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顾小冬
目前我国的汽修人才是十大紧缺型人才之一,而汽修行业是四大热门行业之首。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升级,对汽车维修职业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社会呼唤工匠型高水平的汽车维修人才,而当前中职汽修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严重不符,汽车维修实践教学水平较低,不能适应企业对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本文分析了中职汽修教学中教学设备落后,实习实训设备与汽车维修实际差距大,检测与诊断设备落后,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滞后于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等严重制约中职汽修教学的因素,从培养工匠型汽车维修人才的视角,提出了提高汽车维修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用车、实训台架等大多是5年~10年前购置的设备,其结构、技术多数已经被淘汰,即使有的学校是最近几年刚添置的全国中职比赛专用车,大部分学生也只能是远观而不能近学,导致学生在学校学得再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遇到实际汽车维修问题依然是束手无策。
毋庸置疑,学校里的实习实训设备几乎全是“静态”的。如发动机拆装总成无法起动和运转,甚至许多“缺胳膊少腿”。学生在拆装之前就知道这台发动机是“死”的,拆装实训时存在“无所谓”的思想,不能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拆装作业,技术要求规定的配合间隙和拧紧力矩无法保证,装配时漏装零部件,装配出来的发动机无法正常运行。如此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到生产一线,面对装配后需要正常运行的发动机就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中用无法运转的台架进行实训教学,会导致学生不能按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汽车维修行业的需要。
汽车维修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中职学校应根据实际发展需求,更新实训设备,尤其需要更新“活”的设备,改变目前汽车维修教学“纸上谈兵”的现状,让学生通过实战磨练技能。
中职汽修专业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检测诊断设备,对车辆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故障分析。目前多数中职学校汽车维修实训室都有电控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实训台架,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电控系统故障检测仪、示波器、四轮定位仪、尾气分析仪等检测诊断设备。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3年,甚至没有机会实际操作示波器、尾气分析仪等检测设备,因此也就不具备使用检测仪器等设备对汽车进行检测与故障诊断、分析检测结果的能力。
建议中职学校利用目前紧缺性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添置目前汽车维修企业广泛使用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让学生在学校里就学会这些设备的使用,培养汽车维修一线亟需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
由于教材出版的滞后,导致教材内容除了最基本的知识之外,几乎全是已经淘汰的内容。一些中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竟然仍将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ABS等作为汽车新技术;真正的汽车新技术如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无级自动变速器(CV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SG)等在目前的教材中几乎是空白。
汽车维修专业的教材尽可能不使用统编教材,应由专业教师根据汽车技术的发展,编写动态的和汽车维修实践相结合的校本教材或讲义(可能只有几页纸的内容),教学内容契合汽车维修实践需要,能让学生学到的东西真正在汽车维修实践中得到应用,杜绝大量时间讲授汽车上已经淘汰的技术。
培养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匠型人才,是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工匠型师资是培养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如果老师没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么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是不现实的。但事实是,尽管每年都进行相关的师资培训,汽车维修专业的老师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仍是普遍存在的“短板”。
师资问题是汽修职业技术教育中最最关键的问题,汽修职业教育能否适应汽车维修行业的需要,取决于学校有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但师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需要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
总之,中职学校实训设备滞后于实际汽车技术发展,教学内容与当代汽车维修技术脱节,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是中职汽修专业迫切需要突破的困境。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汽车维修课程体系,让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企业实践环节灵活交替进行,使培养出的人才真正适合汽车维修企业需求。