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香包视觉特征及其文化功能探析

2018-11-27 07:34吴盈盈韩荣
设计 2018年15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

吴盈盈 韩荣

摘要:香包是我国古代民间用于驱赶蛇虫而产生的手工配饰品,先秦时便已出现,伴随着各种文化习俗延续至今。徐州地区的香包稚拙古朴、生动有趣,兼具实用与审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文章从实地调研、实物分析着手,梳理其历史发展,探析徐州香包的多样造型、色彩次序与刺绣主题等艺术特征。归纳出徐州地区香包的历史文化功能,為现代香包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徐州地区 香包艺术 视觉特征 文化功能

概述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彭祖文化、两汉文化都在这一地区兴盛,其民俗文化的传播与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徐州四通八达的交通基础分不开。

香包,又名香囊、香缨,徐州当地俗称香布袋、料布袋,是一种传统的配饰物。香包内部多置入混合中草药或其他芳香物质的棉花,芳香浓烈,并用彩色丝线绣制各种纹饰于外部,造型淳朴,色彩艳丽。其初始功能均为医用,《山海经.西山经》便有佩戴草药防治的记载。古代医药匮乏,人们随身携带中草药材,以杀菌之用的香味驱赶蛇虫鼠蚁。随着古代医学及香文化的发展,香包被赋予了礼仪功能,汉代《礼记.内则》中所载,“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亲舅姑。”意即年轻人佩戴香包与长辈相处是对长辈的尊敬。此外,据三国文献记载,女子亲自缝制香包赠予爱慕之人并系于肘上,以传达长相厮守的情谊。到了等级制度严格的明清时期,香包的礼仪功能成为了上层社会人群地位身份的象征,显示更多的是人文价值。发展至今,徐州香包在形式和内涵上日渐丰富,形成徐州地区自身独特的香包制作工艺。

一、徐州香包的视觉营造

“徐州文化底蕴深厚,秉地域风土之优,融上古众家之长,开汉朝文化之先”。一方面,四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植于徐州地区;另一方面,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四面八方及现代文化在此交汇;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使徐州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徐州香包的造型、色彩均能体现。

(一)形态各异的造型特征

通过对徐州香包传承人的采访调研,对传承人所存香包藏品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1),可窥见徐州地区香包品类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因地域性的风俗及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又创作出自身独特的造型。其香包形制多样,主要分为符图与仿生造型,其中符图包括几何与文字;而仿生造型包含植物、动物和人物造型,形态各异,复杂多样;不同于庆阳香包怪诞夸张,徐州香包在形态上追求新、奇、美、真。

徐州香包造型多样,组成结构主要包括包面、填充物、饰件三大部分,由于其多变的造型又分别有不同的制作工序。一般符图造型的香包多用于婚嫁吉庆的场合作为挂饰,尺寸从10厘米到40厘米,以心形、圆形、矩形、菱形及花瓶形等为主,部分造型提取自然物、文字的造型通过扁平化处理制作成大型挂饰,通过各种刺绣题材展示这些香包,使其更符合大众审美。动植物造型的香包多制成立体类香包,多见于儿童配饰、玩具及室内摆件,立体组合方式有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动物与植物以及单体造型(如图1、2),不同的寓意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以单体虎头香包为例(如图3),长10 cm,宽7 cm,挂于儿童胸前,制作时首先缝合两片圆布料,预留一个小口,将内部正面的布料翻出并塞入早已蘸好中草药或香料的棉花,之后用平针缝合(缝合时要注意将线头藏于包内)。再贴上剪好的虎脸、用针线缝出眼睛、鼻子、嘴巴、胡须等。最后一步是将漂亮的装饰物比如流苏、珠子等穿合缝于已做好的香包底端。寓意孩童驱魔辟邪,健康成长。还有一种组合式场景性香包(如图4),通常作为摆饰作观赏之用,以人物造型为主制作而成。以某一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制作各种人物,营造动态效果,目前已有研究者将其划分为软雕塑的研究范围。相比于扁平式的符图香包,立体式香包形制更加饱满圆润。通过谐音、象征等寓意手法组合各种用途式样的香包,无处不在表露出徐州人对生活美好的愿景。

