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
内容提要: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加快建设新型智库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地方新型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基本内涵以及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要义、体系建设的组织架构与战略要求,对于推进地方政府加快新型智库建设意义十分重大。成都新型智库建设应立足于新时代智库建设的要求,正确认识当前成都市新型智库发展基本情况,确立新时代新形势下建设成都新型智库的功能定位及重点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智库建设日益重视。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并把智库建设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智库建设工作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大意义和总体目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同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方向。高水平的智库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已成为最具竞争性的“思想产业”。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新型智库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国家决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新型智库,正迎来顺应改革发展之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如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改革发展要求,发挥地方优势、凸显地方特色,推进地方新型智库发展,积极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既是当前地方智库建设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协调均衡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此,本文以成都市为例,按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理论的基本遵循,联系新时代成都改革发展创新实践要求,探讨成都新型智库建设的功能定位及重点举措,以期能为成都促进新型智库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智库是从事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重要机构,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决策需要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工厂”。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基本内涵以及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要义与战略要求,对于推进地方加快新型智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智库(Think Tank)也称为“思想库、智囊团”等。综合词典、百科全书以及相关智库研究专家认为,智库主要是 “就一些国内外事务开展公共政策研究、分析、提出建议并协助决策者和公众做出明智的公共政策抉择的组织”,“应该是长期存在的实体,而不应该是临时成立的委员会或研究小组”,[1]智库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独立性,即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二是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带有公益性质的非营利组织。这两个特点是实现智库服务客观性、中立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智库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结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何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这是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界定。这一界定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1)研究范围是涉及全民福祉的重大决策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如“二胎政策”的研究。因此,就是典型的公共政策问题。(2)主要服务对象是“党和政府”,提供具有前瞻性、高质量的思想产品,为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服务,[2]充当决策者的“外脑”。 (3)组织性质是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即不以市场化的营利目的作为宗旨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是带有公益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具体从特征来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特色”与“新型”的有机统一。
一是 “特色”。主要是与西方智库相比而言,在功能定位和体系建设上要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这是智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必须坚守的准则。二是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长期性问题以及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智力产品。[3]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国民思维,以人民为中心,求真务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追求客观、公正、管用、有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四是注重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各类智库有序健康发展,形成智库多元主体良性竞争、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五是善于运用中国视角,立足“中国背景”“中国元素”“中国语境”,倡导中国模式,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提供“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二是“新型”。这主要是相对于“旧型”而言,实现智库建设的转型升级。新型智库区别于一般的学术研究机构和理论探讨机构,需要从思想观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制度规范等方面锐意创新,提高服务公共决策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4]所谓“新”,具体是指智库建设在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破、积极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作出更具独创性和重要性的知识性贡献、思想性贡献。主要包括:一是智库成为公共决策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二是具有政策研究、解读、评估多功能;三是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智库科学运行的管理机制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智库组织健康发展;五是建立全国性智库协会性平台组织,研究资源更加注重整合协同;六是推进智库开放性、国际化建设,[5]要实现智库研究视野从国内到国际的拓展和研究活动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这些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在何处”的努力方向。
地方新型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于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按照中央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求,地方新型智库既要遵循国家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在要义上更要具有鲜明特色、突出“创新”、强化“整合”、汇集智慧,提升能力和服务决策。
一是凸显“特色”。要坚持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着眼于全局。地方新型智库必须服从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向,体现中国特色,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是前提。[6]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地方智库研究的问题具有差异化,常常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要着眼于地方发展,突出地域特点,以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为己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发展回应地方改革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着力回答当地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国内外成功的智库几乎都有各自的明显特色,突出特色才会有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是突出“创新”。要坚持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和路径创新。虽然立足地方,但也需要具备广阔的发展视野,契合地方发展战略,确定“高”“精”“尖”的智库建设目标,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地域影响力的新型智库;具体运行中,要适应新型智库建设需要、遵循智库发展规律,创新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等等,以制度创新推进服务创新,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的理论和决策应用研究。
