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成 黄天成
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绿色生产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产业的特色发展及新兴产业的内涵培育,特别是位于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链初始端的生产一线,迫切要求应用型高校实施绿色教育,培养大批具备先进实用的专业技术、又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维护(修复)能力、适应于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基于“以生为本”和“绿色教育”理念,以地方性、应用型南通理工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为例,深入剖析影响和制约绿色教育的主要因素,努力探索加速推进绿色教育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20世纪90年末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教授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绿色科技)以来[1],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实施绿色教育研究及人才培养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5]。但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时代的中后期,面临的环境保护(修复)工作任务艰巨及绿色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致使我国高校的绿色教育水平和质量与绿色教育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6-7]。因此,研究制约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推进绿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其破解的策略和路径,进而提出推进绿色教育新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8]。
开展绿色教育,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能够在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链初始端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又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维护(修复)能力的技术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8]。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在对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国际上绿色教育成功院校的做法,不难发现我国应用型高校绿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新建院校学士学位授权评审和新建院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中缺乏绿色教育相关的考核指标。我国应用型高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尚处于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期,“以生为本”和“生态学”的理念尚未确立。同时,教育部“本科院校审核式评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省(市)“学士学位授权评审”的评价指标中并未对学校的绿色教育及学生的环境意识等提出明确的考核要求,致使绿色教育缺乏政策约束和指标引领。
我国应用型高校大都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绝大部分院校校址不在省会城市或交通发达的中心城市,而是处于地级市经济并不太发达的中型城市或者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城市,更有甚者地处县级市。高校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总体上优于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特别是循环经济及主导产业发展对绿色教育和绿色人才的要求并不迫切,其生态环境修复(维护)的项目也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实施绿色教育的迫切性。
应用型高校大都是在高等专科学校或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专业比较单一,学校尚未形成适应于绿色教育的合理学科专业生态。实施绿色教育的教师的学历层次整体上不高,既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又具备生态学理论的教师数量不足;具有跨学科特征、体现环境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尚未确立;实施绿色教育的课程资源、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资源有限等。加之我国地方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企业的绿色生产及育人资源有限,影响和制约了应用型高校绿色教育的实施。
应用型高校大都建校较晚,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其后发优势明显,其周边环境及校园生态总体上优于传统学术型高校。但应用型高校大部分为省属、市属或民办院校,其办学经费明显不足。而聘请或培养绿色教育教师,开设绿色课程、开展绿色教育的实验、实习及实训项目,对学校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及条件要求较高的同时,购置实验用绿色材料、开展绿色工艺技术试验或技术实训项目,耗费的教学资源或经费是相同学时其它课程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尤其是绿色课程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水的后处理,更是耗时费力并使经费投入增加等,加大了学校实施绿色教育的难度。
以上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应用型高校实施绿色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导致绿色教育进展迟缓、效果不彰,也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与人才质量的提高,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步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我们提出破解绿色教育主要问题的政策和策略。
基于应用型高校实施绿色教育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绿色教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现就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与发展,结合我们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的南通理工学院推进绿色教育的实践,探讨强力推进绿色教育的基本策略与路径。
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理念是实施绿色教育的基础。首先,确立实施绿色教育的法理依据。国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将实施绿色教育要求列入“本科院校审核式评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评价中,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其次,全国各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参照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将绿色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中,细化培养要求。第三,应用型高校要树立绿色教育理念,在校园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及应用研究中贯彻和落实绿色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在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链初始端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优质的绿色教育资源是实施绿色教育的重点。首先,按照“服务地方、资源共享、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原则,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专业生态化建设,形成学科专业集群,丰富学校校内绿色教育的课程资源。其次,发挥“生态、环境、绿色”等专业教师的优势,面向全校教师开展“绿色知识、绿色方法、绿色技术”等相关内容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实施绿色教育教学的意识,将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三,加强与地方企业、研究院所、兄弟院校的联系,努力实现校校之间的绿色课程共享,校企之间、校所之间的绿色技术、工艺方法、绿色产品等资源共享,为深化绿色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绿色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高校实施绿色教育的难点。首先,基于“以生为本”和“生态学”育人理念,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基础知识够用、区域建设能用、企业(行业)发展适用、生产一线好用(简称“四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其次,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 版)》,具体细化人才培养中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要求。第三,绿色教育“四年不断线”。一、二年级开设环境工程类通识课程和生态学原理的课程,三、四年级学习绿色工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法与技术,并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合理运用绿色技术,形成系统的绿色育人体系及明晰的考评要求。
拓展绿色教学有效路径是推进绿色教育的有力保障。首先,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强化环境育人的特殊功能。把创建“绿色校园”、实施“绿色教育”作为落实整体素质教育、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从绿色管理、绿色校园、绿色教学、绿色德育及绿色环境教育,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其次,实现绿色教学和绿色技术应用的有机统一。结合学生的课程设计、年级学年论文、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优先选用绿色材料、采用绿色设计方法、选择绿色制造工艺等,将绿色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工程和生态知识与技术的竞赛活动。可根据学生年级及各学科专业(群)的特点,定期举办校园两级绿色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竞赛,如环境工程知识、循环经济知识、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生活费品再利用及绿色产品制作等竞赛活动,活跃校园的育人氛围,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保护(修复)意识,促进学生们健康成长。
诚然,绿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及大力支持。只要我们牢固确立“以生为本”和“生态学”育人理念,不断解决绿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克服实施绿色教学中的困难,就一定能够不断丰富应用型人才的绿色发展知识,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绿色技术应用能力。
注释:
[1]高擎绿色旗帜,聚焦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绿色大学”采访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J].世界环境,1998,(4).
[2]孙萍, 刘钊. 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 2000,(11).
[3]范冬萍. 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绿色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 2000,(6).
[4]杨叔子. 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 教育研究. 2002,(11).
[5]钱跃飞. 工科院校的绿色教育[J]. 发展. 2002,(12).
[6]唐勇军,刘国荣,张华玲. 高等工科院校绿色课程体系的探索[J]. 环境教育. 2010,(12).
[7]高伟云. 浅谈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1).
[8]高林飞. 高等院校绿色教育研究[D]. 西安工业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