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祥云
(江苏省南通市平潮实验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361)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控制与判断。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即提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所带来的自信程度。课堂教学应依据学科本质追求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渴望,注重所学课程知识对学习的刺激,以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流行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小组合作、学生探究、学生实验、讨论、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适用教学内容。新课程的实施,提倡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体系,深入挖掘教材,灵活处理创新,不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和探究过程。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很多化学实验适用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也应由激发学生积极地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笔者在执教《水的净化》一课时,对于如何分离明矾净水后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设计了下列实验:利用实验台上提供的物品和仪器,小组内进行实验达到分离沉淀和水的目的。刚开始预设的物品只有纱布,二次备课时,笔者认为这样的“验证性试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谋求他们的个性发展,于是在提供的物品中又增加了棉花、布、滤纸,请学生任意选取提供的物品和仪器中的一样或几样,小组内设计并完成实验,达到分离沉淀和水的目的,把该“验证性试验”环节设计成“探究式实验”。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都争着抢着去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通过设计的各种各样方案并进行实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联系的学科,创设联系生产生活、时事新闻等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1]。化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找出自然界的规律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是化学研究的任务,无论是哪一项,都体现了化学家造福人类的基本追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凸显化学的积极意义,考虑符合学科教育的理念且符合学生的认知兴趣水平的研究。
笔者在备《水的净化》第一稿教案时,想以播放自然界水污染的图片导入,但觉得情境渲染负面影响太重,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曾说:“使材料有兴趣,应该承担加在教育上的兴趣原理的所有败坏的名声[2]。”后来笔者将定稿改为:课前播放南通濠河的风景图片,并配以歌曲《家乡的小河》,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引出学习课题。这种导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极大地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创设情境还应考虑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并提供可供学生思考的有价值问题。在探究过滤法净水和探究吸附法净水这两个环节之间,笔者安排了电视剧《兰陵王》中净水的片断并设置了问题链:视频中用了什么净水方法;联想到生活中可用什么物品代替滤纸过滤;如何才能使视频中得到的水进行更高程度的净化。通过创设问题链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应用了所学知识。这既是知识的迁移又是知识的升华,从而让学生享受思考问题的机会,享受问题中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叶澜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中曾指出:一门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除了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应该给予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思维的方法和特有的逻辑[3]。“问与答”是问题呈现与解决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保证课堂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度,还应注重学科给予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价值。
在探究过滤操作时,笔者在演示过滤操作后,原先设计的问题是:过滤实验中的操作要点有“一贴、二低、三靠”,其分别指什么?教学过程中发现,这太重复、累赘,耗时也较多。后来,笔者将问题改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中有哪些操作要点?这样设计的问题变得简约明了,也使问题有了一些思维含量,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从而树立自我效能感。
又如,课堂小结时要慎用“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之类的提问。笔者在课堂小结时也曾这样问,结果学生大多数回答的是新学的几点知识,千篇一律。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注意课堂提问的学科相关和难度分布。在执教《水的净化》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假设你朋友约你外出旅游探险,对于解决饮用水需携带的物品方面,你有哪些设想?”作为本堂课的小结。学生积极性特别高,相互讨论交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小结既帮助了学生及时进行了知识的整理和迁移,又更好地激发他们自我的效能感。另外,笔者在本课的结束语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水都不是纯水,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过程对水进行净化,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这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最能体现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但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案会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方向。
如教学“探究净水方法”这部分内容,教材上安排了明矾净水、过滤法净水以及蒸馏净水三个实验。笔者对这三个实验进行了重组和增减。学生完成明矾净水实验后增添了运用提供的物品分离固体和液体,基本上能实现固液的分离,使他们觉得问题的解决包含着自己的思维成就,因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在对于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先教师演示后学生实验,这样设计对于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学生,可在模仿实验中维持其自我效能感。而对于蒸馏净水则不进行实验,只是由学生结合蒸馏操作的装置分析烧瓶中的水是如何转化为蒸馏水的。
另外,评价学生实验成果也很重要,对学生学业以及对学业以外的能力给予积极评价,会促进学生积极进取,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选择及组织教学经验应关注化学学科本质,处理好人为的诱因与课程知识的关系。当我们在教学中投入了感情,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自我效能感和勇气就会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孟献华.科学与常识:基于生活关联的化学教学设计——以初中“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例[J].化学教学,2015,(7):39-43.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1-142.
[3]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