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轶群
叙述,是一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出来,让人具体了解一件事情的表达方法。在文学艺术中,最常应用的事物表达方法,就是叙述的表达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叙述事物。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很多小学生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只会用一种简单的形容词来叙述事物。比如他们说喜欢一件事物的时候,只会说:“很喜欢,非常喜欢,太喜欢了!”学生的这种叙述方法,不能让人感受到事物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量化事物的方法来叙事。
比如以教师引导学生描述日本NHK纪录片《转动历史的时刻》很长为例。学生表示:“这部电视剧很长!他说了很多关于日本的历史!这些历史都好好看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剧到底有多长?用什么标准衡量它的长短?它与什么事物比表现了它很长?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重新开始描述:“这个历史记录节目共有355集,它总共播出了9年。日本的纪录片普遍都只有十几集或几十集,超过一百集的纪录片都是很少见的,但是它却拍了整整三百多集。为了怕观众看着烦,这个纪录片以20多集为一集,每一季会更换片头片尾、更换播放设施、更新背景音乐、更新字幕等。”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了,如果要叙述一件事情的性状、程度,不能只是用“很”、“多”等不确定的词汇来叙述。学生应当把事情的性状分类,应用数量来描述事物的每个性状,并且通过数量对比来说明它这一状态的独特之处。
部分学生在叙述事物的时候,通常没有想过用数量来说明一件事物的性状,导致学生的描述既不生动、也不具体,从而没有任何的感染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叙述事物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字的方法描述事物,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可量化。
部分学生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不断的应用抽象的方法说明一件事情的概念,或者只会用笼统的语言说明一件事情。因为这些学生不懂得把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应用强化事物体验的方法来叙事,所以导致叙事的语言不动人、不具体。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举例子的方法来叙事。
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完《游子吟》这首诗,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例。一名学生能表示到这首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误导,做母亲的如果要让生活过得好,就应该为自己生活,找自己的兴趣而好,而不应当时时刻刻围绕着子女转,如果父母以这样的态度对子女,子女的心态很难独立,而父母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乐趣等。当学生说完这段话以后,教师问学生:“说完了?”学生表示说完了。教师表示,听上去是很有道理的,可是能不能用一个具体的例证说明自己的道理呢?其他的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建议很合理。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举出一个例子:“我妈妈以前总是担心我衣服穿得不够,每次天一冷,他就看着我发愁,要我多穿衣服。我对她说,我不冷,她不听!还有一次,她强行要我加衣服,结果把我捂出病来了。后来我很认真的对妈妈说,‘我不傻,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天如果冷了,我会马上把厚衣服穿起来的,如果找不到厚衣服,一定告诉妈妈您。’妈妈听了我的话,就暂时放下心来,后来当她知道我确实会自己照顾自己时,她可高兴了,她说,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可以放心做其他的事了。”因为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听到这一段话后,表示很有感触,这段话让他的理论也有说服力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说理论,还要学会应用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自己的理论,学生举出的案例必须生活化、典型化,让人一听心里就有感触,产生共鸣。当学生学会应用举例子的方法描述事情时,他们就能把事情描述得更生动。
部分学生在叙述事情的时候缺乏逻辑性,导致叙事的时候,框架结构颠三倒四,他人不能理解学生要叙述的事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逻辑化的方式来叙事,加强叙事的条理性。
以一名学生说明央视台播出的《面条之路》很有科普性为例,刚开始学生的描述颠三倒四的。教师要求学生在叙述事物以找到一条叙述事物的线索,让人明白学生以一条什么线索在叙事。经过教师的引导以后,学生叙述为:“观众从第一集可以看到面条最初的起源及最初的制作方法;在往后数集中可以看到面条传播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后,制作技术的演变;最后一集,观众可以看到面条传播的现状与它对美食文化的影响。”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了在叙述事物的时候,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要找到一条叙述的条理,有逻辑的叙述。比如学生可以应用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等线索来理顺叙述框架,使叙述线索变得清晰。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到一条叙述的线索,通过推进线索来叙事。小学生至少要掌握这样一条简单的叙事逻辑,这是他们必须掌握的语文应用技能。当学生夯实了语文基础以后,才可尝试学习多线索叙事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用数量化的方式、用举例子的方式、用描述一条有逻辑关联的线索来叙事。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叙述的技巧以后,就提高了叙事的直观性、生动性、条理性,从而能提高叙述事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