本,在所选学院中对教师岗职工的CSSCI期刊论文发表样本进行分析。

具体的样本选取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在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中,在作者单位栏按照随机选取的样本大学和不同类型的学院模糊检索出该校样本学院的所有教职员工以及学生CSSCI期刊发文数量(包含各个排序作者),第二步在相关高校学院网站截取在岗职工名册,按照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分列全部名单,第三步用SPSS软件针对第一步检索的论文名册与获取的学院职工名册进行比对,删除没有在该院教师名册之中却以该校名义发表论文的硕士博士或者兼职教师,最终获取2010—2017年每年各高校两个不同类型学院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

(一)不同农林高校之间的不均衡

在9所农林高校18个样本学院中,共有专任教师1615名,2010—2017年8年期间,共发表CSSCI期刊论文5273篇,平均每个教师发表3.3篇CSSCI期刊论文。2010年到2017年间,上游农林高校的6个样本学院711人专任教师中,发表CSSCI期刊论文数量在5篇以上的教师,比例为31.8%,论文发表数量排列前20%的教师发表论文总数占所在学校学院样本教师的发表数量比例为42.8%,其经济管理类学院前20%发表论文的教师论文发表总量占全部教师的49.5%,而人文类学院前20%的教师发表论文总量比例在其样本中占29.1%。2010年到2017年间,中游农林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学院与人文社科类两个学院共计509名教师,发表CSSCI期刊论文在5篇以上的共计78人,CSSCI期刊论文发表前20%的老师发表论文总数占全部样本发表数量的63.3%。其经济管理类学院前20%发表CSSCI期刊论文的教师论文总量占全部教师的64.9%,而人文社科类学院前20%的教师发表比例在其样本中占61.1%。2010年到2017年间,普通农林高校三所样本学校两个学院共计395名教师,共发表317篇CSSCI论文,普通农林高校发表CSSCI期刊论文在5篇以上的教师比例为13%,论文发表前20%的教师发表CSSCI期刊论文数量占全部样本的80.2%。其经济管理类学院前20%发表CSSCI期刊论文的教师论文总量占全部教师的81.2%,而文科类学院发表CSSCI期刊论文前20%的教师发表比例在其样本所在学院中占77.4%。如表1所示。

(二)农林高校内部不均衡

可以看出就CSSCI来源与扩展版论文数量而言,上游农林高校文科教师论文的发表集中程度最小,其次为中游农林高校,普通农林高校最高。经济管理类学院论文的集中程度要高于人文社科类学院。

表1 各样本高校2010—2017年论文发表情况

图1 2010—2017年不同层次农林高校前20%作者发文比例图

2010年到2017年各高校人文社科领域集中程度区域稳定。如图1所示上游农林高校的发表论文排名前20%的教师发表论文占所在学院平均比例从2010年的71%降至2017年的39%。而中游农林高校的发文排名前20%的教师发表论文占所在学院的平均比例从2010年的80%降至2017年的76%。普通农林高校的发文排名前20%的教师发表论文占所在学院的平均比例从2010年的86%升至2017年92%。除了上游农林高校,近年来样本中中游农林高校和普通农林高校CSSCI期刊发文数量前20%的教师发文数量稳定在70%以上,多数年份在80%左右。上游农林高校文科教师发表论文集中程度不强,分布更加分散,可能原因在于CSSCI期刊论文对于师资力量强的上游农林学校并不是很高的门槛,在上游农林高校工作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发表能力,参与人数多,而且上游农林高校文科教师博士毕业比例很高,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中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3%,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2%。博士毕业通常意味着进行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多数博士毕业的要求至少发表2篇CSSCI期刊论文,部分学校发表要求更高。因此上游农林高校的文科教师可以更容易跨过CSSCI期刊的发表门槛,发表论文人数和发表论文数量分布更加分散。而对于中游农林高校和普通农林高校而言,文科教师的博士毕业率多数不足50%,毕业学校的排名也不如上游高校。对这些高校的大多数教师来说,CSSCI期刊的发表难度是不小的门槛,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够跨过,从而形成了论文发表更加集中的现象。中游和普通高校的文科教师发表论文符合“二八原则”,即大约20%的教师发表了所在学院教师发表CSSCI期刊论文总数的80%,而对于上游农林高校来讲文科教师发表CSSCI期刊论文集中程度稍弱。

