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的学生体育运动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2018-11-27 14:18艾亚琴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3期
关键词:残疾肢体残疾人

艾亚琴,焦 翔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1 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人们逐渐发现残疾人面临的最主要困境并不是他们自身的身体状况,而是社会各组织、各机构没有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看待残疾人的眼光、观念等。根据联合国颁布的《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规定,残疾定义为:因缺陷的存在致使与周围环境交流活动中所出现的,对日常生活、工作、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产生的不良影响。因为身心因素的限制,社会为大众提供的种种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很难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不同时期我国对残疾人的定义、种类划分、等级划分不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我国将残疾人分类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以及其他残疾。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分类中的肢体残疾。在医学鉴定中,将肢体残疾定义为:肢体残缺以及肢体、脊柱畸形导致的人体运动功能的局部丧失或运动障碍。特殊学校肢体残疾学生残疾类型主要包括双小腿缺失、单小腿缺失、单前臂缺失、单大腿缺失、二肢不同部位缺失等。对肢体残疾的学生而言,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使得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面临种种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身心的发展。

一般来说,体育锻炼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锻炼可以称作体育运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狭义的体育锻炼概念可以称作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校各项体育课程、体育活动的设置来锻炼学生身体,培养学生意志,进而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肢体残疾的学生体育运动特征及干预策略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文期刊数据库进行有关于“肢体残疾学生运动”的检索,笔者选取优秀期刊文献以及经典文献、专著进行研读,最终比较分析,整理成稿。

2.2.2 访谈法 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挑选了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7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本次访谈地点在学校操场,访谈方式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访谈主要目的是为了特殊学校肢体残疾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倾向、参与现状等,从而进一步分析肢体残疾学生的运动特征,找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

3 结果与分析

3.1 肢体残疾学生的身心特征

目前,中国肢体残疾人数有2 511万人,占残疾人人口总量的1/5。肢体残疾主要分为4个等级,其中第3级肢体残疾人能部分实现日常生活,第4级肢体残疾人基本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肢体残疾学生普遍属于第3等级或第4等级。先天残疾与后天残疾、不同年龄段致残、致残原因、致残部位、残疾等级的差别的存在,使得肢体残疾学生身体特征有着明显区别。例如,侏儒症患者在活动能力上比截瘫患者要好得多。肢体残疾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欠缺型,另一种是补偿型。

肢体残疾的学生由于身体条件的特殊性,往往比一般学生的心理更加敏感和细腻。虽然他们在智商、感知、思维等方面与普通学生几乎没有差别,但是由于活动能力的限制以及周围学生对他们的特殊关注,致使这些残疾学生普遍具有自卑、孤独、敏感等心理特点。除这些心理特征外,肢体残疾学生还具有焦虑、抑郁、猜疑等心理特征。虽然这些学生在行为活动上会受到身体缺陷的限制,但是他们拥有和正常学生一样的学习能力、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3.2 肢体残疾学生的体育运动特征

通过访谈以及阅读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大部分特殊学校肢体残疾学生表示喜欢上体育课并愿意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由于肢体残疾学生的专业、年龄、身体残疾程度、残疾部位的不同,对运动项目的兴趣也不尽相同。对于年纪小、性格外向的男生来说,他们比较喜欢运动强度较大的团体运动,如足球、篮球等;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男生以及大部分女生来说,羽毛球、乒乓球是更好的选择。在种种运动项目中,肢体残疾学生最不感兴趣以及最不喜欢的运动是跑步,主要原因在于跑步过于枯燥且肢体残疾学生大多身体平衡感不好,跑步对他们来说过于辛苦。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肢体残疾学生的运动兴趣与普通学生没有太大差异,这些特殊学生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他们的运动热情并没有受到影响。

对于性格较内向的肢体残疾学生来说,激烈的运动项目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由于身体残疾的限制,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暴露出身体不平衡、姿势怪异等短板,这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因此,内向的肢体残疾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温和的,不需要大幅度运动的体育项目,如慢走、慢跑等项目。不同残疾学生需要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根据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肢体残疾学生在肺活量、身高、体重等指数上比健康学生差,这就需要特殊学校注重肢体残疾学生的运动情况,及时提供体育指导,教授体育知识,进而提高肢体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

3.3 肢体残疾学生的体育运动干预的目标

肢体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缺陷的原因往往生理机能比普通人要差,而科学、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舒展四肢,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预防肌肉萎缩,进而提高身体的灵活度和生理机能。其次,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刺激神经中枢,增强大脑皮层调控功能和灵活度,这对提高肢体残疾学生的神经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体育活动还能改善肢体残疾学生的肌肉状态,增强肌肉力量,调节学生体态,进而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肢体残疾学生对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较差,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他们的呼吸系统功能,提高新陈代谢水平,这对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大有裨益。

许多肢体残疾学生在日常生活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困难,对普通人轻松平常的事务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达成目标。例如,下肢存在缺陷的学生需要有更强的平衡力和优秀的上肢力量,才能应付生活中的种种事务。穿衣、打饭、日常学习等都需要一定的活动能力,而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这些运动能力,使肢体残疾的学生提高生活自理水平。自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减少这些学生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进而提升自我认同感。

3.4 干预的策略

我国肢体残疾学生在肺活量、疾病抵抗力、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上均与普通学生有所差异。为此,特殊学校的领导层需要发觉残疾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根据残疾状况之间的差异来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课程。针对残疾程度不高、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广泛发展体育兴趣,提高运动热情,进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塑造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坚韧品质。针对残疾程度中等的学生,要将他们自身状况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

融合教育指的是让肢体残疾程度不严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近两年,融合教育的新理念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显示,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肢体残疾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适应工作环境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便大力推广随班就读政策,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开展残疾学生少年随班就读试行办法》《全国残疾学生九年义务教育“九五”实施方案》《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等推广随读班的政策。虽然肢体残疾学生能够与普通学生一样在教室中听课,但在体育活动的开展中,绝大多数学校都以“免修”“单独开课”的方式,拒绝肢体残疾学生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这与我国倡导的鼓励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对普通学校而言,对肢体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应给与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而不是将这些学生隔离开。

4 结论与建议

在我国,许多人认为肢体残疾的青少年没有健全的肢体便丧失了运动能力,甚至有些残疾者自己也是这样认为。事实上,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肢体残疾者同样可以参与体育锻炼。因此,研究肢体残疾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对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先天残疾与后天残疾、不同年龄段致残、致残原因、致残部位、残疾等级的差别的存在,使得肢体残疾学生身体特征有着明显区别,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身体残疾特征制定合理的体育运动教学计划。肢体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自卑、孤独、敏感、焦虑、抑郁等。学校在开展体育运动教学时,要注意残疾学生的心理感受,时常鼓励他们。大部分肢体残疾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集体体育项目,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高于女生。通过考察肢体残疾学生的运动特征,能够为残疾学生体育的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经过分析,得出的针对肢体残疾学生的干预策略包括:因材施教,不放弃每位学生;增加集体活动,注重全面发展;改变传统观念,主张融合教育。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凤霞,王岗.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与特点[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

[4]丁震一.对丽水地区肢体残疾人员体育健身参与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5]朱建伟,李朝晖.论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

[6]周凯.试论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的重要地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0):13-15.

猜你喜欢
残疾肢体残疾人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我骄傲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