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教育思想对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8-11-28 11:58朱维娟
名师在线 2018年29期
关键词:张謇聋校养花

朱维娟

(江苏省海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江苏海门 226100)

引 言

张謇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杰出的教育家,也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奠基人。他亲手创办第一所盲哑学校,提出“教育者万事之母”,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课堂与实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注重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万事有始者有卒,教育有始而无卒之事也。万事有新者有旧,教育有新而无旧之事也”。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耳聋学生融入和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聋校的语文课程应重视耳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其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2]。张謇教育思想对新课标理念下的聋校语文教学有所启示,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张謇先生曾说:“教育者万事之母。”《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对象有着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他们听不见,不会说话,这种状况造成了他们与社会群体沟通的障碍,他们的社会生存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3]。特校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聋校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聋校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师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沟通交往能力等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人为本,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个性差异,以学生现有知识、能力为基础,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教育教学,让每位聋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聋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发展,他们融入和适应主流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言语能力

张謇先生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课堂与实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应着重培养聋生的语文实践能力”[4]。听觉障碍给聋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牢记前辈的忠告,精心组织语文实践,重视聋生实践中的自主参与,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例如,《养花》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老舍喜爱花,也爱养花,视养花为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笔者班上一共有九名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据调查得知,没有一个家庭养花,学生对养花的知识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对于文中所言的“养花乐趣”,学生并不能领悟。为此,笔者从花圃买来九盆花,并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植物角,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每人领养一盆花。每天晨会,笔者组织学生观察各自的盆栽,泥土干了提醒他们及时浇水,叶子枯了吩咐他们及时裁剪,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体会养花的乐趣。从学生选定花草的那天起,笔者每组织一个活动都要求学生写养花心得,把自己在养花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由于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笔者对写作内容不做统一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少可以是一句话,并上传至班级博客,让学生们共同阅读,逐步体会养花的乐趣。例如,有位学生写道:“国庆节,我们放假回家了。教室里的花草没有人照顾,由于天气比较热,俞嘉乐和朱丽婷同学领养的吊兰和绿萝枯萎了,同学们看到后都非常难过。朱老师叫她俩给吊兰和绿萝浇足水,没想到几天后,吊兰和绿萝竟然活过来了,同学们都高兴极了。”学生们体会到了养花的乐趣。要养好花,学生还必须了解一些养花的知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图片、积累资料,组织学生为自己领养的花草制作名片,写明花草的名称、特点,并张贴在植物角,供班上学生阅读。学生动手参加实践,并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文中所讲的知识,学习更加主动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张謇指出:“万事有始者有卒,教育有始而无卒之事也。万事有新者有旧,教育有新而无旧之事也。”[5]这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富有哲理的精辟见解。爱因斯坦回答何以能成功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正是这样的好奇心,使他的创造性想象不断地展翅高翔,促使他不断地去探索未知的东西,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从爱因斯坦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与内容的第一条中明确提出“培养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精心设置疑问,激发聋生思维,努力培养聋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听障学生质疑能力普遍缺失,很多学生没有问题,其实这不是代表他们什么都懂。没有问题,只能说明他们提不出问题,不会提问题。这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不够主动,还反映出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中要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去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质疑的方法有很多,如根据课题发问,对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针对文章写作特点发问等。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笔者先组织学生读题,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读题后产生了什么疑问,教师适当地参与引导,学生提出许多问题:田忌是什么人?他和谁赛马?他们在什么地方赛马?他们是怎么赛马的?结果怎么样?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学习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着,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逐个解决问题。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

结 语

张謇先生的特殊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它不但指导了我国早期的特殊教育实践,对于我们今天新课标理念下的聋校语文教学仍具有指导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张謇聋校养花
养花人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春天是个养花的人
聋校多年坚持用心用手“唱”响国歌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巧制养花神器
陈锦石:传承张謇精神 成就事业荣光
我爱养花
浅谈聋校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