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菊
露丝·苯尼迪克特是上个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位女性美国人类学家之一。师从于著名的人类学家博阿斯门下,凭借《论北美洲守护神领的观念》一文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从那时起,她就开始对北美印第安部落文化进行广泛观察以及深入比较,对于地处同一范畴但是却又有着不同文化类型的部落给予了深刻关注,这也为她《文化模式》一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化模式》向来被学界视作是苯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也被视作本世纪关于文化问题讨论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全书一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题为“习俗的科学”,作者指出人类目前所存有的所有的本性是由文化以及社会习俗所塑造的而不是靠生物进化演变而来的,由此旗帜鲜明的对所谓“生物文化遗传”给予了反驳;第二章题为:“文化差异,”在此作者提出了“文化差异”是由文化选择的结果,反对生物学上的那种纯文化差异说;第三章题为 “文化整合”,作者指出人类在选择了适合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后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整合为我们今天所关注与研究的文化模式的,反对分离的个体研究,强调整体研究的重要性;在第四、五、六这三章里作者用新墨西哥的普布韦落人、多布以及美洲西海岸这三个不同的原始部落的不同文化类型进行了整体分析;第七章标题为“社会的本质”,在这一章里作者着重论述了整个社会在文化整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强调个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天生对立、不适应以及努力适应的关系;在第八章中作者提出在文化发展以及变迁的过程总会出现这些不适应的个体,我们应该对这些个体给予宽容以及理解而不是一味的对其进行排斥,只有这样文化才可以不断地吸收进新的东西,以此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
《文化模式》一书之所以从1935年出版至今,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还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除了作者自身在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异己文化的态度,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包容同情以及理解之外,其研究特点也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学者在进行文化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时值得借鉴的。具体来说其研究特点可以分为三点:即整体研究观、对比研究观以及文化相对研究观。
整体观、整体思想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人类朴素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指出“思想的本质都在于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在《文化模式》一书中作者指出“整体并非是其所有部分的组合,而是那些部分的独特的排列和内在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一种实体的结果。”她反对把文化进行“原子式”的割裂分析,认为这样会失去研究文化的意义。故本节笔者主要依据作者对第五章多布内容为例,对其整体研究观进行论述。
多布位于当特尔卡斯托群岛,多布人是美拉尼西亚西北地区最南端的部族之一,此地耕地以及鱼类资源都十分贫乏,因此即使是在最鼎盛时期,当地人口也只有二十四五人,这是作者对多布这一文化区具象因素的论述,紧接着作者对多布人的社会组织、仪式观、宗教观以及其对待经济、婚姻、生死态度等非具象因素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分析,最终发现了多布人之所以会养成背信弃义,重视金钱权益等价值观的原因。多布人以其阴险奸诈的性格而被邻近岛屿民众所唾弃,这份奸诈主要来源于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而正是这种社会组织助长了其恶意,并使其最终成为多布人所公认的一种优秀品德。而对婚姻、巫术以及经济贸易的态度在最终都在临死的时候以一种非同一般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作为具象因素的地理环境与作为非具象因素的宗教教义、社会观念以及经济制度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最终使得多布人的生活充满着敌意与恶意,为了生活他们可以互相欺瞒、互相倾轧,由此形成了他们生猜疑、残忍以及冷酷的区域文化性格。
对比研究可以研究同一时期不同的区域,也可以研究同一地区不同的原始部落,通过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各个地区以及部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在《文化模式》一书中作者不仅对新墨西哥的普布韦落人、特尔卡斯托群岛的多布人和美洲西海岸的克瓦基特尔人的社会组织、经济观念、婚姻观念以及生死观等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并使各个原始部落与其周边部落的文化差异通过对比得以进一步显现。本节笔者主要通过作者对普布韦落人与西部平原上的其他部落之间的对比来认知作者的对比研究观。
《文化模式》一书的第四章中作者通过对整个西部平原上的其他部落与墨西哥的普布韦落人之间在追求超自然力量上迥然相异的态度之间的对比,一方面,作者指出“西部平原上这种对梦幻的体验所给与的力量的信仰是一种把理论上来是无限的自由给与个人的文化机制。”这种无限的自由极具破坏性。而普布韦落人则极其讲究集体利益,注重传统,并且在一程度上将这种传统扩大化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发现,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间并不存在激烈的对抗,之所以会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只不过是两个部落之间文化选择的结果,在一个部落中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特定的表达形态,在另一部落中可能会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表达形态。不同的表达形态只不过都是一种情感流露的方式而已。
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化相对论”这一研究方法是在韦斯特马克、以及“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以及其学生赫斯科维茨等人的不断努力下完善而成的,他们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并没有高低之分,因此衡量不同的文化也没有绝对的标准。苯尼迪克特师从博厄斯,继承了他的文化相对论的研究方法。她认为“现代社会思考的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充分思考文化的相对性,……对文化相对性的承认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些价值未必就是那些绝对主义者哲学理论所宣称的价值。”故本节笔者主要就以《文化模式》中第八章“个体与文化模式”为例,来分析其文化相对论研究观。
作者指出“当我们讨论的行为在一个社会里,从概念上就被看作是变态的,这种窘境就形成了精神病学的价值。”在今天的社会里,大数的国家仍将同性恋看作是一种精神疾病,然而在有些社会里同性恋的行为是可以得到认可的,在美洲的部落里他们却为人所理解,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所能接受的行为模式,在其他的部落中却倍为推崇,且为人所津津乐道。因此作者指出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在这种“反常”而不是对其进行任何指责式的武断批评。
每一个原始部落每一个民族不同文化模式的形成都是由最初的文化选择所形成的,不同的部落与民族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与思维形式,从而出现了文化差异这一复杂的结果。在文化差异存在的基础之上,各个相近的部落之间会出现不同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及由此渗透而出现的相互之间的改变,作者指出:每一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并不必然是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的意图。不同的文化模式实际上不同的文化整体,而即使作为一个统一独立的文化整体,其也有相对性与区域性,也决不能过分的强调其整体而忽略每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个性,这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是十分难于付诸实施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作者的文化整体研究观、以及文化相对论的研究观点在现代学科的诸领域中才会相继受到强调。
今天人们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和其他各种因素之间的不同,各个民族的文化也有所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会有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又会伴随有“文化圈”的出现。而这种文化发展的模式都是不平衡的,文化的不平衡性会导致“文化中心说”的出现,传播论学派中的极端传播论者更是认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只有一个,即古埃及。而在今天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之中,“文化霸权主义”是要强烈反对与抵制的。我们应该向作者所提倡的那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社会要想稳定与和睦就必须承认文化差异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还要坚持文化自信,而不是在这一过程中又一味的去附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应该认识到所有的文化都是一种文化资源,我们应当在不断地文化“结构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文化的发展。
《文化模式》中作者对三个原始部落的分析以及在分析每个部落时以自己本民族文化作为关照都是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主客体研究方法的体现。此外文化整体研究馆以及文化相对论研究观等研究方法的运用使得本书为今天民族学家、地理学家、人类学、语言学以及社会学家在研究文化这一整体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多样性以及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我们认识到作者在对待其他民族文化时那份宽容与理解的态度才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吸取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