(二)端庄雅致的色彩次序

作为物理性、视知觉现象的色彩,更多时候是受到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的制约,徐州香包也不例外。徐州香包遵循传统的“五行配色”规律的同时多用暖色调,所用面料以红、黄、绿、蓝、白、黑、粉等色的丝绸为主,也有各色各样的碎布片。在传承人所藏香包藏品中分类统计中,红、黄、蓝、绿、白、黑、粉、紫等饱和度高的颜色使用频率较高。其中传统几何挂饰造型香包多使用单色,于屋内挂件装饰、增添喜庆之用,大多为红、黄色系等暖色调;动植物造型香包以及人物娃娃香包的色彩丰富,基本涉及所有红、黄、蓝、绿色系,为了迎合现代大众,还添加了少数白、黑、粉等流行色;在人物娃娃香包中,除了广泛使用的暖色外,要模拟制作人物娃娃,还要用到黑色装饰眼睛、白色布料代替肤色,因此黑、白二色也成为娃娃类香包必用之色。综合来看,正红与明黄使用最为频繁,其后是翠绿、宝石蓝、粉红等,白色与黑色使用较少且多用于局部点缀。但在具体用色时未有大面积的对比及互补色,多是在大面积色块上点缀彩色丝线形成小面积对比或互补,借此形成视觉反差,弥补造型手法上的不足,使其立体效果更甚。整体装饰对比强烈,赋予了特殊的情感与文化理念,讲究视觉美感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象征寓意。

徐州香包在用色上以传统红、黄、绿三色为主,明亮鲜艳而不失其雅致,探其因由可能与徐州地区汉王宫闱风的洗礼有关,宫廷用色雍容华贵,百姓争相效仿,故流至民间成为当地风俗。加之徐州作为“四省通衢”之地,手工艺人们技艺交流频繁,南方与北方审美风格的逐渐融合,综合形成徐州细腻与粗犷兼并、端庄而雅致的配色思维。

(三)吉祥如意的纹饰主题

不同时代下与民俗心理相关的思维观念与精神信仰,后人皆可以从香包的装饰纹样窥探—二。除去立体香包外,徐州地区平面式香包以其精湛的刺绣针法表现闻名。其纹样主要是依香包造型安排,或满饰、或点装,注重整体和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象征寓意吉祥美好。刺绣针法上常见各种平针绣法,结合回针绣、锁链绣、套针绣、扣眼锈、打籽绣、飞行绣、贴布绣、破线绣等。平绣为徐州香包基本针法,通过大面积平绣技法表达块面明确的刺绣图案,常用于表现花卉图案及叶子等;还有绣线较粗的锁链绣和图案肌理感强烈的打籽绣,这两种既是点缀装饰也是塑造立体感的方法;套针绣法的渐变、破线绣的柔软视觉表现以及乱针绣的错落有序,无一不体现出其精湛的手工艺技法。

其平面式香包的刺绣题材多取自于民间传说、现实生活以及国画和年画等,装饰内容极其丰富。因多用于节庆、婚嫁、贺礼等用途,因此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根据不同的佩戴意义又分为喜、福、财、寿、禄、吉等香包。纹样刻画手法多用写实类(人物及动物纹样)、程式化造型结构类(几何、文字),还有抽象类(动物)来表现。最后打散纹样题材的时空关系,通过谐音、多义等意象化形象组合手法,叠加构成约定俗成的吉祥纹样。如“鸳鸯戏水”,以平绣、套针绣和乱针绣鸳鸯、荷花,“荷”谐音“合”;寓意夫妻和睦、百年好合。如“福星”,借文字来表现纹样寓意,老寿星手拿仙桃,右上角平绣有寿字与蝙蝠,蝙蝠谐音“福”,寓长者福寿延年之意。再如“大展宏图”,以鹰喻指鸿途之志,升官进爵,借此表达“家温而食厚禄”。从出生到死亡,创作者以客观想象的纹样符号来表达人生追求中的永恒主题,表现出求子、祈福、求财、求仕、避祸为主的功利意愿。