三是强化“整合”。要契合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地方改革发展的需要,发挥地方优势和历史文脉,在地方层面充分整合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企业等的研究资源,促进各类智力要素聚合,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全面提升智库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这里提出的 “智库”是一个大概念,主要是根据机构的性质、系统和属性划分了七大类,体现了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从中央顶层设计来看,鼓励和倡导形成整体多元化并合理分工互补的特色格局。从智库组织属性角度来说,就是要加大官方智库改革力度,大力扶持引导民间智库发展,构建“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高校智库”、“民间智库”三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智库体系(见图1)。通过统筹协调和分类引导,使各类智库明确各自研究的主攻方向与研究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实现智库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健全决策服务咨询制度,为地方政府地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图1 地方新型智库体系组织架构图[7]
建设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新型智库体系,必须以为党委和政府提出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切实可行性的决策参考为宗旨。具体战略要求如下: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遵循党管智库原则,把握智库政治属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研究,立足国家思维,始终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盲目照搬外国智库模式,自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围绕党委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结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聚焦区域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紧迫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努力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献智献计献策,为谱写“中国梦”提供强大的舆论先导和理论支撑。
三是坚持立足区域,放眼世界。既要立足地方、接地气,也要放眼全球、谋全局。也就是说,要突出区域特色优势、聚焦决策需求、强化应用导向,立足区域实际、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加强与国际一流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围绕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具有较高操作价值的对策建议,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实效。
四是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坚持问题意识,强化实践导向,倡导创新精神。在坚持政治纪律的前提下,提倡学术探讨无禁区,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科、不同政策建议的平等探讨、切磋争鸣,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有利于智库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发展。以改革的精神推进智库建设,按照公益服务导向和非营利机构属性的要求,扎实推进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智库的分类改革,科学界定各类智库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加强对各类智库发展的顶层设计,注重合理布局和宏观调控,加强指导防止同质性扩张,营造有利于发挥智库智力支撑作用的平台条件,引导差异化发展,促进各类智库规范有序蓬勃发展。
六是坚持人才为先,凝聚一流研究队伍。智库建设,人才为本。人才是智库建设的第一资源,人才是智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按照政治强、学风正、学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大、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要求,培养过硬科研队伍,打造智库人才高地。采取“小机构大网络”,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类人才,造就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培养一批高端专业性人才、储备一批高端应用型人才,形成开放、竞争、流动的人才格局。[8]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旗帜”和“标杆”。立足于新时代的要求,加快建设成都的地方新型智库,既要坚守“中国特色”,按照中央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推进智库建设,同时又要着眼于成都改革发展实际,努力提升智库服务于成都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当下,尤其要着眼于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发展定位与战略布局,在新型智库建设中融入成都地方特色,积极推进决策部门与智库的联系协调,推动内容创新,提升研究质量,促进新型智库充分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近年来,成都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这与各类新型智库积极建言献策密不可分。成都新型智库建设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总体目标,确立了正确的工作职能定位。从与党委、政府的紧密程度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紧密型的党政系统智库(如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调研室等)、半紧密型智库(如党校、高校、经济发展研究院等)、松散型智库(如协会、学会等)。此外,还有少量主要从事专业性、行业性咨询、以营利为目的咨询公司等民间智库。初步形成了以官方智库为主、民间智库为辅的地方智库体系。党政系统智库大多是立足市情,在对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进行研究以及服务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党政部门内设的研究机构是政策研究的重要力量,但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库,发挥的仅是参谋助手作用。成都经济发展研究院重视经济领域的研究,服务政府决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党校则是党政人才干部教育的阵地,集教学与学术研究为一体,尤以“教”为主。社科智库,主要是市社科院(联),是对政策制定有推动作用和重要影响的非政府机构,通过项目委托等形式开展政策咨询,侧重社科领域研究,注重科研和学术研究。高校智库,隶属于大学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组织,具有高层次人才聚集、学科领先且综合性强等优势,如成都大学成立的天府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智库,主要是利用由企业、私人或民间团体资本创设的智力机构,体现广大民众呼声或对政策需求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如各技术研发中心、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如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等。这些智库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准则,立足成都、研究成都、服务成都,主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理论研究,通过战略规划、政策研究、项目评审、课题调研、培训服务、信息咨询、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为服务于成都市委、市政府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整合成都高端社科人才,创新社科研究方法、提升服务理念,促进学科建设,加快成都市地方新型智库建设,2016年10月成立“四川新型城镇化研究发展智库”,这是四川省委对地市州授牌的唯一智库。同年11月,由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与市民政局及市级研究团体、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简称金沙智库)。这两大智库整整合了成都高校资源和政府研究团队,是成都市在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地方新型智库,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智库品牌,展示了较为明显的整合社科资源、构建“大社科”格局的发展理念,并且着力创新研究会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推动了政府参事室、研究室、党校、市属高校、市级学会等传统研究机构转型为新型智库联盟,为成都深化改革开放、聚力创新发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积极献计献智献策。
成都智在致力于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积极评价,但离国家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如:智库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研究力量不足、分散,各自为阵,存在大量重复劳动现象,致使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研究内容碎片化、总体水平不高,成果的创新性、前瞻性、实际操作性不够强,管用性、独立性不够,“高、精、尖”的精品力作尚不多,有影响、有价值的思想产品在全国影响力有限,学术带头人稀缺,沟通渠道不畅,智库参与决策的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服务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还亟待提高。要把地方新型智库真正建设成为政府决策者的“外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任重道远,需要下大力气去开拓、去努力、去探索。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具有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同时要求“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按照这一定位,成都新型智库建设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将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前瞻性、长期性问题研究与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有机结合,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积极作为,真正成为地方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1.资政辅政: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如“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围绕成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如:紧扣全方位转变发展方式、特大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切实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美丽公园城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民主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需要应对、破解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研究,从而在政策研究、决策评估、政策解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贡献切实管用的对策建议。
