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卫军
(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江苏张家港 215600)
羊肉是滋补身体的绝好食品,它不仅富含大量的脂肪、维生素、钙、磷和铁等,而且胆固醇的含量也很少,其中钙和铁的含量更是远超牛肉。人们历来认为羊肉肉质细嫩,口感颇佳,而增加的消化酶对于胃壁和肠道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体虚畏寒的人食用羊肉是再好不过了,尤其对于男子来说,经常吃羊肉可以补肾壮阳。然而,很多商家被爆出“挂狗头,卖羊肉”,有的用老鼠肉来代替羊肉,有的用猪肉来代替羊肉,还有的用鸭肉来充当羊肉等种种不道德的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那么,如何用更具科学和说服力的检测方法,来鉴定真羊肉呢?
在社会实践课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采用检验DNA的方法,来确定某肉制品是不是真正的羊肉。DNA是一条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相连组成的长链。不同于生物的DNA,其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这决定了生物性状的千差万别。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脱氧核苷酸排序顺序的差异越小。DNA方法主要是通过鉴定肉制品中是否有羊特异的细胞色素b基因,如果有那就说明是羊肉。细胞核的染色体上有D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通过磁珠法把DNA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利用在体外特异合成的DNA片段的PCR技术分离得到大量羊的细胞色素b DNA片段,然后用电泳技术分离DNA片段,并检测出该DNA片段的大小。DNA片段越小,移动越快。这就是用DNA来鉴定是不是真羊肉的过程。我在和学生一起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以下教学启发。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经验少得可怜,相关知识也极其匮乏,无法像成人一样凭着生活常识做出简单的辨别。他们觉得真假羊肉表面都一样,无法知道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事情进行有难度和一定梯度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和验证了解事物的本质,进而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1]。
比如,在教学生用DNA法鉴别真假羊肉时,我告诉学生,DNA在细胞核里,细胞核在细胞中,就像一块石头里包裹着金子,要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金子,必须把石头砸开。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后,我展示试剂盒,并通过一系列操作,告诉学生可以破碎细胞,把细胞中的DNA提取出来,并且没有其他杂质。然后我提问学生:“DNA得到以后,我们接着要考虑什么呢?”学生都很茫然。于是我提供了一份资料卡片:科学家研究所得,羊、鸡、猪、鸭、鼠等动物细胞色素b基因(大小为307bp)序列存在差异(5.9%~32.9%),以此可区分羊与其他种类的动物。研究已测得羊细胞色素b的基因序列,可以认为它是一段羊特异的DNA片段。学生在得到我的提示以后,立刻异口同声地答道:“分离得到DNA上羊特有的这段细胞色素b片段。鉴定某肉制品中是否有羊特异的细胞色素b基因(或DNA片段),就可以知道是不是羊肉。”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自己每一步要做什么,并且能够推理出每一步依据的原理,进而知道眼睛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实,而是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推理、去判断,才能够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而这个方法也让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生根发芽,并有一个质的飞跃,让学生知道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服自己,说服别人,以此了解事物的真相。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缘由。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因有果,所有的因素接二连三显现出来的时候,都会朝着由这个原因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结果。就像真假羊肉,真的羊肉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吸引消费者一直购买;而假的羊肉,虽然当时被消费者错当成真的而买回家,但经过消费者品尝以后,就会知道是假的,进而不会再去那个商家店买羊肉,那么,这个商家的生意不会一直兴隆下去,时间一长,只能倒闭。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知道哪些是“好果”,可以去为之;哪些是“恶果”,不可为之。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比如,我们用肉眼辨别真假羊肉,一看颜色,羊肉的颜色一般很鲜艳,猪肉是粉红色,羊肉比牛肉的纹理要细一些;二看骨头,跟猪肉和牛肉相比,羊肉的骨头一般比较细,这是很明显的标志;三看油脂,由于羊油的熔化温度比猪油高,当温度较低时,羊肉的油脂要比猪肉的油脂硬很多;四看肥瘦,假羊肉卷通常是肥瘦各占一半,互相分离,用手一捏就会分开,煮熟后更是碎成一片片。
再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将EP管1置于56℃恒温水浴锅中保温约15分钟,如果换成60℃、70℃甚至80℃,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根据我之前讲的内容再联系初二生物的知识,想到“温度”这个因素可以影响其结果,那么既然设定在恒温56℃,肯定是跟酶有关的,于是回答:“如果超过56℃,可能酶要失去活性。”我听到学生环环紧扣的推理,一步一步分析辨别,开心地说:“你们真的太棒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就要引导他们根据事物的结果来分析辨别直到找出产生这个结果的所有重要因素,让他们的分析辨别能力不断提升。
俗话说得好:“滴水穿石。”滴水之所以能够穿透石头并不是在于硬,而在于速,它一直坚持不懈地滴在石头上,保持着恒定的速度和足够的次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次数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使得量变转换成质变;后果的产生就是由一种元素引起,由此发生许许多多的量的变化,从而发生质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练习,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量变导致质变,不断取得进步[2]。
比如,在破碎细胞以后,要提取DNA,学生完全没有思路该怎么做。于是我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铁钉,还有许多铜钉和木钉。我问学生:“要怎样才能把铁钉挑出来?”因为这个游戏学生都玩过,就是用磁铁一吸即可。学生一下子受到了启发,恍然大悟道:“要是有一个像磁铁一样的东西可以和DNA结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取DNA了。”我欣慰地说道:“大家的想法很正确,你们所说的这个磁铁一样的东西就是磁珠。磁珠可特异性地结合DNA。”听了我的话,学生对磁珠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我趁热打铁,立马给学生讲用磁珠来提取DNA的操作过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一堂课顺利地讲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启蒙。
总之,真假羊肉事件是我们生活中所不可避免的事情,当然利用DNA来判断真假羊肉在生活中不太现实和方便,但是通过设置这样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通过不断去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更深层次的提升,从而为他们的未来美好的人生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