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安理工大学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西安 710048)
无线激光通信中捕获、对准和跟踪(acquisition,pointing and tracking,APT)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军事和商业中。在无线激光通信系统中,APT技术是成功建立并持续保持通信链路的关键[1-2]。因此,研究无线激光通信系统中的APT技术意义重大。APT技术是一种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其主要任务就是自动、有效、快速的建立激光通信链路,并且维持通信链路的长久、持续以及稳定。APT系统由捕获机构、精跟踪机构、光学机构、探测器以及伺服控制机构组成。
在实际的激光通信系统设计中,通常APT系统需要将捕获阶段的探测单元设计为大视场,跟踪阶段的伺服控制单元设计为高带宽、高精度。目前,相关研究机构通常使用的策略是将工作过程划分成粗跟踪和精跟踪两个阶段。粗跟踪部分一般采用较大视场角的探测设备,负责对入射激光信标光进行捕获,进而引入精跟踪视场,对出射光束进行低精度指向。精跟踪部分的工作则是在粗跟踪部分工作完成之后,其任务是进一步减小系统的跟踪残差,缩小光束的抖动范围。
2005年,艾勇等[3]在APT技术方面完成脱离计算机下的独立DSP板控制复合轴伺服系统,并完成空间目标自动扫描搜索与跟踪试验,跟踪精度可达到1 μrad,跟踪带宽可达200 Hz。2010年,佟首峰等[4]针对四象限探测器的特点,使用两级增益放大、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振镜,完成光斑实时检测与跟踪,跟踪精度为2.1 μrad。2016年,董冉等[5]为了解决自由空间光通信对APT系统的高精度高带宽要求,设计研制了一种精跟踪系统。该系统以高帧频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相机为探测机构,以音圈电机驱动的FSM(fast steering mirror)为执行机构,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和运算。进行了通信距离为2 km的激光通信实验,结果表明,粗、精跟踪系统联合能将光斑偏移量的标准差稳定在6 μrad以内。2016年,赵馨等[6]对APT系统的组成原理、系统设计、工程实现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室内模拟实验及野外演示验证实验,室内模拟实验跟踪精度达到2~3 μrad,野外双端动态演示实验在飞艇与船舶间进行,跟踪精度可达5~25 μrad。
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PC机的精跟踪系统,实现对远场光斑地实时跟踪,采用有效的数字式控制器来对系统进行调节控制,通过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来抑制噪声的干扰。最后,采用该系统进行了5.2 km的光斑跟踪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空间光通信APT跟踪结构如图1所示,硬件结构可分为探测单元、控制单元、执行单元、辅助通信单元4个部分。探测单元采用的是维视图像公司的MV-EM200型CCD相机,其最大分辨率为1 600×1 200,有效像素为200万,像素尺寸为2.2 μm×2.2 μm,帧频最高可达10帧/秒,该工业相机具有高分辨率、高清晰度、色彩还原好、低噪声等优点。控制单元为两台PC机,控制单元是整个精跟踪系统的大脑,调节、控制着整个系统的工作运转。一般采用快速倾斜镜或者伺服电机作为系统执行单元,由于本系统在整体设计上需要用执行单元带动光学系统进行俯仰方向和方位方向上的偏转,故选用伺服电机作为系统的执行单元。本系统执行单元采用的是高精度二维瞄准云台,其机械摆角在方位方向为±360度,俯仰方向为±60度,角度分辨率为0.001度。辅助通信单元的作用就是将一端采集到的误差数据通过射频通信的方式传输给另一端,以实现系统的闭环跟踪控制,辅助通信单元采用的是正点原子公司的ATK-SIM800C射频通信模块。
激光束从发射端经发射天线发射出去,聚焦在接收端的标靶上。由CCD探测接收图像,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光斑检测算法,进行光斑检测,提取误差信号,将误差信号通过射频通信单元反馈给控制单元,驱动二维云台进行调整,如此反复循环,以使光斑图像始终保持在CCD视场的特定区域内,达到跟踪对准的目的。
图1 光斑跟踪实验系统
在本系统中,伺服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有中枢控制计算机、数字式控制器、伺服驱动机构、反馈控制机构以及伺服电机等部分。本系统中使用的伺服电动机是永磁式交流伺服电机。编码器在装配上与伺服电机的转轴同轴连接,用于实时地检测伺服电机的转动位置。精跟踪探测器用来探测光束的传输方向,进而得到系统的反馈误差信号,对系统进行闭环控制。
伺服控制系统通常要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快速响应的特点,但要满足这些要求,一般又不能面面俱到。一般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地补偿、校正以及调节,使整个伺服系统具备优良的动、静态特性。目前在这方面,采用数字控制的方法是最常见的,同时该方法也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因此,在本系统中通过数字式控制器来对伺服电机在方位方向和俯仰方向上的转动进行调节、控制,以使转台伺服系统在运转上拥有较好的精确度、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数字式控制器的本质是数学算法,是将伺服电机的控制算法通过计算机语言编写进控制软件中,进而通过操作控制软件来达到对伺服电机精确、稳定控制的目的。目前在伺服电机控制中,大多采用的是PID算法作为系统的数字式控制器。PID算法控制有着计算简单、调整方便的优点,也因此一直被各个研究机构广泛应用着。当被控对象结构、性能、参数等不明确,或者数学模型的表达式不能确定时,此时通过PID控制技术来确定系统控制器的结构与参数最为方便。
在本系统中,为了实现无静差,在前向通路设置积分环节。由于系统输入的高频噪声较大,且系统跟踪的光束漂移变化速率较慢,故在控制器中不引入微分环节。系统最终选择PI算法作为数字式控制器对伺服电机的控制进行调。
计算机是一种采样控制系统,系统根据采样时刻输入与给定之间的差值进行控制。故将模拟PI算法进行离散化设计[7],离散化公式如下:
(1)
式中,T为采样周期,Kp为比例系数,Ti为积分时间常数。
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式控制器设计时,还需要进行数据输入、输出及计算的工作,这些步骤都需要损耗一定时间,这样就会造成控制算法的控制作用出现延迟的问题。因此,必须对传统PI算法进行改进。本数字式控制器采用变速积分算法对系统的控制进行优化。
设置一个系数f[e(k)],它是e(k)的一个函数,该函数的表达式如公式(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