三、原因分析

(一)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不均衡

科研平台是我国高校组织高水平研究、培养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通常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进行构建。科研平台建设反映着学科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大学教学科研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4]。学科层次的高低代表一个学科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的综合能力。有一个好的学科平台,教师便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共用平台,节约成本。比如开展定量研究的学者,可以开展联合调查,共享调研数据。开展农村定性研究的学者也可以共同地在某一村庄进行集中调研,共享关键资源以进入调查地点。因此科研平台对于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的支持,是能够完成高水平论文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国高校发展战略从重点大学制度、“985工程”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到现阶段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一直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能够进入建设序列的高校就可以有更多跨越式发展的机会,而没有进入上述序列的高校只能够靠国家拨款与省级政府支持生存,相对于进入国家支持序列的高校,科研平台要低一些,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要困难一些。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国家重点学科而言,农林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样本中仅上游农林高校有农林经济管理重点一级或二级学科,中游农林高校和普通农林高校没有国家级平台,中游的农林高校文科专业通常可以获得省级的重点学科,普通的农林高校文科专业极少有专业的平台可以使用。国家和地方投入的差异使得不同区域和层次的高校,科研平台差异较大,进而导致了东中西部高校以及不同层次农林高校文科教师高水平论文产出的差异。

基于同行评议的竞争性科研项目分配机制是目前科研经费资助体系中的主要分配机制,被认为是能够有效促进科研产出的项目分配机制。然而,竞争性分配机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科研项目分配的不均衡现象。科研成果丰硕的少数杰出学者在科研项目的申请竞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更容易取得科研经费的支持;而在高额经费的支持下,他们更有条件进一步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产生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5]。科研项目是完成高水平学术论文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科研论文也是科研项目的主要产出形式。各个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中科研项目也存在较大差异。上游农林高校获得同领域绝大多数的国家级项目支持,而中游和普通农林高校文科教师获得的国家级、省级项目支持相对较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每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和在10项之上,而普通农林高校经济管理学院每年仅有1~2项,甚至个别年份没有收获。科研项目数量的巨大差异必然造成中西部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文科教师高水平论文产出上的差异[6]。

(二)科研动力不均衡与后发优势

在我国的农林高校文科专业之中,高水平学术论文在招聘、聘期考核、职称评定、课题结项等各个环节均有重要作用。一个年轻学者初入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院系之中,面临的环境是老中青三代学者不同的生存环境。老一代学者通常情况半数是正高级职称,主持过或者正在主持各种国家级省级课题,但是通过观察发现,多数项目可以采用专著形式或者报告形式结题,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教授们不必要追求论文数量[7]。中年学者大多数评完副高职称,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有一部分研究者如果之前的基础薄弱,会选择多做社会服务领域工作,舍弃需要良好基础的论文写作。副高职称的教师如果还存在着晋升正高职称的希望和规划,在评完副高和计划评正高职称的阶段,通常是学术论文的丰产期,一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的学术积累,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后发优势使得职称评定越来越难,“赶早不赶晚”已经成为这批人的共识,所以有希望评定正高职称的教师学术论文产出是较多的。由于高校岗位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科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就是完成高水平论文和高级别的项目。青年学者在进入高校之后很多采用预聘制方式签约,如果第一个聘期没有完成任务,将要面临解聘风险。青年学者重要的考核指标是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因此动力上青年学者较之其他年龄较大教师更强,学者往往能够迸发出强大的动力来完成并发表高水平论文。

另外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学历与学术基础差异巨大[8]。绝大多数的文科专业发展历史相似,最初的形式都是社会科学部,随着学科的分化,经济管理学院通常第一个独立出来,然后其他的学科都在人文学院,部分发展成熟的学科逐步脱离人文学院。在2005年之前,农林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主要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人才选聘时需要本科硕士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然而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选聘人才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博士毕业,通常要求“211高校”及以上高校博士毕业。极个别高校曾经要求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为“211高校”毕业。后进入高校的年轻教师相对于之前进入高校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在学历、学术基础上都占有优势。而且从名校毕业的博士通常有着更广泛的学术资源和学术训练,通常可以利用博士阶段母校的科研平台,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9]。

由于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论文产出的群体相对集中,要评教授的副教授群体与刚进入高校面临巨大压力的群体构成了发表CSSCI期刊论文的主力,因此各个文科学院的论文发表大约80%集中在20%学者之中。而其他的群体由于各种因素,加之过高的门槛缺乏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动力和机会。

