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周 敏
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德,引导小学生对社会、事物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是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核心教学目的,对于小学生行为思想建设以及良好性格特征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促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小学教学体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政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品德社会课堂的教学融入了社会元素,其教学发展日趋生活化,为了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正确把握价值导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辨析品德课程生活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堂实践活动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品德的重要措施从诞生之初到发展至今,已经逐步实现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措施的完善,包括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形式规划以及教师队伍的培养等方面,从过去形式传统单一、内容简易等特征转变为形式多元化、内容丰富的新时期特性,特别是当下以学生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制度改革,促使课堂教学的未来建设方向逐步朝着生活化的建设趋势发展,以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品德课程的主要发展历程,影响小学品德社会课堂生活化因素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综合起来主要被划分为社会因素以及教学体制因素两大类。一方面,从社会因素来讲,社会文明建设所体现出来的人们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潜在行动意识的形成为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价值导向作用,而生活化的发展趋势正是来源于社会,品德社会课堂所体现的正确行为意识以及思想观念是从社会发展变化当中凝练出来的,积极向上、公正公平的社会主流思想帮助小学品德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从教育制度改革方面来讲,新课标教育制度的推广与实践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拥有良好的行为道德品质是学生拥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行为品行端正、学习意识强烈的重要保障。
小学品德社会课堂生活化的发展趋势是教育制度改革进程的必经之路,为此,应当在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对小学品德社会课堂生活化做出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满足既提升教学实践成效目标,又可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的愿望。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种类作为促进推动小学品德社会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为小学生树立优秀道德品质榜样,当前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建设步伐使得大量主观思想意识潮流融入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这其中包含了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又蕴含着消极负面的思维特征,而小学生处在思想意识启蒙阶段,对于社会事物的认知感受都还不成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作为引导,其中包括教师的教育与社会氛围的影响两个方面,因此在思想意识的选择当中,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为主,以此为起点与社会元素相融合,逐步形成适合品德课堂讲解的教育思想观念。
第二,针对现行的小学品德课程进行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创新,一方面,结合现有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学习现状,合理制定并规划出品德社会课堂的设置与长远规划建设,重点是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规划为前提要素,将生活化的思想意识融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加强品德实践性的培养比重,实现对现有品德教学体系的优化;另一方面,对传统品德教学进行创新,包括思想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逐步形成以学生成长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核心教学观念,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宣讲等形式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第三,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创新,重点将社会生活化的元素融入课堂知识的讲解过程当中,丰富品德教育知识内容体系。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帮助小学生认识感知社会生活的各项事物,这就要求完善和丰富品德教学内容,为小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实例,应当更多地引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元素,特别是当下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中,应当加强对具有先进品质特性的人物、事例的引入,加深小学生对于良好品德在自身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例如《感动中国》节目内容充分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建设中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第四,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一是要小学生能够对周边的事物与生活社会环境进行大致的了解与熟悉,明白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式特征;二是针对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事例进行情景构建,重塑社会事件发生过程,让学生深入领会所体现的品德特征,包括举行情景汇演、舞台短剧等方式;三是回归教学主题,规范教学思想主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德习惯,充分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核心思想。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社会课堂是推动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部分,对于小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而社会变革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课堂教学改革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通过思想意识树立、教学体系规划内容设置以及教学形式变化等方面进行优化,为品德社会课堂生活化探索出了科学、合理、规范的建设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