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莉
摘要:本文以设计认识论为研究视角,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所涉及到的人,即消费者和设计者进行分析。以设计方法论中所讲的关于人的认识去分析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设计者,了解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和无意识选择。以及设计者如何面对消费者差异性,两者之间的分离性。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消费者 设计认识 有限理性
引言
近来,对比传统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传统能源汽车的现象。基于柳冠中的设计方法论中的关于人的认识来谈一谈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和设计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不完全了解来自于其本身的有限理性,以及购买传统能源汽车的无意识选择,
一、汽车购买决策语境下的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掌握了动力电池技术,由于石油资源的匮乏需要新能源去替代。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新能源汽车本身又是一种产品,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必然会与新能源汽车产生信息的交流,而具体会产生什么样的交流是我们应该分析研究的,而其中比较关键的是消费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下面我们谈一下消费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构成原因。
消费者归根到底是属于人的范畴。所以我们先谈一谈人的复杂性,人类学的视角来说人分为自然人和文化人,表示人的存在由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两部分构成。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也同样存在于文化的世界中。自然人是表示我们是由生物因素如骨骼、肌肉、腺体、神经等构成的,这些生理特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是人存在的基础。而文化人也是基于自然人而存在的。所以文化人的概念是相对于自然人而提出的。表示在社会这个大的容器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身体结构和不同的文化接受程度,以及人所处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信仰、习俗、观念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一)消费者的“有限理性”
人们为什么更倾向于选择购买传统能源汽车,而不是去购买新能源汽车,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就像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解释一下就是消费者并不能完全了解新能源汽车所涉及的动力电池技术,和这项技术的结构、功能等各种信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建立在不了解的基础上,自然也就没有能处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所有信息的智力。因此只能在自己的理解之下给新能源汽车一个评价。就是因为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信息不够透彻的认识,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不愿去购买新能源汽车。相较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对传统能源汽车的技术信息就比较有确定性。对于传统能源汽车的技术信息掌握得更多一点。这种信息的确定性形成的心理认知导致了消费者更倾向去选择传统能源汽车。
(二)消费者的无意识选择
引用设计方法论所说“在大众传媒或他人的影响下建立了价值观念与生活理想,追求着不同的人生意义。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这是个体为了适应外部生存环境的无意识选择。”总的来说,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整体之中。而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不同。消费者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否认就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想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有些观念就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消费者的脑海中。社会这个大环境塑造了消费者的思维和行动。例如对汽车的选择一样,人们起初只是将它作为一种出行工具,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对于汽车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想,同时表现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追求。消费者在社会中的所形成的观念,导致其在购买汽车时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去作决定。选择购买哪种汽车。1886年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发明了汽车,由此汽车作为代步工具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选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汽车。而人们选择购买汽车是一种为了适应外部生存环境的无意识选择,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决定购买汽车的,是将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使用才购买的,其实从客观来讲,购买汽车,只是人们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无意识选择。为什么购买汽车,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一种影响,是因为有着这种存在于社会中比较大的影响在,人们才会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要去购买什么。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也是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生存环境,即解决能源和气候的问题而研发出来的,怎么将这种观念传递给消费者,讓消费者通过一种无意识的选择去购买新能源汽车是现在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新能源汽车的设计者
设计者要做的就是达到精神与物质的交流。既让新能源汽车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设计要同时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在此基础上体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使用需要即生理上的要求。在设计新能源汽车的时候,生理上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传统意义上的人体工程学,它解释了人体各方面的特性。关于人体工程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汽车的驾驶视野性能、驾驶员坐姿的舒适性、人的视觉特征、人的耐冲击能力、色彩在汽车造型和内饰中的设计、以及车内小环境的舒适度等的应用研究。设计者在设计新能源汽车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特性。从而确保人与新能源汽车之间有更加有效和安全的互动关系。
