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

2018-11-28 09:45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8年22期
关键词:致死率毒力毒株

文│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非洲猪瘟(ASF)的特征通常是猪突然死亡,所有年龄和性别都可能受到影响,与同群动物分离饲养的猪,例如有正在哺乳的母猪,由于ASF的传染性相当低,动物可能会幸免。由于猪的生产、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的不同,在猪之间(或猪群间)疾病的传播可能会从几天到几周不等。事实上,ASF虽然具有极高的致死性,但其传染性不如其他一些跨物种动物疫病,如口蹄疫。此外,非洲的一些本地猪种已经对ASF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受力。和家猪亲缘关系近的野猪,会出现相同的临床表现。

与ASFV(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体征具有高度可变性(见表1),这取决于多种因素:病毒致病力、猪的品种、暴露途径、感染剂量和该地区的流行状况。根据其毒力,ASFV分为三个主要类别:高毒力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和低毒力毒株(图1)。ASF的临床表现形式从特急性(非常急)到无症状(不明显)。如图1所示,高毒力的ASFV引发特急性和急性症状,中等毒力毒株引发急性和亚急性的症状。

目前已发现,在疫病流行区(在中、强毒株传播的同时)存在低毒力毒株,感染后临床表现相对温和,有时可表现为亚临床或慢性症状。发病率(即受影响动物的比例)取决于病毒毒株和暴露途径。

表1 不同类型的ASF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

◎图1 非洲猪瘟的临床形式

尽管尚有争论,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从4天到19天不等。临床表现从感染7天之内急性死亡,到持续几周或几个月的慢性感染不等。致死率取决于毒株的毒力,变化范围大。高毒力毒株的致死率可达100%且所有年龄猪易感。慢性型致死率可低于20%,死亡主要发生在妊娠、幼年、有并发症或由于其他原因而抵抗力下降的猪中。由于当地猪对病毒产生抵抗力,在一些流行地区,高毒力非洲猪瘟毒株感染后的存活率也可能较高。

一、特急性

特征是高烧(41~42℃),食欲不振和不活动。1~3天内可能发生突然死亡无任何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临床症状和器官病变都不明显。

◎图2 急性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

二、急性

在4~7天(极少情况下,可长达14天)的潜伏期后,患有急性ASF的动物出现发热40~42℃,食欲不振:动物看起来嗜睡而且虚弱,蜷缩在一起(图2),呼吸频率增加。对于高毒力毒株感染,死亡常发生在6~9天,中等毒力毒株感染死亡通常为11~15天。家养猪的致死率往往接近90%~100%。在野猪和野生家猪中也有同样的现象。急性形式容易与其他疫病相混淆,主要是经典猪瘟、猪丹毒、沙门氏菌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败血症。受感染的猪可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或几种不同比例的临床症状:在耳朵、腹部和/或后腿出现青紫区和出血点(斑点状或片状)(图2);眼和鼻的分泌物;胸部、腹部、会阴、尾巴和腿部皮肤发红(图2);便秘或腹泻,可能从黏液到血液(黑便);呕吐;妊娠母猪在孕期各个阶段流产;鼻子/口腔的血液泡沫和眼睛的分泌物(图4);尾部周围的区域可能被带血的粪便污染(图2)。

由于皮肤较深和毛发较浓密,皮肤上的颜色变化和出血很容易就被忽视。深色皮肤的猪品种也是如此。

尽管可以观察到外部临床症状,但死于急性ASF猪的尸体也可能表观身体状况良好,最明显的剖检病变是:淋巴结(特别是胃肠和肾)增大、水肿以及整个淋巴结出血,形态类似于血块;脾脏增大、脆化,圆形边缘变深红色甚至黑色;以及在肾脏包膜上的瘀点(斑点状出血)。

◎图3 急性非洲猪瘟的出血性病变

◎图4 急性非洲猪瘟的进一步病变

◎图5 感染急性非洲猪瘟的特征性剖检病变和临床表现

剖检通常显示以下几种情况:皮下出血;过量液体存在于心脏(具有淡黄色流体的心包积水)和体腔(水肿、腹水)(图4);心脏表面(心外膜)、膀胱和肾脏(皮层和肾盂)的出血点(图3);肺可能出现充血和瘀点,气管和支气管有泡沫,严重肺泡和间质性肺水肿(图4);瘀点、瘀斑(较大的出血),胃、小肠和大肠中过量的凝血(图3);肝充血和胆囊出血。

在东欧,受感染的欧洲野猪,尽管由于厚重且深色的皮毛,导致眼观可见的症状不太明显,但仍表现出同样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图5)。

三、亚急性

亚急性型ASF是由中等毒力的毒株引起的,可能发生在流行地区。猪通常在7~20天内死亡,致死率从30%到70%不等。幸存的猪可能在一个月后恢复。临床症状与急性型观察到的临床症状相似(虽然通常较不强烈),除较为明显的血管病变,主要是出血和水肿。常见不同程度的发烧,伴随着消沉和食欲不振。行走时可能会出现疼痛,关节通常会因积液和纤维化而肿胀。可能有呼吸困难和肺炎的迹象。妊娠母猪可能流产。浆液性心包炎(心脏周围液体充盈)经常发展成更严重的纤维素性心包炎。

四、慢性

慢性非洲猪瘟通常死亡率低于30%。长期存在ASFV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安哥拉,已有该类型的报道。慢性形态或源于自然致弱的病毒,或疑似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伊比利亚半岛失败的弱毒疫苗田间试验。临床症状为感染后14~21天开始轻度发烧,伴随轻度呼吸困难和中度至重度关节肿胀。通常还出现皮肤红斑,凸起、坏死。剖检显示肺部伴干酪样坏死(有时伴有局部钙化)的肺炎、纤维性心包炎;以及淋巴结(主要是纵隔淋巴结)肿大及局部出血(图7)。(注:本文节选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动物生产及卫生手册》)

猜你喜欢
致死率毒力毒株
低毒高效空仓烟雾杀虫技术应用探究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台湾致死率升至5.2%
申嗪霉素和咪唑菌酮复配对几种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pLVPK毒力质粒的分布及与耐药的关系
29种毒力基因在91株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中的分布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流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