2.理论创新:主要是指中长期理论积淀及在认识、观念、策略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不仅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理论和方法,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而且还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关注具有共性的战略性、全局性、区域性话题,与成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紧迫性、储备性问题密切结合。如在房地产、地方债务、国企改革、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经济转型升级、雾霾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地域特色的理论创新,争取在前沿领域形成研究区域和特色品牌,走在全国前列。
3.舆论引导: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要立足于新时代,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好、阐释好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新时代成都深化改革、锐意创新的实践,壮大正面舆论力量,营造良好氛围,架设政府与广大公众相互沟通的桥梁,自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4.服务社会:发挥智力优势,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是新型智库的又一职能,也是扩大社会影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高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承接第三方委托的有关发展、管理、规划、经营等问题进行评估研究的服务,为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思想和行动方案。此外,还可以参照国外智库建设经验,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为政府、部门和社会输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决策咨询能力的后备人才,培养高层次的决策参与者或决策者。[9]
5.公共外交:智库活动常被称为第二外交。国际知名的一些智库,大多在公共外交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甚至能够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地方新型智库可以通过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有效传播地方的地域文化,扩大地方在国际上的影响,进而实现为地方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铺路搭桥的作用。[10]
2016年5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这为如何加强智库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建设成都新型智库的根本指针。
1.确立建设“市级高端智库”的目标。要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成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成都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中的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智库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努力将成都新型智库建设成为立足成都、辐射西部、面向国内外的新型智库,成为地方新型高端智库的主力军,力争进入省级、国家级高端智库行列。
2.创新体制机制。要按照新型智库建设的需要,注重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大局,改革创新智库体制机制,形成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智库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智库健康运行发展。完善人员考核、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专家同行评价与政府、社会评价并重的科研评价体系,强化决策咨询成果激励机制,畅通智库之间、智库与各级党政部门、机构的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成果报送和传播机制等等。通过长效制度的建设来从根本上解决现行体制机制中的定位不清、人浮于事、资源分散、运行低效等问题。
3.优化人才队伍。人才是智库的核心资产,人才竞争是智库竞争的关键。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了智库的竞争力和成就。因此,要紧紧抓住育才、选才、用才等重点环节,创造有利于智库人才聚集和竞争成长的良好环境。在明确智库定位的基础上,选好智库的首席专家和建好梯队型的研究团队,建立动态管理、合理流动的智库人才库;围绕地方发展要求的骨干学科领域,培养一批学术功底扎实、敢于开拓进取的学科领军人才,扶持一定数量的中青年学科研究骨干和智库管理骨干。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中,积极借智借脑,引进和使用国内外能力创新强、在相关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推进智库人才发展和创新研究,促进智库竞争力提升。
4.着力提升智库研究水平。新型智库要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必须引导动员广大科研工作者明确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重点研究攻关,努力在推动成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加速构建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自主创新建设和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的区域经济合作、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天府文化繁荣发展、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的生活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成果,努力形成有战略高度、创新水平和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为成都破解发展困境、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供智力支撑。
5.充分运用智库研究新方法。智库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强化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重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运用,打造新型“数字化智库”,一是运用好大数据平台。注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及时掌握和分析处理综合信息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研判。二是推动由“学术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型,推动公共政策研究从定性为主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转型。重点建设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组建智库研究数据技术中心和以政策实施模拟仿真为手段的社会科学实验室,以有力的数据和方法支撑新型智库建设,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者提供科学和管用的决策建议参考。
6.壮大智库联盟力量。强化各级社科联在地方层级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联”的桥梁纽带作用,联合其他智库共同打造智库联盟,整合各类智库研究资源,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合力共赢的“大社科”格局,最终实现“共享研究资源,汇集咨政成果,提升社会影响,引领成都发展”的目标。一是智库主体协同创新。推动党政机关、党校(行政学院)、高校、社会智库的联合、互动与协作,促进多主体合纵连横、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成果研究,实现最大化的决策咨询服务功能。二是智库要素协同创新。将智库研究人才、研究经费、研究成果等不同主体、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智库要素聚合起来,实现跨界合作、协同创新,集聚脑力资源,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三是智库平台协同创新。对于各个智库的课题研究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要实现智库研究碎片化到协同化的转变,实行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智库间的共享,逐步形成核心智库、中间智库、外围智库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活力迸发的成都智库体系,[11]积极参与天府智库乃至我国西部新型高端智库建设,扩大成都智库联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需要指出的是,智库联盟建设需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突破部门局限和条块分割,优化配置研究资源,对智库各类主体、要素、平台重新进行定位和优化组合,实现升级与质的飞跃,促进合作、信息共享、共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真正发挥智库专业性、前沿性、综合性“思想库”、“外脑”的作用。据此,构建智库联盟三维一核框架图。
图2 地方新型智库联盟三维一核框架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