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萍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值得学生借鉴、积累的语言价值非常丰富。但我们无需面面俱到,而只需在遵循学生认知需要的基础上,选择最具有典型价值的资源展开教学,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课一得的教学效益。《石榴》一文是苏教版三上教材中的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本,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扎实灵动的修辞手法,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为展现石榴的特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围绕着“拟人”手法聚焦一点展开教学。
任何一种教学价值点的教学,都不该是教师一厢情愿地选择,而应该是在文本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向文本内核,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感知,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才能在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引领学生内在意识地发展与思考。
如在教学《石榴》一文第三自然段中,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文字,并圈画出自己认为最生动、最喜欢的语句,简要做好批注。在交流中,很多学生都关注到了语段中运用拟人手法的语句,并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喜欢这些语句的原因。教师则相机引领学生说出,这些语句中究竟哪些彰显了拟人的特点。交流中,学生紧扣课文中“高兴地笑了”“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等描写,深切地感受到石榴成熟之后果皮裂开的样子,并抓住“急切地”“向外张望”“报告成熟的喜讯”等语句,感受人们内心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紧接着,教师就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魅力。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生硬地直接要求学生进行拟人手法的学习,而是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在自主性朗读课文中寻找自己最为感兴趣的内容,真正体悟作者内在的认知情怀,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认知体验,在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方向。
在明确阅读教学的教学价值之后,教师就应该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对相关价值点的体悟与品析上。一般来说,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品析某一具体写法的精妙,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首先是诵读,在诵读中进行深度地品析鉴赏;其次是玩味,能够紧扣表达拟人的一些关键性词语进行现象,再现画面;最后,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方式引领学生在辨析中感知拟人手法所形成的独特魅力。
如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个人自读、小组齐读等多种形式,感受拟人手法所带来的那种亲切感和生动感,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成熟之后的石榴所形成的表达空间;其次,教师则紧扣课文中的核心词语,如“高兴地笑了”“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等引导学生展开合理化地想象,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石榴成熟之后的样子和形态,深化对拟人化语言的感知与理解;最后,教师将拟人化的手法进行了改写,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拟人手法给予读者形成的强烈的画面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借助诵读、玩味和对比等鲜活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潜入到拟人手法的过程之中,为引领学生更好地深入到文本深处,尤其是拟人手法的深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思考。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以致用,即将课堂内所学习到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语用实践的过程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更好地厘清写作方法的本质,并为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实践。
如在教学了《石榴》之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水果——桔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首先,让学生先从整体性视角进行观察,想象完整的桔子是一种怎样的状态?然后,教师剥去桔子的外皮,观察桔瓣抱团在一起的状态;紧接着,教师又从中抠出一瓣来,既让学生单独地观察一瓣桔子的外形,同时进行品尝来感知桔子的味道。在这样的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看看、摸摸、尝尝的方式对桔子进行了深入地感知;随后,教师为学生设置了练笔单:可爱的桔子娃娃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从整体上看,__________;剥开了它的外衣之后,________________;抠出一个桔子瓣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要求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习的“拟人”手法展开描写,让学生尝试以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成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抓住了桔子与石榴在外形上的共同点,巧妙地运用类比迁移的方式实现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效联系,实现了从读到写之间的转化。通过教师多种形式对指导观察,为灵活而充分对运用拟人手法奠定了基础。
阅读教学需要对学生展开扎实的训练,但这种训练绝不是蜻蜓点水地面面俱到,而是要针对教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认知需要展开教学,确定某一种具体的教学价值点,引领学生经历探寻、品味和运用的思维过程,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认知更好地推向文本的更深处,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更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