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萍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规定了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国民教育始终,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分学段、一体化、有序推进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并不理想,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粗略地探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教师过于主导,忽略了优秀文化的有效渗透“引导”并不意味着“主导”“包办”,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引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师生间的对话也应是平等的。纵观我们的课堂仍存在这样的误区,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去代替学生思考,固定学生的思维模式等,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诸如: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我们知道它背后的精髓文化在于这个故事的寓言道理,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这个道理。但是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让小学生简单的回答层面问题,对于内涵则自己说让学生记录。诸如:寓言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拔苗呢?学生回答到“因为他想帮助禾苗成长。”之后教师接着问“那么这个故事告诫了我们什么?”学生开始沉默。一分钟之后,教师有点着急,直接说出了答案,并让学生记下来寓言的寓意。这样,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主导,忽略了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体会,失去了文化的渗透意义。
(二)教师片面追求成绩,使得优秀文化呈现表明现象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小学教育一直存在小升初、期中、期末、季度、月考等现象,并且对学生成绩进行排队,以学生的成绩来决定教师是否优秀。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纷纷开始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追求,从而采取系列“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文本感悟、体验、生字、好的段落等,一切为了成绩来开展教学活动。如:笔者对某个市区成绩最优秀的教师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依靠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的方式来完成学生成绩的提升,片面的追求成绩进而导致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厌倦,同时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自我思考和体验,限制了学生自我思维的发展,进而也就使得优秀文化呈现出表明现象,学生感受不到其发扬精神和传承韵味。
(一)社会因素社会大的背景主要是以考试制度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定,从某个方面来说已经规约了教师的教学。社会上“小升初”的选拔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语文作为主科,在考试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对此,教师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教学中也会为了学生升初中做准备,一切围绕考试制度来进行教学,从而使得教师教学过于死板,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和发展。而过于依赖考试制度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视野相对变的狭隘,会使教师无法把握住教学活动的丰富内涵,而只当教学过程是通过告诉与被告诉的方式形成的简单的知识授受行为。作为一种理性工具,传统文化的渗透已弱势,更多衍生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功利性追求。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施展自我的一个大的平台,担负的是对教师工作的安排,是考核教师的主要责任人。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以及自我发展很受学校的影响,即: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学校制定的学校教学目标很多时候干预和束缚了教师教学。尤其,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不少“快餐学校”,所谓“快餐学校”实际是为了追求成绩,学校让老师、学生形成的一种快速生成,其原则是怎样能够出成绩,怎样能够让学生多掌握知识就采取什么样的教学,不再去考虑学生其他方面,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不断改革的情况下,教师将重点都放在了抓成绩上,更多的开始移植和模仿其他有成绩的教师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从而失去对特色教学的探究和挖掘。
(三)教师因素从目前的教育教学发展进程来看,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教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制度化的教学惯习遮蔽了,这一缺失又反过来侵烛了教师的本来教学,对于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学改革的深化起着阻碍作用。从这个层面看,制度化的教学体系是导致教师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加之保守文化传统对个性的压抑、群体本位的价值观对个性的忽视、身份的不断变更对教师个性生成的妨碍,以及教师自身个性凸显主观意识的缺乏,如一味抱守成规、依赖于教法、教参等,导致了现实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个性的严重丧失。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本身内容融合的是传统文化知识,其教学的目标也在于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文化的真谛,提升自我的修养和技能。小学语文篇章中不少内容都是直接性的展示传统文化的,作为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有意识的去渗透,同时不断的整合、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认知更多的知识,根本性的充实自己,才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生质量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夏家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 冯世明.小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指导方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