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富 付晓敏
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质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健康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该研究对山西省某重点大学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质量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大学生与辅导员关系质量与政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今后应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提升辅导员工作主动性等方面作出改进,以期改善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质量,提升辅导员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1]作为师生关系中一种特殊的关系,大学生与高校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是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关键所在,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双重背景下,其现实意义更加凸显。学生与辅导员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巩固和改进均具有积极作用。
21世纪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多个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身兼教师和干部的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都做了不同程度要求,明确提出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贴近学生的实际,工作重心要紧紧围绕学生群体。[2]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辅导员应该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握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情感。[3]这些文件的陆续出台,表明了辅导员在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以山西省某重点大学为例,对辅导员和学生关系质量进行评估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以期为提高学生与辅导员关系质量、进而提升辅导员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本研究将学生与辅导员相互熟悉程度、交流频率及其亲疏程度作为衡量学生与辅导员关系质量的关键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测查与评估。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共发出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99份。数据采用专业性录入软件Epidata3.1录入,SPSS19.0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来自山西省某重点大学的1,499名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约占该校本科生总数的1/10。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478名,占总人数的31.9%;大二学生364名,占总人数的24.3%;大三学生370名,占总人数的24.7%;大四学生287名,占总人数的19.1%。同时学科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生与辅导员的相互熟悉性表现为辅导员能够叫出每位学生的名字,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4]当问及自己出现在辅导员面前时,辅导员能否叫出自己的名字时,55.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能够叫出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班干部学生中有43.6%的学生反映辅导员能够叫出自己的名字,班干部群体中认为能够叫出名字的占84.5%。显然,辅导员与班干部的相互熟悉程度高于非班干部的学生。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加之部分辅导员并非本班的任课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仅限于班会、班级活动等,致使学生与辅导员相互之间熟悉程度较低。
辅导员获得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近况最直接的方式是与学生经常进行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当问及与辅导员交流频率时,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中,12.6%的学生与辅导员交流比较频繁,非班干部的学生中6.0%与辅导员的交流频繁,而班干部群体中与辅导员交流频繁的学生的占41.0%。可以发现,学生与辅导员的交流频率与学生是否为班干部有显著差异 (χ2=266.355,P<0.001),辅导员与班干部的交流频率相比非班干部的学生较高。这是因为辅导员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上传下达,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中大多是召集学生干部进行讨论,同时班干部在开展的工作过程中要经常与辅导员取得联系,向辅导员咨询,及时反映情况和寻求指导意见等等,自然与辅导员接触和交流最多。另外,大多非干部学生平时不主动与辅导员联系,只有当一些通知与自身直接有关时才会主动与辅导员联系。
当问及与辅导员的关系时,在接受调查的全体学生中,有15.3%的学生认为自己与辅导员关系亲近。进一步了解发现,非班干部的学生与辅导员关系比较亲近的只占8.4%,在班干部群体中,表示与辅导员关系亲近的学生比例为47.8%。是否班干部与辅导员间的亲疏关系具有显著差异(χ2=249.769,P<0.001),这种现象被其他研究者称为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中的“圈子关系”。[5]这是由于班干部在管理班级事务时与辅导员联系较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比较密切;而非班干部的学生与辅导员的联系普遍较少,有时仅限于少数切身利益的事情,再加上不少学生认为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没必要找辅导员,甚至认为应当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告诉班干部,通过班干部向辅导员反映。因此,生活上的问题学生首先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朋友,而在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一般会寻求任课老师或者同学进行解决;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工作太过繁忙自己没有机会与辅导员进行交流。正如已有研究所指出的那样,高校对辅导员职责的混淆,其工作太过繁忙,造成辅导员本应该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弱化。[6][7][8]现有辅导员只能对学生选择性的关注,未能对全部学生给予应有的关注。