精神需要。精神方面的因素包括美学,设计心理学、民族文化等。新能源汽车仅仅从生理上达到与人的协调是不够的。人们还需要在精神上和新能源汽车有所交流和沟通。新能源汽车更易于驾驶、系统更优化、车内空间设计的更合理,这些都是在修饰物质层面,设计者更应该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在超越其出行的使用功能以外的意义,就是所说的精神层面。如新能源汽车的象征性、节能观念的传达、心理上的使用方式、所代表的中国的文化意义等。设计者看起来是在设计新能源汽车,其实是在塑造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精神。
同时,设计者要面对来自两个方面的不确定因素:
(一)是消费者的差异化,个性化趋势增加
首先说消费者的差异化,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专门为女性设计的汽车,我国女性使用汽车的趋势日益增长。新能源汽车可以尝试做一款专门适合女性使用的汽车。设计适应女性使用的新能源汽车时,设计的重点要体现在车的颜色和内饰的改变。包括车内的组件布置和车的整体风格。
女性在选择购买车时比较注重色彩,比较时尚的女性一般喜欢靓丽的颜色,在设计新能源汽车时,可以结合女性的审美特点,以及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情感诉求,设计车身和车内饰的颜色。
对于男女开车技术来说,一般来说女性稍微差一点,所以在设计新能源汽车时可以提供更简单的操作性。或者可以把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上,2017年12月2日,在深圳,无人驾驶公交车开始正式上路了。目前,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下的行人、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停靠等功能。在此技术上可以设想在新能源汽车中设置自动驾驶模式和非自动驾驶模式。消费者在驾驶汽车的时候,可以随时切换两种模式,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开车不能接电话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情况了,使新能源汽车的操作性更加简易。
(二)是设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离性
在现实的设计过程中,有时因为消费者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不同。设计师并不是消费者本人,所以设计师并不可能完全理解每个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就会导致设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离性。设计者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现在市场上的一些产品实行了定制化生产,为消费者专门打造。而关于汽车的定制化却很少出现。为了减弱两者之间的分离性,在设计新能源汽车时可以采用专车定制的形式。营造一种个性化消费的氛围。设计者可以提供车身造型、颜色、车内空间、车的操纵方式、车内配置等。消费者可以选择如何搭配自己的爱车。从而减弱设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离性。
三、解决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和无意识选择
消费者的有限理性是因为信息接收的不完全导致的,而无意识选择是因为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去购买商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更多地向大众推广新能源汽车。
(一)向公众提供更多的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功能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公众心里的认知度,让人们全面了解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能源汽车的优势所在。解答产生新能源汽车的疑问。两点:技术:新能源汽车采用燃料电池技术,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消耗,达到了技术的创新以及节能减排观念的创新。
需求:人类对于石油资源的匮乏,急需保护自然资源和导致天气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汽油的高价格,和充电的低价格的对比,各种不同的需求,催生了技术的创新,或者是技术的创新,人们为技术的创新找到了实用价值。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现在已经出现油电混合的形式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过渡,混合动力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突破口,在传统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给予新能源汽车出场的机会。使新能源汽车的观念逐渐在公众脑海中形成。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解决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信息不确定的因素。关于新能源汽车电量持久性的问题,涉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表示科技人员要找到更好的,能更长时间快速充电和电量持久性的新材料,而制度創新就是国家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补贴,有效的管理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模式。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扩大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推广鼓励公共机构和私人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把新能源汽车这个符号通过大众媒体的和他人的影响传递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中。结合现状积极开展低碳教育,加强新能源汽车知识宣传,以网络,电视,报纸的形式频繁传播新能源汽车。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不知不觉中把新能源汽车的观念放进公众的脑海中。提高公众购买的无意识性。
结语
结合设计方法论分析新能源汽车和消费者设计者的关系,我们了解到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和消费者的无意识选择是造成消费者不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大部分原因。我们要开展低碳教育,致力于提高公众整体的对于节能减排意识的形成。降低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同时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影响消费者的无意识性。设计者在设计时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的差异化作出个性化设计。通过定制的形式去降低两者的分离性。期待新能源汽车有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