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霞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御花苑外国语学校,广东东莞 523000)
2013年的《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能用化学知识来分析有关问题;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总而言之,就是要建立化学的观念,并学会用化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化学的方法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有效互动与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加强互动与合作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初中化学课堂增强师生互动和有效合作对于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具有促进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更加强烈。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心理等方面都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对新鲜事物、新知识具有非常高的接受能力。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历史证明素质教育是正确的道路。但是现实情况是现在许多教师不能快速地转变思想,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考虑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教师缺少改变教育理念的意识,缺乏改变低效教学现状的勇气。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效率无法提高是必然结果。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注重个体性差异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是一线教师们的本职工作[1]。但是,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离“因材施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班级人数过多、实验器材落后、课程考核压力大、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等因素都是教师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方法的原因。针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考查标准明显是不合实际的,不利于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化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的学科,许多概念、公式等对初学者来说还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并且,针对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化学实验,可以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呈现,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深入思考。笔者在实际教学以及实地调查后,发现许多教师教学时并不会经常使用多媒体设备,即使有些教师用了多媒体设备,也仅限于将板书换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课件如过电影一般,播放完了就等于任务完成。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实际是一种偷懒行为,一方面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师生产生有效互动。
新课改规定,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是主体对象,教师是引导者。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的化学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和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观点去尝试发现、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爱好,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应该为学生学习进步服务。
例如,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讲解抽象的光合作用的概念时,可以借助实际的例子,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课前用一系列阳光照射的树林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势导入教学内容。
情境法教学不仅对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创设各式各样与教训内容贴合的情境,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2]。例如,教学《燃烧的条件》这一课,教师要通过实验向学生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这一事实,可以从现实生活取材,如油锅起火要用盖子盖住、人体遇火就地打滚等。其实这些灭火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理,隔绝氧气。用生活中的实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但是,在创设具体情境时,要注意所设情境与提高学生互动合作结合。尤其是在讲解化学实验的课程时,可以为化学实验创设一个相关的情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配不同的实验任务,任务驱动与情境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到相关的化学情境中去探索,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既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各自发挥所长,加强互动交流,增强学习自信心。
增加课堂互动,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要领,在关键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接收到的教学反馈,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和点拨,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向学生提出“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什么?”“哪些物质里可以提取到二氧化碳?”等问题,再循循善诱,引入实验装置、实验过程、操作注意事项等问题,最后在实验结束后抛出“收集气体是用向上排气还是向下排气?”等细节问题,提醒学生对该实验进行总结。要注意提问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入,层层递进,既有针对性又兼具启发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还应该在课外。增强课外师生交流,有助于教师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和教师的眼界,了解最前沿的化学学科发展动向。教师可以利用QQ、网盘等建立一个班级资源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教师课前及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随时为学生解惑。另外,针对课程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教学短视频,上传共享平台上,以便学生灵活获取学习资源,减轻学习压力。
综上所述,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合作,是新课改教育的必然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巧用提问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利用“微课”资源,加强课外交流等方式都是增强师生之间有效互动与合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齐福星,高洪霞.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互动—探究—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J].学周刊,2015,(35):101.
[2] 王钰.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与合作[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