二、徐州香包的民俗文化功用

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先生将人类的源文化分为两种:即原始文化和民间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原始文化早已消失,而民间文化却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至今。民间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因此更具研究意义与价值。其中传统民间工艺徐州香包便是民间文化的一种表达载体,追求的便是一种文化认同,包含的是无限的精神寄托,体现的是徐州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

(一)驱毒辟邪

徐州民间盛传“五月生五毒”之说,因而在四月下旬便开始准备制作端午节相关物品。除此之外,香包是必备之物,不管是刺绣香包还是立体式香包,人们都会在制作好的香包里放上能散发驱散毒虫香味的中草药,用来防治毒虫或其他疾病,甚至包括五毒衣、虎头枕、虎头帽等布制物品上都会绣有迷你香包。在端午节这天,孩童们定会头顶五毒帽,身穿五毒衣,颈挂香荷包等。不仅如此,在端午节前后人们还会去逛庙会。在徐州地区的云龙山庙会(如图5)和五毒庙会上总会出现各式各樣的徐州香包,人们在庙会上香、买香包,皆是祈求新的一年家宅平安,福寿安康。在立春时,徐州民间还会买上一对打春鸡香包佩于孩子肩侧;在春节期间有些老人还会给家里的孩子买上一个香包,让其佩戴,以求守护。由此可见,徐州香包不仅在实用层面上有防治小病小灾的功能,更是化成了一种能驱邪避毒的文化功能深深地影响着徐州人民。

(二)爱情信物

香包自古代起便是传递感情的重要信物,三国时代的“定情诗”中便记载着将香包系肘后借此传递长相厮守的情谊。从情窦初开的少女的角度看,香包是定情之物;从新婚燕尔的新妇角度看,香包是思念之物;徐州香包也不例外。在徐州,女子自小便被要求学习制作香包,以求向外展现自家姑娘的手工技术。在过去,香包制作技艺的好坏可是直接评判女子贤良淑德的标准,也同时是一个女子爱情和婚姻的保障。就徐州平面式刺绣香包而言,大部分都表达了女性群体对爱情美满、婚姻幸福的向往与憧憬。“喜鹊闹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刺绣纹样的香包较为常见,其中由于“喜鹊”和“梅花”有男性和女性的寓意,象征着两性的爱慕之情,于是出现绣有“喜鹊闹梅”(如图6)纹样的香包来传达情感,另外蛟龙、莲花、牡丹等均是隐喻女性向往幸福生活的两性题材,也被大量运用在香包的纹样制作上。

(三)馈赠之礼

在古代,香包常作为互相赠送的礼品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在徐州民间,孩子满月酒时,家里的姑姑舅舅赠送五毒香包,以求驱魔除邪,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另外,刚过门的新娘子需以香包赠送于家人或朋友以示礼节,而且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每逢节日之时,家中妇女还会制作各种香包赠送给孩子、婆婆和丈夫,以表达自己的祝福与护佑;在老人过寿时,香包代表福寿安康的祝愿被赠予老人(如图7);逢亲友新店开张之时,此时赠送的香包又被赋予祝贺生意兴隆之意。直至今日,不管是重大节日还是日常喜事,徐州人仍然会选择香包作为赠礼,借用香包的造型与图案来传递馈赠之人给予对方的祝福与祈愿。

结语

徐州地区的香包聚集了中国南北方地区的性格,形成细腻与粗犷兼并的风格特征,是传统民间饰物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由于徐州地区独特的地理物质环境与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徐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强力的传播势头与辐射作用。作为我国独特的民间配饰品,徐州香包的造型、纹饰灵感来源都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日常所见和平日所闻。在文化功能上,徐州香包作为传递感情的载体,体现了人们祈祷家宅平安、女性对自己另一半的精神寄托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馈赠之情。进一步来讲,徐州香包不仅体现了局部徐州地区的风俗风貌,更反映了徐州民间手艺人的民俗心理以及审美情感。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
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服装广告
对档案馆文化功能及其发挥的理性思考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
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探析
CUBA新赛制对高校篮球运动的推动及其发展
文化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功能与自觉
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去行政化背景下档案文化功能实现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