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长江小学校 曾 茜
在课堂上教学语文课文时,教师会对学生提出要求,先熟读该文章,而无论学生是否理解,接下来都会对文章进行直接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学习新文章的积极性,更失去了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读写一体化不是要求学生一味地只读书,而是教学生学习用脑记忆文章表达的深层含义。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泉城》为例,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帮助学生勾画出重点字词,让学生们带着目标读书。同时,教师为学生预留几个问题,如“为什么叫泉城”“划出体现泉不同特点的词语”等。如此,学生在读书时会带着问题读,留下的问题吸引着学生迫切地去探索文章的详细内容,避免因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导致的枯燥感。
读写一体化模式让学生在读书前树立目标,不仅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更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不断归纳整合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导学案的形式,有针对性地给学生留下几个重要问题,并让他们通过这几个问题自己归纳总结,读懂文章表层和文字背后的深情,随后一同复述,这可以让学生的复述能力和总结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以往常用的教学已无法再满足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需求,更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但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文学积累,还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完成对文章结构的了解,对读写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在对词句进行分析的过程,教师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
以小学六年级的《大瀑布的葬礼》为例,教师可以深刻讲解标题中所用的拟人修辞,让学生对拟人修辞有全面了解,便于学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优美的词句,并分析句式,学生学习并吸收后在写作中运用,让自身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依赖着老师,不懂自学,且没有自主学习意愿。我们必须转变此落后观点,让学生通过朗读,为自己打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从而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同时也能提高学习质量。
比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对人物形象进行整体把握,并通过重点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全面解析来深刻把握人物的心理,从而使朗读更富有感情与韵味。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刻画人物的方式,并加以应用。如“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这段话描写了刘备的动作,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体会,对作者的人物表现方式进行深入感受,并从中学习、掌握人物描画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激发阅读名著积极性,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目标意在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让自身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意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更要重视将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手、脑、口等器官的功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度关注学生阅读量,往往忽略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的阅读量获得大幅度提升,但其并未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让阅读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丰富语文阅读的教学形式,改进方法,提升阅读效率,进而让小学生的语文素材积累量大幅度提升,为以后的写作做好准备。例如语文老师可借助情景教学形式,让课堂趣味性得到提升,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使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进一步加深。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教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带领学生体验文章的精彩之处,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以《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为例,我们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课文各个段落的主要大意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才能更有方向。
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起始阶段,因此我们教师要教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解决阅读不畅对写作产生的不良影响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例如,我们在教学《拉萨的天空》时,可以对文章中所描述的优美景色和其所具备的丰富艺术性进行深度挖掘,将其视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也能在写作过程中让文字更具画面感。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课外有针对性地阅读,学习优秀作文丰富的写作经验,同时一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阅读时,将这类优美动人的语句摘抄记录下来,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并拓展写作用词,还能让学生对叙事和铺陈的方式进行学习、掌握,从而有效提升写作技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重视两者的联系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全面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丰富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