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5)
随着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呈现了增速放缓、总量增加的局面,经济发展趋向平衡化和合理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推动力正逐步减弱,供给侧改革成为时代主旋律。
1.体育经济的界定
体育经济发展与整体经济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整体经济环境形势良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品位会逐步提高,进而对体育产品或者服务有更深层次的需求,人们的消费活动会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蔡琦[1]认为体育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全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发展方向,同时指出我国大部分体育官员过分注重体育设施空间的规划,发展方向为规模化、粗放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体育设施资源的浪费,阻碍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乔俊峰和陈字旺[2]指出,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可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以及增长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合理运用到资源需求旺盛的产业中。另外,为一些中端体育消费服务行业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技术,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提升体育经济服务质量。周军华[3]研究了近代体育经济发展历史,讨论了近代体育用品的制造与销售,体育广告以及体育场馆建设对体育经济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体育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供给侧理论的起源
对供给侧的研究起源于19 世纪的萨伊定律,开启了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序幕,这也是供给侧研究的雏形。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成型的供给学派开始流行,并着重强调生产与供给的关系。此时供给学派认为在适当情况下优化供给可进一步增加投资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其主张削减税收,刺激投资,在强调市场对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4]。供给学派强调市场的重要性,认为市场对经济起主导作用,政府应采取措施减少开支,并提升居民的投资能力。我国学者于20 世纪80 年代在研究供给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供给管理的范畴,在强调市场重要地位的同时也研究了政府行为对供给侧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优化供给结构,进而提升有效供给机制。
3.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全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国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逐步淘汰和摒弃过去以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为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高品质需求,供给侧改革将更注重产品质量,并以此作为市场的“准绳”。我国将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淘汰低产出、高能耗以及高污染的产能,节约资源并且保护环境,进而将精力逐步转移到质量高、能耗低以及无污染的新兴产业中。从政府层面而言,国家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供给侧改革与创新。供给侧改革的提出预示着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将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着眼点。供给侧改革主要侧重经济结构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促使要素实现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出要素的潜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矫正要素扭曲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1.我国体育经济整体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相关的消费理念也由传统的物质需求向多样化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体育消费,因此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5]。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我国举行的国际化大型体育赛事越来越多。这些赛事促进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为我国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也存在着问题,如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仅占GDP的1.23%,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今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体育市场发育不完善,也就造成了我国体育经济整体水平较低,体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局面。我国体育经济产业化水平较为落后,与我国如今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相符,因此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6]。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在短期内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在2008年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据资料显示,我国政府投入2 800亿元用于城市交通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130亿元进行运动场馆的建设,投入3 000亿元投入体育设施、能源、电信以及旅游等方面的建设,接待了来自204个国家超过11 000多名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中国风”吹遍全世界,让世界了解了我国。因此,体育经济不仅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无形之中传播了中华民族文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潜在动力。
2.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现状
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体育产品种类繁多,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我国生产的体育产品主要包括运动服装、竞技球类、休闲球类、健身器材、渔具装备和教学科研器材等。目前来看,民用的体育用品基本全方面涵盖,款式种类繁多,并且质量较好,激发了人们锻炼身体以及体育消费的欲望[7]。但对于一些专业要求较高的军工体育大型体育用品,由于零部件科技含量高,对生产加工车床要求较高,甚至涉及到军事机密。目前,我国尚缺少自主研发能力,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军工体育用品仍有所欠缺。
随着我国居民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层次逐步提高,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数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数量由2012年的894家,逐年递增,到2016年数量增至1 476家。受劳动力分布及地域影响,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城市,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运动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中山以及浙江海宁,运动鞋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建莆田和广东东莞等地。
3.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强身健体都有着较高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先进健身理念不断传入我国,加之我国健身娱乐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投入到健身娱乐行业中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健身娱乐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了21.71万人,创造了152.24亿元的收入,2015年,健身娱乐的从业人员达到了32.33万人,创造了203.45亿元的收入[8]。可见我国体育健身娱乐行业市场潜力巨大,这是由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的。
