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 纲
(安徽省郎溪县建平镇中心小学,安徽郎溪 242100)
小学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些事物的认知还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同时,小学生对于生活中一些事物的认识还不清晰,因此,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以及增加对生活常识的了解,就是科学教师的责任。为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需要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生的发展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而教育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社会的培养和教师的教导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同时,发展核心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够主动去学习,对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因此,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学会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一个章节是“做手电筒”,教师在课堂的前一段时间,可以给学生们讲解手电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让学生对手电筒的组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随后,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组,平均每四名到五名同学为一组,让每一组的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一个手电筒。因为制作一个手电筒模型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只需要制作一个简易的即可。同时,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组的组装过程画出一个简易的组装图。
学生在组装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会不断地探讨,会尝试不同的方法,因此也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合作意识。同时,学生在自身的参与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困难、克服困难,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精神。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学校不能仅仅学习语文、数学等科目,还要了解一些科学和生活常识,增强动手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就需要在科学课堂上实现。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水的重要性——水是一切生物生存下来的前提,水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再把水资源的现状给学生普及,比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等。通过这个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水资源对于植物、动物、人类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介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学教育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基础的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小学科学课堂在其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科学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为以后学生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与生活》这一章节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普及关于“电”的一些基本常识。首先,电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发电需要用大量的资源,因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节约用电,承担起节约用电的责任和义务,做一名节约用电的使者。其次,电虽然很重要,但其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提醒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电器之前要阅读说明书,没有家长的监督,不能随便使用电器等,要增强用电的安全意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有一个章节是“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师通过这个章节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色素和其他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和作用。要特别强调,明理不是目的,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让学生每天都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科学课堂和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活事物的认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不能机械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讲解,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后解决。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一个章节《铁钉生锈了》,首先,给学生实验留有足够的时间,把学生分组,平均每4—5个学生为一组,每组准备两个铁钉,把铁钉分别放入装有少量植物油和水的矿泉水瓶中,放置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让学生观察其变化,并且做记录。其次,教师在讲课之前根据学生做的实验,可以提问学生,“铁生锈了是什么样子的?”“铁钉在什么情况下会生锈?”鼓励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进行推测思考,让学生踊跃回答。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在科学课程和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传统的教师和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就行了,对于其他的科目重视度不够。但在目前情况下,科学课程对学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让学生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提高科学课程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视度。
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以服务于生活为目的,科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讲解科学教材的过程中,要学会灵活运用生活中的知识给学生举例,或者是在讲完某一个章节之后,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动手操作。比如,教师在讲解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做酸奶》这一章节时,在讲解完这一节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同下,自己动手做一杯酸奶,做好之后,让学生带回学校。在讲课时,教师把课本内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相互观察、品尝自己做的酸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做的酸奶稠,而有的同学做出的酸奶比较稀。再者,六年级课本上有一个活动:把鸡蛋壳放在装有白醋的容器中,观察鸡蛋壳的变化。这个小活动没有危险,也不需要其他很特别的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动手做实验。用这种方法,可以加深科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只有把知识和生活相联系,才能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才能让学生对于知识记得更久。
小学科学课程无论是在学生生活中,还是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历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在课本上学的一些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相互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对科学的热爱,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