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梅
(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岔东学校,江苏如东 226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语文的课程内容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
人们经常说,音乐无国界。其言外之意,就是说音乐具有丰富的情感元素,无法用国界将人们内在的情感进行分割。而文本并非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当时现象和心境的呈现[1]。由此可见,音乐与语文之间有共性,那就是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因此,在教学语文课程时,我们可以大胆地运用音乐资源,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基础。
苏教版教材《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阿炳创作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整个过程。在描写阿炳卖艺度日的艰辛生活时,笔者就运用了二胡曲《二泉映月》来衬托渲染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随着二胡曲的婉转旋律进入到文本的意境之中,并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阿炳在卖艺度日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从而将人物、文本、音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仅从文本语言的角度进行纯粹的教学,而是将文本的人物语言与音乐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有效地借助音乐的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形成了对文本立体化、全方位的解读。
在新编教材体系中,原来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制》,但其所蕴含的内容、编排的体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当下所使用的《道德与法制》教材融知识性、社会性、趣味性于一体,向学生介绍了社会常识,阐述了道德标准,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课程资源。而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夯实学生语用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就应该开掘文本中丰富的人文价值,充分运用道德与法制课程中的内容,为学生深入而有效地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料支撑,学生对文本内容就难以形成真正的洞察。因此在文本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广泛深入地收集各种有效的资源,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提供有效的认知通道。
纵观语文教材,我们发现课文中有的描写大好河山的风景,有的描写做人做事的哲理,同时也有对各种自然界动物和事物的介绍……其中并不缺乏关于科学知识介绍的文本[2]。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与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科学知识的原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的内在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内化的学习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苏教版三年级第一篇说明文《恐龙》介绍了恐龙的分类、恐龙的体形、恐龙的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作为一篇说明文的教学,教师应该从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角度引领学生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说明方法以及结构的设置等写作层面的技巧。但如果语文课程仅仅从这些机械生硬的文本展开的话,就难以激发出学生的高涨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除了要关注语用训练之外,还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兴趣入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紧扣学生对恐龙的兴趣这样一认知起点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借助恐龙的图片导入新课,引领学生在细致观察恐龙外形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内在动力;其次,在了解了课文描写的梁龙、剑龙等形态多样的恐龙之后,教师则引领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并相机思考:还有哪些形态各异的恐龙?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介绍梁龙和剑龙的方法来描写自己收集的恐龙类型,并把搜集到的图片与写作的文字进行有效的整合,出一期手抄报。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始终紧扣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引领学生在看恐龙、收集恐龙、描写恐龙的整个过程中,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动力,运用科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从而与语文课程中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冲击可谓是空前的。我们需要在与时俱进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教学《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课文描写金蝉脱壳的过程上。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描写金蝉脱壳的整个语段,确立了作者借助动作描写的细节来展示金蝉脱壳过程的写作方法;其次,教师引领学生圈画课文中描写整个过程的动作,并且体会这些动词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促使了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在线播放了一段孔雀开屏的动态视频,让学生在细致的观察过程中,明确孔雀开屏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并且组织学生讨论孔雀开屏可以用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动词来加以概括。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着这些动词将孔雀开屏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有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直观地呈现了孔雀开屏的动态视频,让学生在实践模仿中有了有效而鲜活的参照对象,为学生扎实的语用训练、随文练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提升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位与鉴赏能力,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语文课程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实践课程,就应该具有广阔而无限的认知思维。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地开发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在确立某一具体教学价值点的时候,就应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更好地从社会生活、大自然中开发和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个冬天,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观看菊花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实践活动与语文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于是,在与综合实践老师进行沟通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是观看菊花,组织学生走进校园观看菊花在冬天傲然开放的姿态,从菊花的花朵、叶片生长状态等角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绘画菊花,组织学生将自己观看到的菊花,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既是对观看菊花成果的一种回顾,同时又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础;最后是描写菊花,让学生在绘画菊花的基础上收集相应的拓展资料,引导学生抓住菊花的外形和内在品质写一篇与菊花相关的文章。
由上可见,教师充分地将语文课程与综合实践构成课程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引领学生在观看、绘画、描写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
语文教学不能单单以语文的视角关注教材中的课文,而需要教师以更加广泛而开阔的视野,整合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源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大语文教学观,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郁秀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J].现代教学,2017,(09):24.
[2]朱爽.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J]. 语文知识,2017,(0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