4.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现阶段,我国体育人才主要是体育类专业高校培养和体育专业队培养两个方式。高校培养具有一定优势,保证了我国体育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但对于体育人才来说,高校培养运动员的专业竞争力仍无法与专业队培养的体育人才相比,大多数体育人才资源都集中在专业队中,这就造成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以理论培养为主,从而缺少比赛锻炼。
体育专业队人才培养与高校培养相反,由于资源充足,体育专业队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实践培养,但缺少相应的理论学习,这就造成了重实践,轻理论的局面。高校和专业队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反映出我国现阶段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着重探讨如何对二者进行融合,确保协同发展,尽可能提高体育人才的各方面专业素质[9]。
1.体育场地规划日趋合理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我国共有169.46万个体育场地,总面积为39.82亿平方米,而2013年我国总人口数为13.64亿人,由此可知,我国人均场地使用面积仅为2.90平方米,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体育场地的需求,且严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人均面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体育需求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去体育场馆进行体育活动,但现实情况却是体育设施及场地不能完全满足民众的需求,因此,体育场地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大型体育场地的合理规划对体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不断优化运营模式来提高体育馆的运营能力,进而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有6 000余个,大部分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政府不断开发其商业价值,进而发挥其更多的功能。例如国家体育馆“鸟巢”,就是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成功案例之一。其不仅满足了我国举办奥运会的需求,同时充分展现出其附带价值,国家和政府不断地挖掘其商业价值,出售门票,供游人参观。举办演唱会、音乐会,可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鸟巢”可容纳10万人,因此在“鸟巢”举办一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当地大部分民众的生活娱乐需求,同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10]。由此可见,从供给侧角度审视体育馆的建设应确保兼顾体育服务功能和坚持公益属性,在满足自身属性的前提下,应充分体现出其商业价值。遵循市场规律充分挖掘场馆资源,进而提高体育经济的发展,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进步,这体现了体育经济与供给侧的有效结合。
2.体育经济资本投入快速增加
体育经济取得了快速高效的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如今阿里入股恒大足球,贵人鸟结盟虎扑体育等,大大促进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体育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逐步增强,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许多优秀民企如万达集团,正逐步打造集影视、体育休闲、主题乐园为一体的商业模式。体育经济凭借巨大的潜力,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人们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逐步扩大,如购买体育健身器材、体育杂志、观看体育赛事、参加体育健身等,这些消费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需求就有供给,各方也投入大量资本发展体育产业,来满足人们对体育文化以及活动的需求。
3.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进一步融合
体育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其他行业的融合。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体育产品创意设计和开发,并加大体育产品衍生品的设计和研发力度。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完善体育产业的科研体系,加大研发力度,进而提高我国体育产品质量[11]。
运动服装产业在我国体育产业中占据了较大份额,以2015年为例,我国体育以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增加值构成中,体育用品以及服装鞋帽占据了整个体育产业的70.01%。从目前我国体育相关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来看,运动服装产业仍然占据了支配地位。安踏在运动服装企业中具有代表性,2015年营业收入为89.21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22.50%,比2013年增长了63.00%,毛利达到了40.24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2.50%,比2013年增长了55.00%。
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可以相互促进发展,2014年8月9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应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加强竞赛表演以及开发休闲健身旅游活动等,在适当条件下引导体育运动场所为游客提供体育旅游活动,进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1.无效供给普遍
无效供给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价格不合理,导致消费者有效需求减少。很多体育产品厂商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而将产品价格定的过高,超过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由此会造成体育产品过剩,造成资源浪费,不能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以赛马项目为例,为迎合高端人士消费的需求,与赛马项目有关的各项体育设施或者产品服务定价过高,普通消费者难以参与其中,也就不能形成购买力。第二,产品同质化严重。我国大部分体育产品或者体育设施存在重复建设、质量低下的现象,体育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设施由于质量以及管理落后,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致于浪费严重,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第三,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有些不法厂家受利益的驱使,违法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体育经济戴上了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缺乏优质品牌的帽子,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另外,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也是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效解决无效供给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2.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体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质量、名牌产品短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服务也就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我国体育产品以及体育服务质量普遍偏低,并不能满足民众对高端体育服务或者产品的需求,满足不了民众高端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虽然我国也不断举办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其精彩程度也不断提升,但整体来看民众对这些赛事并不喜爱。由于现在信息技术发达,民众只要打开电视或电脑就可随时观看精彩的比赛。民众接收到高级别比赛越多,对我国国内举行的比赛也就越挑剔,也就失去了观赏的兴趣,而且我国举办的体育赛事质量仍不能和国外比赛相比。第二,体育品牌缺乏创新,缺乏竞争力。纵然我国也有一些口碑不错的体育品牌,甚至有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地位,但国内体育品牌与国外品牌相比,各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如产品无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第三,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是体育产业有效供给的前提。但目前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低端的体育制造业仍为主流。
