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华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江苏泰兴 225400)
地理是中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囊括的人文、现象、理论知识覆盖范围极其广阔,具有强烈的综合性特征。基于当前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综合思维能力是其四大核心组成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探索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探索地图可以让学生在经纬之间遨游地理世界,培养抽象性思维;现象模拟可以让学生深入形象感知地理文化,培养发散性思维;通过规律分析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现象,培养逻辑性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让学生在视听体验中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创新性思维……
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时间”和“空间”的地球表面地理事物演变情况,因此要想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的拓展是必不可少的[1]。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丰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理事物的多种形象:一是借助教材、模型、相关影像资料等,展现具体直接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饱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地理情境;三是以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体现纵横交错的地理布局。学生的时空想象能力还比较匮乏,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教学资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解释地理事物与现象,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增强熟悉感。例如,在课堂教学或课后作业中利用地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读图、填图,熟悉地理空间分布格局,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通过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口头表达,主动阐述自己对地理知识的见解,通过语言描述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时,教师可抓住学生热爱旅游的心理,组织学生开展旅游见闻讨论,回忆在旅途中感受到的自然风光与地理环境;还可以在中国地图上将各个典型景观在多媒体上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所产生的主要影响,在畅所欲言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很容易出现知识点混淆,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例如:时下风靡的农家乐旅游现象,凭借的是怎样的区位优势?“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句话体现了暖锋和冷锋过境后怎样的天气差异?如果对家乡的农业发展提点建议,可以从哪些方面思考?实践证明,当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时,知识点会显得更加有亲和力,在降低理解难度的同时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高,思维活动也更活跃。
地理教学中,仅通过教材单一展示,无法提供给学生真实全面的感受,如果通过实验来模拟教材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总结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在讲述《地球自转》这节课时,借助手电筒的光作为太阳,而地球仪作为地球,以此演示昼夜更替现象;在教授“水土流失”相关知识时,用光滑斜面、黏土、烧杯和喷壶模仿大气降水,通过比较不同覆盖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差异,进一步总结植被覆盖程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在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地理规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也提升了学习技能。
在地理教学中,许多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延伸和扩展思维,学会触类旁通、活学活用[2]。例如在学习《地表形态》这节课时,地貌类型与地表形态的演化种类多样,此时便可以运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先带领学生从典型的一种形态如“冲积扇”开始分析,了解冲积扇的成因、特点,以及这种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外力作用之间的关联,接下来在学习其余地表形态时便可遵循这样的思路,将知识点有效整合引申,达到“会学”“会想”。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当结合学科特点,按照科学的思维规律揭示地理现象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有效运用逻辑思维。例如,在学习《海水运动》时,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洋流在运动形态和时间上存在的共性,并归纳出日本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和秘鲁寒流的方向、流经海域、稳定对比等,进一步总结出暖流和寒流的特征,在归纳出洋流的特征和成因后,进一步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归纳对比和规律分析,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因果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重建更为缜密的思维导图。
多媒体作为新兴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升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深入了解书本知识营造很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授“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时,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只在电视、电影中略知一二,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处于抽象状态,导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平台,可以把抽象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知识,会使知识点真正入脑入心。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Flash动画和一些网络媒体资源,将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乃至国内外发生过的自然灾害详细报道展示在课堂上,能够增强地理教学的丰富性与生动性,给予学生感官刺激,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地理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只是将教学活动停留在课堂上,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地理知识只是理论和片面的,只有组织开展必要的户外实践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例如,在讲授《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就近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湿地森林公园。公园中丰富的植物在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湿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减少地面辐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观察湿地森林公园中的自然生态资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湿地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引发对资源利用的思考,并提升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的学习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必要。教师要循循善诱,把地理综合思维与教学过程相融合,把地理知识、生活常识与地理综合思维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带着目标出发,带着问题思考,带着方法解决,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引导学生走近地理并用综合思维去认识它,地理教学将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