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选峰
教读一篇课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课文时巧妙选取切入口,并以最佳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往往会取得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中教材中的篇目,要在短短的两三课时里教完、教懂,并非易事。笔者以为可以从标题、背景、细节、歌曲、图画等五个方面切入。根据不同的文本合理的挑选它,作为分析教材的切入口,由此领悟全篇,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条引导学生从粗读、略读进入研读、品读的很好途径。下面笔者就以高中几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浅薄的思考,管窥蠡测,未免贻笑大方。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首先和读者见面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形象鲜明,引人入胜,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欲望。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中心,或暗示文章主旨,有的标题显示文章所写内容范围,有的标题提示文章结构层次。讲读这些课文,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从标题切入。
这种切入方法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课题着重点的分析、领悟到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涅(R.M.Gagne)认为学生在有能力从事探究即展示科学家的能力之前,必须有一定的技能和能力作前提。因而那些训练学生必备探究技能的课堂活动,也应当被看作是探究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对课文标题成分加以分析则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文的标题进行切入。老师问:“同学们,课文写的是荷塘和月色呢还只是月色呢?”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就“荷塘月色”这个短语的关系就非常的值得研究,它是一个并列短语,还是一个“的”字短语?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有的认为是并列短语的,也有认为是“的”字短语的,并且双方都努力在课文中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内容。教师先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样一来,使得整堂课都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同学们对课文的解读也更加细心。直到课文结束都还在争论不休,这就是一个好的切入点的魅力所在。
再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标题的句式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个兼语句,是由动宾短语“讽齐王”套接主谓短语“齐王纳谏”构成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会很清楚的知道这篇课文写作的主要内容正在于此,从而能快速而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路,对进一步学生奠定了基础。
背景对正确、深入理解课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离我们时代较远的文章,如果不了解背景,很难对课文有正确深入的理解。背景即文章写作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很多文章由于年代久远,文中社会生活与现实生活有很大差异,学生对文中人物思想行为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感到不可思议。因此,教学这类文章的最佳切入方法是先讲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快速进入课文。
笔者在教《祝福》一文时,学生不明白:祥林嫂为什么拼死不改嫁?改嫁后为什么还叫祥林嫂?改嫁后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让祥林嫂参与祝福?祥林嫂怎么会拿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工钱去庙里捐门槛?于是,我先向学生深入细致地介绍了当时的背景。如封建社会的贞节,“君的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秩序,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封建社会对祖先的崇拜等,使学生对祥林嫂、鲁四及周围的人的思想行为的根源有了清楚地了解,水到渠成的进入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读懂了人物形象,读懂了文章的反封建主题。
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背景切入法也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学生收集背景资料,在班上进行资源共享;课前预习时利用多种途径查找有关文章;从课文中查找暗示语等都可运用,否则一味由教师包办,未免过于枯燥沉闷。
细节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细节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确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曹雪芹对人物的描摹,往往注重细节,使笔下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笔者在教学本文时就从细节入手。如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写出场人物的表情相同的词语——二十五个“笑”字。这就带来了新的疑问,这些不同身份、辈份的人,出场为什么都笑呢?经过思考,学生可发现这二十五个笑不同,有林黛玉出于礼貌的陪笑,王熙凤拍马屁做作之笑,贾宝玉发自肺腑、出于自然的笑。
同时由一个“笑”也可看出各人性格、地位的不同,如林黛玉内心苦楚、寄人篱下;王熙凤地位特殊、笑无顾及、工于心计;贾宝玉的率性自然、不受拘束;探春的性格直率。与此相似,对《林黛玉进贾府》中六次哭的分析也可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口,它既是塑造人物的需要,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它照应了文中林黛玉口述癞头和尚的话“既舍不得他(出家),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是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这就像一个预言,预示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因为他周围的哭声总没停过。
当然,文章的细节很多,如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甚至有时一个小道具的使用,一个环境的描写等,只要合理引导、点拔,也能起到小切口,深开掘的目的。
歌曲切入法是从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歌曲入手,利用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意境切入教学内容,一上课就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歌曲因为其美妙的旋律,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歌曲切入新课,也可以运用歌曲切入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
笔者在讲《孔雀东南飞》时,先播放了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同名歌曲,在音乐的伴奏中,在歌唱者哀婉的歌声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爱情故事的凄悲。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积蓄了感情,为学习课文埋下了“伏笔”。在体会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悲剧意义时,尤其是讲授焦仲卿、刘兰芝双双殉情时,我又播放《梁祝》的“化蝶”那一节音乐,借助高亢悲戚的音乐旋律,营造浓郁的悲剧情感氛围。这样一来,学生由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联想到梁祝的传说,由梁祝的命运体会焦刘的遭遇,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产生共鸣。同样,在鉴赏李煜的《虞美人》时,播放歌曲《虞美人》,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深切的体悟南唐后主这首绝命词“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愁。当然,歌曲切入还可以扩充到乐曲的切入,比如在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可以播放中国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在美妙的乐曲中,学生更容易陶醉于诗作营造的美好意境。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章节,若再现相关的琵琶乐曲,学生通过音乐声的体悟再结合文字描写进行赏析,对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文字功夫更为叹服。
图画切入法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的一种课堂教学切入法。它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法,在绘画的过程中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陶冶了情操,还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绘画切入法有和图片切入法相类似的一面,即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更大兴趣。
笔者在讲解陆蠡的《囚绿记》一文时,布置课前预习时先让学生自画三幅图画,寻绿图、观绿图和囚绿图,以此作为文本阅读的一个切入口,让学生在画图时根据直观视觉,去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身临其境体会当时作者的处境。在正式学习本文的时候,我先让三名同学依次展示这三幅图画,要求学生图文并茂的给大家讲解图画所中反映的主人公及周围的环境,在整体把握了文章的线索和思路后,结合自画的图画再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最终通过三幅图去逐步理解散文的主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知识性、专业性很强的文艺性论说文,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预习,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文章中所讲的树叶和木叶的区别,然后根据这幅形象的画,从比喻说理的角度去理解诗歌意象“木叶”的独特意蕴。学生很活跃地参与到课堂,在这种既兴奋又好奇的环境下学习,更能使所学的知识理解得透彻,印象深刻、脉络清晰。通过绘画,可以有效的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使他们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想象来诠释教材的内容。现在教材中不乏如诗如画、情景交融的佳作,美文有了,不妨让学生画一画,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学生的一幅画画好之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表达出来了,然后,教师可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所画,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把感悟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成功的教材处理,往往意味着成功的教学效果,而这效果,也往往因为成功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切入口,一个好的教学切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课堂的凝聚力,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当认真总结,采用合理的灵活多变的方法切入教学,只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能带给学生挑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就是成功的切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