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虎, 殷进福
(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传统的力量训练通常采用杠铃训练来增加肌肉力量,这种力量训练手段单一、枯燥乏味,且危险性高[1]。运用杠铃增加肌肉力量通常针对大肌肉群,而体育项目往往要求大小肌肉群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所以,单纯通过杠铃训练力量的效果并不理想[2]。
悬吊训练更重视对小肌肉群的刺激,这些肌肉群通常对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和平衡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悬吊训练通过悬吊带将身体局部部位悬吊起来,使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力量训练。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对抗重力、克服自身体重来增加肌肉力量,还可以激活兴奋性较低的深层次肌肉群和小肌肉群。与传统的力量练习相比,这样的力量练习更加全面和系统[3]。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不能用成年人的训练标准及手段对其进行力量训练,要确保训练手段、负荷及强度适合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采用杠铃进行力量训练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而采用克服自身体重的悬吊训练,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就悬吊训练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影响作一探讨。
选取兰州市体校田径队径赛项目和田赛项目男队员各8人(共16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16名队员年龄在16~17岁,训练年限为1.5~2年。
1.2.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著作、期刊、博士和硕士论文等,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实验设计:在16名队员中选择径赛队员4名、田赛队员4名组成实验组(8人),其余8人组成对照组。实验组8人进行为期6周的悬吊训练,每周训练3次,分别进行上肢及肩部训练、下肢及髋部训练、核心稳定训练,训练难度由低到高递增;对照组在实验组悬吊训练期间进行徒手操练习。实验组训练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选取悬吊训练基本动作进行训练,三大部位各选2个动作(共6个动作),其中,上肢及肩部选择“悬吊双臂俯卧撑”和“悬吊双臂后仰扩胸运动”,下肢及髋部选择“悬吊双臂单腿前抬下蹲”和“悬吊单腿半蹲起”,核心稳定训练选择“悬吊双腿V型支撑”和“悬吊双腿俯卧背起”;第二阶段选取难度较大的悬吊训练动作进行练习,三大部位各选2个动作(共6个动作),其中,上肢及肩部选择“单腿站立屈臂下压”和“悬吊双臂后仰单腿站立拉伸运动”,下肢及髋部选择“悬吊单腿前蹬”和“单腿悬吊侧弓步”,核心稳定训练选择“悬吊双腿双肘支撑收腹”和“悬吊双腿双臂支撑俯卧收腿”[4]。
测试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力量素质进行测试,发现2组队员整体力量水平差别不大,具有可行性。
实验要求:实验组队员完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悬吊动作时尽量做到完成动作时间在1~2 s,还原动作时间在2~3 s,每组动作10次,完成5组,组间间歇60 s;同时要求每名实验组队员做悬吊训练动作前进行热身运动(5 min),尤其注意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及腰部的热身运动,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指标检测:实验前后通过“动派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中的俯卧撑测试仪测试运动员的上肢力量,通过背力测试仪测试运动员的背部肌肉力量,通过仰卧起坐测试仪测试运动员的腹部肌肉力量,通过纵跳测试仪测试运动员的下肢力量。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Excel 2003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等。
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一种,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本文评价悬吊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对运动员肩关节及上肢力量、髋关节及下肢力量、核心区肌肉力量3个方面的影响来反映。
田径径赛队员俯卧撑测试结果:实验组由测试前的平均21.4个增加到实验后的平均32.8个,增加幅度大,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21.1个增加到实验后的22.3个,增加幅度不大,2次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田径田赛队员俯卧撑测试结果:实验组由测试前的平均21.2个增加到实验后的平均32.4个,增加幅度大,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21.3个增加到实验后的平均23.5个,增加幅度不大。
从测试结果来看,实验组经过6周的悬吊训练后,径赛队员和田赛队员俯卧撑测试成绩均明显提高。而对照组径赛队员和田赛队员实验前后俯卧撑测试成绩差异不大。由此得出:悬吊训练在提升田径运动员上肢力量方面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
田径径赛队员背力测试结果: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68.3 kg提高到实验后的平均76.1 kg,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67.5 kg提高到实验后的平均68.6 kg,提高幅度不大。
田径田赛队员背力测试结果: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67.4 kg提高到实验后的平均75.7 kg,提高幅度较大,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68.1 kg提高到实验后的平均68.3 kg,仅提高了0.2 kg。
从以上测试结果来看,实验组经过6周的悬吊训练,径赛队员和田赛队员背力测试成绩明显提升。而对照组队员实验前后背力测试成绩差异不大。由此得出:悬吊训练在提升田径运动员背部力量方面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
田径径赛队员仰卧起坐测试结果: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42.2个增加到实验后的平均47.5个,增加幅度较大,2次测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41.4个增加到实验后的平均42.2个,增加幅度有限。
田径田赛队员仰卧起坐测试结果: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43.4个增加到实验后的平均48.5个,增加幅度较大,2次测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42.8个增加到实验后的平均43.5个,仅增加了0.7个。
从以上测试结果来看,实验组经过6周的悬吊训练,径赛队员和田赛队员仰卧起坐测试成绩与实验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径赛队员和田赛队员实验前后仰卧起坐测试成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悬吊训练可以有效提升田径运动员的腹部力量。
田径径赛队员纵跳测试结果: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80.5 kg提高到实验后的平均90.1 kg,提高了9.6 kg,2次测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80.2 kg提高到实验后的平均82.7 kg,2次测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田径田赛队员纵跳测试结果:实验组由实验前的平均80.9 kg提高到实验后的平均91.4 kg,提高幅度较大,2次测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由实验前的平均80.7 kg提高到实验后的平均80.9 kg,2次测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从以上测试结果来看,实验组经过6周的悬吊训练,径赛队员和田赛队员纵跳测试成绩与实验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队队员实验前后纵跳测试成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悬吊训练在提升田径运动员下肢力量方面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
经过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肢力量、背部力量、腹部力量、下肢力量的成绩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提高幅度均比对照组大,说明悬吊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
在今后的田径教学训练中,可以推广悬吊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加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丰富田径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内容,提高力量素质训练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