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中指出:“高校辅导员是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9]学生与辅导员亲密关系的建立对于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管理工作有积极作用。当问及“在大学期间,当你心情不好时,愿意跟哪些人诉说”时,选择父母的有651人,占总数的43.4%;选择朋友的有1198人,占总数的79.9%;选择辅导员的有106人,占总数的7.1%。当问及“在大学期间,当遇到困难时,从哪些人中得到的帮助较多”时,选择父母的有846人,占总数的56.4%;选择朋友的1,073人,占总数的71.6%;选择辅导员的273人,占总数的18.2%。这些数据说明有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遇到困难时会积极寻求辅导员获得帮助,进一步反映出辅导员在大学生校园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当然,还有大量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存在意义认知模糊,当在校园中遇到问题时不知道是否应该找辅导员寻求帮助,认为辅导员的职责不包括解决自己在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专职人员,辅导员理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所需所急。如果辅导员不能主动关心学生和联系学生,必然会导致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今后还需进一步发挥辅导员在更多大学生校园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是大学校园生活的应有之意。然而,现实的情形是学生与辅导员关系质量不容乐观,与应然状态下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表现为:辅导员用来与学生交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少之又少,引发了大量学生的不满和抱怨,以至于有学生将辅导员看作学校通知的传达者、学校的管理者,因而对辅导员敬而远之,还有学生认为其辅导员根本不关心他们,甚至无视他们的存在。显然,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影响辅导员德育工作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成效。本研究以山西省某重点大学为例对其大学生与辅导员关系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关系质量并不如文件规定和政策预期那样理想。其原因有四:一是现有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距离1:200的标准较远,在比例严重超标的情况下,即使每一位辅导员开足马力也难以胜任全部工作;其二,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在样本校专职辅导员兼职化现象特别严重,主要表现为辅导员兼任学校或学院一些部门的日常工作。这极大程度地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负荷,整日忙于其他事务而疏于学生工作,导致本职工作逐渐弱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就连与学生的必要交流也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样本校聘用了大量专任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这些教师的日均教学负荷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该校规定教师年均授课工作量为240,绝大多数任课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量均在400以上),兼职辅导员难以挤出时间关注学生工作;其三,部分辅导员缺乏主动与学生交流的工作意识和习惯,致使大量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存在隔膜,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其四,辅导员工作津贴太低,不同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投入。就样本校而言,多数辅导员每月的辅导员津贴大致为160-200元,每年发放8个月,共分两次,在每一学期末发放。据部分辅导员反映,这些津贴有时只够应对其开展学生工作时的通讯费。尤其对于兼职辅导员来说,较低的工作津贴难以激励和维持辅导员对工作的持续高投入。
针对高校师生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辅导员队伍,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为学生发展配齐配足所需辅导员。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应不断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评估和激励机制,为其在晋升、调动、以及薪酬奖励等方面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不断激发、维系和加强辅导员持续工作的动力、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合理定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今后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工作,不能无限放大和延伸其工作职责和范围,从而挤压、挤占、挪用和缩减其本职工作时间。有关高校应充分重视辅导员工作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系统配置教职工资源,统一调度校内人力资源,协调好校内多部门间的各项工作,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安排辅导员参与其他部门事务性工作,从而为他们关心学生和关注学生工作提供时间保障和可能性。
第三,辅导员应提升自己的亲和力,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员是最能掌握学生情绪、最了解学生需求、最能贴近学生情感的人。学生与辅导员良好关系的形成依靠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在现代通信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摆脱传统面对面交流的局限。辅导员可以采用更加多样化、便捷和及时的方法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如辅导员可以与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进行交流,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近况。同时,辅导员要尽可能提高与每位学生面谈的频率,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以及时帮助他们。
第四,学生应该主动与辅导员交流,推动师生关系健康发展。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是双向性的,学生应该也承担起与辅导员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责任。辅导员的工作面向的是全部的学生,并非部分学生干部,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向辅导员寻求帮助,不能将一切事情都委托给学生干部。学生应该主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与辅导员进行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映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便辅导员能够及时地帮助自己,并在与辅导员日常沟通和交流中建立亲密的关系。
注释: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3-144.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EB/OL].[2017-9-12].http://www.moe.edu.cn/publicf i les/business/htmlf i 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
[3] 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2017-9-12].http://www.jyb.cn/china/leadersldhd/200611/t20061125_51110.html.
[4] [5]王燕芳,邓志宏.多元思潮视阈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的双向解读[J].高教探索,2014,(5):168-172.
[6] 蒋连霞.高校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11,(6):67-69.
[7] 沈威.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冲突与消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6,(5):96-100.
[8] 邹积英,张珂嘉.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困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5):598-601.
[13]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EB/OL].[2017-9-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17/201305/t20130506_15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