四、结论与启示

农林高校的人文社科领域的教师职位数相对趋于稳定,在论文发表竞争逐步增强的今天,论文发表能力在前20%的教师发表CSSCI期刊论文所占比重稳定在80%左右,实际的分布基本符合“二八原则”。可以说高校教师论文发表数量要求逐年增多,但由于CSSCI期刊论文数量总量保持基本恒定,各农林高校发表CSSCI期刊论文基本趋于稳定。而在农林高校中主要评价指标CSSCI的集中程度日益严重,数量分布不平等增加。各种福利待遇工资地位等均与CSSCI期刊论文数量挂钩,比如某农林高校现在新进教师实施预聘制,给定新进教师各种科研任务,只有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才能够转为有编制的长期聘任制教师,如果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只能够转岗或者解聘,这样造成了新进教师论文发表压力过大。同时,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CSSCI期刊论文的要求成了必不可少的选项,如果想要晋升职称必须有足够数量的CSSCI期刊论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发布的新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文件中规定,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时,欲评定教授职称的副教授除教学任务外,至少需要发表5篇CSSCI期刊论文,欲评定副教授职称的讲师除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至少需要发表3篇CSSCI期刊论文。达到基本条件后,在竞争聘任岗位时,CSSCI期刊论文和课题数量与级别仍是评委们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新进教师以及马上要评定职称的两个群体是农林高校文科教师中发表数量最多的两类群体,这两类教师发表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的教师,因此农林高校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方面会更加集中。

CSSCI论文发表数量前20%的农林高校文科教师高质量论文发表数量逐步上升,数量在增加,因此青年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博士要在农林高校中有立足之地,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新进教师的竞争对象并不是所有教师发表论文的平均值,而是必须达到全部教师发表水平的前20%。由于许多教授、甚至副教授晋升职称之后,在论文发表方面放缓脚步,而主要的发表数量又集中在20%的教师中,如果未能进入所在农林高校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前20%的教师,日后转为长期聘任的岗位以及晋升职称之路将倍加艰辛。统计学可以剥茧抽丝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实质与真相,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农林高校文科教师发表论文集中程度在逐步增加,发表难度日趋严峻。更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个新进教师能否在一个农林高校文科单位中站稳脚跟并能够有长足发展,判断标准并不是其与单位之中的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竞争,而是与发表CSSCI期刊数量在单位前20%的同事竞争,由此如果青年博士学者刚刚毕业,经过3~5年的奋斗仍然不能够达到所在农林高校文科学院论文发表排名前20%,以后的学术之路将更加曲折和艰辛。

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各种层次农林高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论文发表集中程度,无论是在上游农林高校,还是中游农林高校以及普通农林高校,论文发表的集中趋势将基本保持在高位,发表CSSCI期刊论文数量前20%论文的教师将发表所占单位总发表总数量的80%左右论文。因此随着新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进入农林高校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所在单位前20%的竞争之中,此时原有未在前列的在校教师将逐步被排斥在高水平论文发表圈之外,职称晋升的机会更加渺茫,在各校重视科研与项目的今天,这批教师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没有得到重视。这是近些年来各高校扩张的趋势导致的,可能会随着教职满员而稍有缓和。

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对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的要求也各有差异。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条件的要求有所提高,各高校在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更加重视,这就给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一步上升提供了多种选择和途径。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系列为例,凡是能够取得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的教师,可以直接聘为副教授职称。这使得学历经历受限而发表论文有困难的教师可以通过提升教学水平打通上升渠道。同时近年来国家重视农业推广问题,很多农林高校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岗位,部分文科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优势,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技推广,这也能够使得一部分教师有上升通道和空间,使他们在这些领域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农林高校不能仅仅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标准判断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绩效与能力,而且要给文科教师以多样化选择来保证大部分教师都获得向上提升的通道,这既可以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教学和科研竞争力,又可以使高校服务社会人才更加专业化,有效调动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因此科学制定农林高校文科教师的评价标准,可以提升各个群体发展的动力,也是农林高校的发展的重要目标。

猜你喜欢
期刊论文农林文科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 10:58:04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医学期刊论文中常见统计学错误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中国军转民(2017年8期)2017-01-25 14:21:26
孙文科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