3.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存在弊端
体育专业人才不仅包括专业的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同时也包括引导和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体育和文化培育的双重结合。现阶段我国对体育竞技人才的文化教育不够重视,一味地提高体育专业素质,忽略了文化教育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体育竞技人才的“营养不良”,高分低能也成了普遍现象。我国体育专业人才要求的是德育和文化教育协同发展,唯有二者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才可称之为体育专业人才,但如今的体育教育体制仍有上升的空间,普遍看来体育专业人才的教育水平远跟不上国家要求的教育水平,因此,文化水平制约了大多数体育人才的上升空间。
现阶段我国体育人才供给不足,且人才质量也不能完全满足体育市场发展的要求。另外,我国体育人才密度较低,在一些体育服务市场尤为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对于一些新兴的体育产业如电子竞技、网络体育以及最近较为流行的体育漫画产业,人才缺乏更为严重,现存的体育人才之中也出现了老龄化、知识陈旧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因此,体育专业人才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1. 减少无效供给
无效供给反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健全,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第一,要改变体育企业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创新。创新使得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要从管理理念以及科学技术上注重创新,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新技术、新理念改变之前粗放的发展模式。第二,体育企业要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合理规范体育企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规范体育企业发展,保持体育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第三,提高产品的差异性。现阶段我国体育产品千篇一律,差异性很小,因此,若能体现体育产品的质量以及差异性就可以在众多体育产品中脱颖而出,进而快速占领市场,为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第四,从国家层面完善体育经济法律法规。体育市场的发展需要竞争,唯有竞争才可以提高企业的活力,促使体育企业不断提高自身创造力。因此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为体育企业市场提供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2.增加有效供给
有效供给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体育经济的发展。因此,增加供给侧的有效供给意义重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完善质量监督与管理。这是形成有效供给的保障,供给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与管理的力度,监督与管理力度大,就可减少很多无效供给,并且可确保供给质量,使供给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供给不仅要确保使用价值,同时还要确保体育产品或者服务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第二,加强体育品牌的培育。品牌就是企业的第二生命,同时品牌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很多时候品牌价值会大于产品价值,目前来看我国体育产品中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较少,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体育品牌的培育,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创新,赢得品牌口碑。在对品牌培育过程中要确保质量为上,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尽力推广体育品牌。第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应提供良好的政策保证,企业方面加大投入创新力度,增强市场活力。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并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3.改进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制
在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人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充分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国家层面:国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体育专业人才才能的施展提供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体育人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为国家政策或者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政府要为体育人才的晋升制定公平合理的竞争制度,确保体育人才在公平的环境中发挥出自身才能。另外,政府也应给予体育人才充分的物质保障,在体育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政府应提供或指导企业为体育人才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如给予适当的住房补贴、交通补助等。二是高校层面:高校是培育体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由于体育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而高校在对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两者的紧密结合,甚至在有些时候实践课程要多于理论课程,为全面均衡促进体育人才的发展,高校可以与体育专业队进行合作,增加高校体育人才的实践机会。三是企业层面:体育企业对体育人才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企业首先要给予体育人才足够的重视,并为其提供公平的发展平台以及适合创新的工作环境,鼓励体育人才参与到企业战略决策中。另外,体育企业应给予体育人才足够的决策支持,使体育人才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琦.“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J].中国商论,2017,(28):51-52.
[2] 乔俊峰,陈字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5.
[3] 周军华.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研究——评《体育经济热点问题研究》[J].新闻战线,2017,(19):137.
[4] 陆克珠.研究当代中国体育经济中的经济伦理[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1-96.
[5] 岳立,严珺文.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国际借鉴与路径探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7,(10):94-97.
[6] 沈克印,吕万刚.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诉求与实施策略:基于资源要素的视角[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6):1-7.
[7] 孙宁丽,刘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思路[J].运动,2017,(11):130-131.
[8] 李博.“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2):52-58.
[9] 贾康,徐林,李万寿,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经济研究参考,2014,(1):35-56.
[10] 贾康.供给侧改革及相关基本学理的认识框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8.
[11] 黄河.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西南地区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研究[A]. “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北京: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12] 邱海峰.供给侧改革不是重启“计划经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